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P7

  ..續本文上一頁過的一樣。什麼是愧力呢?就如前面經文所說過的一樣。什麼是念力呢?就是系心于對內身的觀察,就如前面經文所說過的一樣。什麼是定力呢?就是四禅定。什麼是慧力呢?就是四聖谛。什麼是數力呢?就是聖弟子在幽靜的房內或樹下,做這樣的修學:如果造作身、口惡行的話,在現世或後世將會受到惡報,就如前面經文所說過的一樣。什麼是修力呢?就是修習四念處,就如前面經文所說過的一樣。」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一一、本經略說十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十種力。是那十種呢?就是王者的自在力、大臣的斷事力、造機關人的工巧力、盜賊的刀劍力、女人的怨恨力、嬰兒的啼泣力、愚人的毀呰力、黠慧人的審谛力、出家人的忍辱力、多聞人的計數力。」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一二、本經詳說十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的話,就如前經的內容一樣,差別的是:「所謂王者的自在力,就是王者常顯現自在的威力。所謂大臣的斷事力,就是大臣常顯現斷事的功力。所謂造機關人的工巧力,就是製造機關的人,常顯現他的工巧力。所謂盜賊的刀劍力,就是盜賊一定會顯現刀劍之力。所謂女人的結恨力,就是女人的特性,常會顯現結恨之力。所謂嬰兒的啼泣力,就是嬰兒的特性,常會顯現啼泣之力。所謂愚人的毀呰力,就是愚人的特性,遇事則會顯現诋毀诃責人之力。所謂黠慧人的審谛力,就是有智慧的人,常會顯現了解真理之力。所謂出家人的忍辱力,就是出家之人常顯現忍辱之力。所謂多聞人的計數力,就是多聞之人常會顯現思惟策劃之力。」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一叁、本經敘說如來有十力,參閱第六九六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十種如來的智力,如果成就這十種智力的話,就是如來、應供、等正覺的聖者得到了先佛最勝處的智慧,能轉動清淨的*輪,于大衆中像獅子作吼一樣的演說正法。是那十種呢?就是如來能如實知道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這樣就叫做如來的第一種智力,……乃至盡除一切煩惱,就如前面經文已說過的一樣。」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一四、本經敘說若有問如來之力者,則如來將依所知、所見、所覺,爲彼解說,參閱六九九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的話,就如前經的內容一樣,差別的是:「如果有人來問我有關如來處與非處(知道一切事物的道理與非道理)的智力的話,我就會依如來處與非處的智力所知、所見、所覺,而成等正覺等事,來爲他解說。……就像這樣,乃至問有關如來漏盡的智力等事,就如前面經文已詳說過的一樣。」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一五、本經敘說一切法皆由如來無畏智所生,如來已成就五學力及十種如來力,故教誡比丘,皆可使之得到勝進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對于所有一切法,各個都能意解作證,這都是由如來的無畏智所生的。如果比丘來聽聞我的言教,不谄曲也不虛僞,心地質直,那麼我就會教誡、教授他,爲他說法。在早晨爲他教誡、教授說法,到了中午時,他就能得到勝進之處;如果是在日暮之時,爲他教誡、教授說法,那麼到了翌日早晨,他就可得到勝進之處。如此地教授後,他就會生起正直之心,真實時,就知道是真實;不真實時,就知道是不真實。上則知道是上;是無上就知道是無上,凡是當知、當見、當得、當覺之法,他都能了知,這樣才是正確的。

  有所謂五種修學者之力與十種如來之智力。什麼是五種修學者之力呢?就是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如來有十種智力,是那十種呢?就是如實知道處與非處(一切事物的道理與非道理)的智力,……就如前面經文對十力所詳說過的一樣。如果有人來問我關于如來處與非處智力的話,我就會依如來處與非處的智力成等正覺的所知、所見、所覺,來爲他解說。……乃至來問我關于如來漏盡的智力等事,我也會這樣地爲他解說。衆比丘啊!如來處與非處的智力,我說是定,而不是不定,……乃至如來漏盡的智力,我也說是定,而不是不定。定就是正道,不定就是邪道。」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七一五經注釋:

  1、上則知上:瑜伽師地論雲:「乃至有頂,皆是有上,能正了知是爲有上。」有頂,一指色界之第四處色究竟天,此在有形世界之最頂,故稱有頂;二指無色界之第四處非想非非想天,是位于世界之最頂,故稱有頂。此應指無色界之非想非非想天。

  2、無上則知無上:瑜伽師地論雲「涅槃無上,如實了知是爲無上。」可知「無上」即指涅槃而言。

  

  七一六、本經敘說若不正思惟,則會生起五蓋,乃至增廣;也不能生起七覺支,乃至會退失。若正思惟,則不起五蓋,而起七覺支。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不能正確思惟的話,那麼未生起的貪欲煩惱就會生起,已生起的貪欲煩惱會使它更爲增廣;未生起的瞋恚、睡眠、掉悔、疑等煩惱也會生起,已生起的瞋恚、睡眠、掉悔、疑等煩惱也會使它更爲增廣。未生起的念覺支就不會生起,已生起的念覺支就會退失;未生起的擇法、精進、猗、喜、定、舍覺支也不會生起,已生起的擇法、精進、猗、喜、定、舍覺支也就會退失。

  如果比丘能正確思惟的話,那麼未生起的貪欲煩惱就不會生起,已生起的貪欲煩惱就能使它息滅;未生起的瞋恚、睡眠、掉悔、疑等煩惱也不會生起,已生起的瞋恚、睡眠、掉悔、疑等煩惱也就能使它斷滅。未生起的念覺支就會生起,已生起的念覺支,就會使它更爲增廣;未生起的擇法、精進、猗、喜、定、舍覺支也會生起,已生起的也會使它更爲增廣。」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七一六經注釋:

  1、貪欲蓋:即貪欲煩惱。蓋,爲煩惱之異名,覆蓋之義。謂貪欲能覆蓋行者清淨的善心,使善心不得開發,故叫貪欲蓋。瞋恚、睡眠、掉悔、疑等四蓋亦同,合爲五蓋。

  2、掉悔:掉是掉舉,指浮動不安之心理狀態,悔是追悔。掉舉與追悔,都會散動心志,共爲不使心安定之煩惱。

  3、念覺支:七覺支之一,七覺支爲五根五力所顯發的七種覺悟。一、念覺支,即時刻觀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二、擇法覺支,即以智慧簡擇法的真僞。叁、精進覺支,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四、猗(輕安)覺支,即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快安樂。五、喜覺支,即心得善法,而生歡喜。六、定覺支,即心惟一境,而不散亂。七、舍覺支,即舍離一切分別,以佛法觀點平等待物,心無偏頗。

  

  七一七、本經敘說五蓋爲五退法,七覺支則爲不退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五種退減之法。是那五種呢?就是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等五蓋煩惱,這些就是退減之法。如果修習七種覺支,多多地去修習,使它增廣,這就是不退減法。是那七種呢?就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喜覺支、定覺支、舍覺支,這些就叫做不退減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一八、本經敘說貪欲等五蓋能爲黑暗,不能轉趨涅槃;七覺支則能作大明,能轉趨涅槃。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五種法,能産生黑暗,能使人見解不明,能使人愚癡沒有智慧,或使人智慧減弱,使人無明,不能成爲等正覺,不能轉趨于涅槃之境。是那五種呢?就是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等五蓋煩惱。這五種煩惱能産生黑暗,能使人見解不明,能使人愚癡沒有智慧,使人無明,不能成爲等正覺,不能轉趨于涅槃之境。

  有七種覺支,能産生大光明,能使人見解正確,增長智慧,成爲智慧明達,成爲等正覺,而轉趨于涅槃之境。是那七種呢?就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喜覺支、定覺支、舍覺支。這七種覺支能産生大光明,使人見解正確,增長智慧,成爲智慧明達,成爲等正覺,而轉趨于涅槃之境。」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一九、本經敘說五蓋會煩惱于心,令智慧羸弱,不能轉趨涅槃;七覺支則能增長智慧,轉趨涅槃。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五種障蓋,會使人內心産生煩惱,智慧減弱,是障礙智慧生長之法,使人無明,不能成爲等正覺,不能轉趨于涅槃之境。是那五種呢?就是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這五種障蓋,皆能蓋覆智慧,使人內心産生煩惱,智慧減弱,是障礙智慧生長之法,使人無明,不能成爲等正覺,不能轉趨于…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