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七
七二四、本经叙说无畏王子以沙门、婆罗门持说众生智、见有无皆无因无缘问佛,佛告以正见。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就如前面经文所说一样,差别的是:「有沙门、婆罗门做这样的见解、持这样的说法:『是无因、无缘而众生无智、无见,是无因、无缘而众生有智、有见。』」
就像这样地广为解说,乃至无畏王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离去。
七二五、本经叙说有众比丘访外道精舍,诸外道自谓所说断五盖、修七觉支之法与世尊同,比丘闻后不喜,具白世尊,世尊则答以所说五盖之十、七觉支之十四,非外道所知,并详说其内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在早晨时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里乞食。此时,这些比丘这样的想着:今天时间还早,乞食的时间未到,我们且先去那些外道的精舍拜访。
这些比丘就走进外道的精舍里,和那些外道彼此相问讯慰劳,问讯慰劳后,就坐于一边。那些外道就问比丘说:「沙门瞿昙为众弟子说法,要人断除会覆蔽心性的五盖,因为它会使人慧力减弱,是障碍之法,使人不能转趋涅槃之境,所以要人依住于四念处,修习七觉支。我们也是为众弟子讲说要断除覆蔽心性的五盖,因为它会使人慧力减弱,也要善住于四念处,修习七觉支。我们和沙门瞿昙有什么差异呢?同样都是善能说法的人。」
当时,这些比丘听闻了外道的说词,心里很不高兴,对外道呵责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他们进入舍卫城乞食后,回到精舍,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就把那些外道所说的话,详细的告诉世尊。
这时,世尊告诉这些比丘说:「那些外道说这种话的时候,你们应当反问说:『众外道们!所谓五盖,应有十类;所谓七觉支,应有十四类。什么是五盖的十类、七觉支的十四类呢?』如此问他们的话,那些外道自会感到骇异迷惑,讲说各种外道之法,生起瞋恚、骄慢、诋毁呵责、嫌恨、无忍之心,或者默默地低着头,失去了辩才,而暗自沉思。为什么呢?因为我不曾看见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等天、人大众中,听闻我的说法,能欢喜随顺的,只除了如来及在此听闻的声闻大众外。
众比丘啊!什么是五盖的十类呢?就是有对自身的贪欲,也有对外界的贪欲。那对自身的贪欲就是盖,是非智也非等觉之法,不能转趋于涅槃之境。那对外界的贪欲也是盖,是非智也非等觉之法,不能转趋于涅槃之境。所谓的瞋恚,有瞋恚之相,这瞋恚及瞋恚之相即是盖,是非智非等觉之法,不能转趋于涅槃之境。有睡也有眠,那睡与眠就是盖,是非智也非等觉之法,不能转趋于涅槃之境。有掉也有悔,那掉与悔就是盖,是非智也非等觉之法,不能转趋于涅槃之境。有疑惑于善法,有疑惑于不善法,那种对于善法的疑惑与对不善法的疑惑就是盖,是非智非等觉之法,不能转趋于涅槃,这样就叫做五盖说为十类。
什么是七觉分说为十四类呢?有将心念住于内法(自身),也有将心念住于外法(外境),将心念住于内法就是念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将心念住于外法也是念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有简择善法与简择不善之法。那种对善法的简择,就是择法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那种对不善法的简择,也是择法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有精进断除不善法,也有精进长养善法。那种为断除不善法的精进,就是精进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那种为长养善法的精进,也是精进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有喜,也有所喜之处。那喜悦,就是喜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那所喜之处,也是喜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有身体的轻安,也有心灵的安止。那身体的轻安,就是猗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那心灵的轻安,也是猗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有专心于一境之定,也有专心于一境之定相。那种专心于一境之定,就是定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那种专心于一境之定相,也是定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有对于善法而内心保持平稳,也有对于不善法而内心仍保持平稳。那种对善法而内心保持平稳,就是舍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那种对于不善法而内心仍保持平稳,也是舍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这样就叫做七觉分说为十四类。」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七二五经注释:
1、七觉意:即七觉分、七觉支。
2、五盖之十:南传与北传说法有所不同,左表所示,上为北传说法,下为南传说法。
1、贪欲盖││内贪欲││内之贪欲
外贪欲││外之贪欲
2、瞋恚盖││瞋 恚││内之瞋恚
瞋恚相││外之瞋恚
3、睡眠盖││睡││惛沉
眠││睡眠
4、掉悔盖││掉││掉举
悔││追悔
5、疑 盖││疑善法││内法之疑惑
疑不善法││外法之疑惑
注:内,指自身;外,指外境。
3七觉分说十四:南传与北传说法有所不同,左表所示,上为北传说法,下为南传说法。
一、念觉分:内法念住││内法之念
外法念住││外法之念
二、择法觉分:择善法││于内法以慧抉择、伺察、思虑
择不善法││于外法以慧抉择、伺察、思虑
三、精进觉分:精进断不善法││身之精进
精进长养善法││心之精进
四、喜觉分:有喜││有寻、有伺之喜
有喜处││无寻、无伺之喜
五、猗觉分:身猗息││身之轻安
心猗息││心之轻安
六、定觉分:有定││有寻、有伺之定
有定相││无寻、无伺之定
七、舍觉分:有舍善法││内法之舍
有舍不善法││外法之舍
注:内法,指自身;外法,指外境。
七二六、本经叙说若心微劣犹豫,则不应修习猗、定、舍觉分,而应修习择法、精进、喜觉分;若掉心犹豫,则不应修习择法、精进、喜觉分,而应修习猗、定、舍觉分。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就如前面经文所说一样,差别的是:「有各种外道出家人持如此说法的话,就应该再问他:『如果内心萎靡退缩,迟疑不决的话,这时应该修习那些觉分呢?而那些觉分此时不宜修习呢?如果是内心掉举散乱,或掉举散乱而迟疑不决的话,这时又当修习那些觉分呢?而那些觉分此时不宜修习呢?』这样问他的话,那些外道就会内心感到骇异迷惑,讲说各种外道之法,生起瞋恚、骄慢、诋毁呵责、嫌恨、无忍之心,或者默默地低着头,失去了辩才而暗自沉思。为什么呢?因为我不曾看见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等天、人大众中,听闻我的说法后而欢喜不已的人,只除了如来以及在此听闻的声闻大众。
众比丘啊!如果那时内心萎靡退缩,迟疑不决的话,就不应修习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为什么呢?因为内心萎靡退缩,迟疑不决之时,这些觉分会增长他内心萎靡的缘故。譬如小火,要使它燃起,却增放很多的炭灰。怎样呢?比丘啊!不就会因增放太多的炭灰而致小火息灭了吗?」
比丘回答佛陀说:「是的,世尊!」
「同样地,比丘啊!当内心萎靡退缩迟疑不决之时,如果修习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的话,这样是不合宜的,因为会增长懈怠的缘故。如果是内心掉举散乱,掉举散乱而迟疑不决的话,这时就不应修习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为什么呢?因为内心掉举散乱,掉举散乱而迟疑不决之时,这些觉分会使他增长掉举之心的缘故。譬如炽烈的大火,想要将它扑灭,却用干柴去充足它。你们意见怎样呢?这样做法岂不是会使大火更加炽烈地燃烧么?」
比丘回答佛陀说:「是的,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同样地,当内心掉举散乱,掉举散乱而迟疑不决时,如果修习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的话,就会增长他的掉举散乱之心了。众比丘啊!如果内心萎靡退缩,萎靡退缩而迟疑不决的话,这时就应该修习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内心萎靡退缩,萎靡退缩而迟疑不决的话,就要用这些觉分来给予示教照喜(讲说佛法)。譬如小火,想要使它炽烈燃烧的话,就要用干柴去充足它。怎样呢?比丘啊!这样做法是否能使小火炽烈燃烧起来呢?」
比丘回答佛陀说:「是的,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同样地,当内心萎靡退缩,萎靡退缩而迟疑不决时,就应当在这个时候修习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用这些觉分来给予示教照喜。如果是内心掉举散乱,掉举散乱而迟疑不决时,就应修习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为什么呢?因为当内心掉举散乱,掉举散乱而迟疑不决时,这些觉分能使他摄持内心而住于一处。譬如燃烧的火,想要将它扑灭的话,投以充足的炭灰,就能把火扑灭。就像这样,比丘啊!当内心掉举散乱而迟疑不决时,如果修习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这样修习是不合宜的;如果是修习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的话,这样才是适时合宜的,因为修习这些觉分,能使他摄持内心而住于一处。而修习念觉分,则能兼助一切。」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七二六经注释:
1…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