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涅槃之境。
至于七覺支則不會覆蓋智慧,也不會使人心生煩惱,它能增長智慧,使人智慧明達,成爲等正覺,而轉趨于涅槃之境。是那七種呢?就是念覺支等,就如前面經文已說過的,……乃至舍覺支。這七覺支,不會障礙智慧,不會覆蓋智慧,也不會使人心生煩惱,它會增長智慧,使人智慧明達,成爲等正覺,而轉趨于涅槃之境。」當時,世尊就又唱誦詩偈說:
「貪欲蓋與瞋恚蓋,還有睡眠蓋、掉悔蓋和疑蓋,
如此五種蓋,會增長一切的煩惱。
這五蓋會覆蓋世間,染著太深就難以度脫,
障蔽了衆生的智慧,使衆生不能看見正道。
如果得到七覺支,就能爲我們照明正道,
只有這樣的說法才是真理之言,是等正覺的佛陀所說。
這七覺支是以念覺支爲首,擇法覺支是正思惟法義,
還有精進覺支、猗覺支、喜覺支、定覺支、舍覺支。
這七種覺支,乃是佛陀的正道,
如果隨順這位大仙人(指佛陀)的正道,就能脫離生死的怖畏。」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七一九經釋:
1、有五障、五蓋: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障蓋有五種」。障,障礙,言煩惱能障蔽智慧的生長。蓋,蓋覆,也是煩惱之異名,煩惱能蓋覆人的智慧。
七二○、本經敘說五蓋如五種大樹,以增長故,能令善心蔭覆墮臥;若修習七覺支,則能轉成不退。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善男子舍離了一切世俗事務,出家學道,剃除了須發,穿著袈裟,正信佛法,以俗家爲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這樣出家後,而這其中卻有一種愚癡的人,他依住于聚落城邑,早晨就穿著法衣拿著缽,進入村中乞食。可是他卻不善于護身,不能守住六根的門戶,不能攝住心念,一看到年輕美麗的婦女,就心生染著,不能正確思惟,心馳于所取著的外相,趨向色欲之想,被熾盛的欲火,燒心燒身,于是返俗還戒,而退失了道心。像這樣原本厭離俗務,出家學道,然而卻反被染著,增加許多的罪業而破壞了自己的道心,沈淪沒溺于欲海之中。
有五種長得高大的樹木,它的種子很小,然而它的樹身卻能生長得很高大,把其它的叢雜小樹障蔽住,在大樹的蔭蔽下,小樹因此枯萎而無法生長。是那五種樹呢?就是揵遮耶樹、迦捭多羅樹、阿濕波他樹、優昙缽羅樹、尼拘留他樹。同樣地,我們也有五種心樹,種子極微小,然而漸漸長大後,卻能蔭覆一切的枝節(指人的行爲操守)使一切枝節在它的蔭覆下而隳倒。是那五種呢?就是貪欲蓋漸漸增長,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漸漸增長,因爲這五蓋增長的緣故,使善心因被蔭蔽而隳墮。
如果修習七覺支,多多修習後,就能轉成不退轉的道心。是那七種呢?就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喜覺支、定覺支、舍覺支。這七種覺支,修習多修習後,就能轉成不退轉的道心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二一、本經敘說聽聞正法可斷五蓋;修習七覺支,則能轉進滿足。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佛陀說:「如果比丘能專一心意,仔細聽聞正法,就能斷除五種煩惱之法;修習七種覺法,就能使它向上轉進而得滿足。是要斷除那五種煩惱之法呢?就是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這些是要斷除的五種煩惱之法。什麼是應修習的七種覺法呢?就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喜覺支、定覺支、舍覺支。修習這七種覺法,會使人向上轉進而得滿足。」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二二、本經敘說能專精聽法者,則能斷五蓋,修七覺支,得心解脫與慧解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聖弟子如果能以清淨的信心,專心聽法的話,就能斷除五種煩惱之法,修習七種覺法,使他得到滿足。什麼是五種煩惱之法呢?就是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這五蓋就會斷除。什麼是七種覺法呢?就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喜覺支、定覺支、舍覺支。這七種覺法修習滿足而有淨信的話,就叫做得到心靈的解脫;如果是有智慧的話,就叫做得到智慧的解脫。要是被貪欲染著內心的話,就不能得到心靈的解脫,也不能得到安樂;被無明染著內心的話,智慧就不能得到清淨。所以,比丘啊!能遠離貪欲的話,就能得到心靈的解脫,能遠離無明的話,就能得到智慧的解脫。如果比丘遠離貪欲,心靈得到解脫的話,就能以自身作證;如果也遠離無明,得到智慧解脫的話,這樣就叫做比丘斷除了愛縛、結使、我慢的煩惱,而得到覺證,徹底地脫離苦海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二叁、本經敘說無畏王子請佛陀評斷無因論,佛答以衆生清淨或煩惱皆有因緣,五蓋即煩惱之因緣,七覺支即清淨之因緣。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
那時,有位無畏王子,天天外出,四處悠遊參學。有一天,他來到佛陀住處,與世尊見面,彼此問訊慰勞後,退坐一邊,向佛陀問說:「世尊啊!有些沙門和婆羅門他們持這樣的見解,這樣的說法:『是無因、無緣而衆生有煩惱,是無因、無緣而衆生得清淨。』世尊您又是持什麼看法呢?」
佛陀告訴無畏王子說:「沙門、婆羅門他們這種說法,是缺乏思惟的說法,是愚癡、不加辨別、不善的說法。他們不知思惟,不知衡量,持這樣的說法:『是無因無緣而衆生有煩惱,是無因無緣而衆生得清淨。』爲什麼呢?因爲是有因、有緣,衆生才會有煩惱,有因、有緣,衆生才能得清淨的緣故。是什麼因、什麼緣,衆生而有煩惱呢?【是什麼因、什麼緣,衆生而得到清淨呢?】就是衆生有強烈的貪欲,對于他人的財物,或對于他人的各種器物生起貪欲,說這件東西是我所有才好,不能遠離對它的愛樂。至于對其他的衆生生起瞋恨心、凶惡心,用心計較如何去打人、綁人、製伏人,以不合理的事加之于人,造成各種災難,這是不能舍棄瞋恚;身嗜睡眠,精神懈怠;內心浮動,不得寂靜;心常疑惑,對過去疑惑、對未來疑惑、對現在也疑惑。無畏啊!就是這樣的因、就是這樣的緣,所以衆生才會有煩惱。」
無畏告訴佛陀說:「瞿昙啊!只要有一分的障蓋,就足以煩惱此心了,何況是一切的障蓋!」無畏又問佛陀說:「瞿昙啊!是什麼因、是什麼緣,衆生而得清淨呢?」
佛陀告訴無畏說:「如果婆羅門有了一個勝念,決定使它成就,經過長久的行作,長久的宣說,而能隨時憶念的話,就應該在這個時候修習念覺支;修習念覺支後,念覺支就會滿足。念覺支修習滿足後,就要對于法選擇分別思惟,這時就應修習擇法覺支;修習擇法覺支後,擇法覺支就會滿足。能選擇分別思量法後,就應運用方法,精進努力,這時就應修習精進覺支;修習精進覺支後,精進覺支就會滿足。能運用方法,精進修習後,內心就會生起歡喜,遠離攝取各種事物之想,這時就應修習喜覺支;修習喜覺支後,喜覺支就會滿足。喜覺支修習滿足後,身心就會感到輕安,這時就應修習猗覺支;修習猗覺支後,猗覺支就會滿足。身心得輕安後,就會愛樂它,愛樂之後,心就能定(專心一境),這時就應修習定覺支;修習定覺支後,定覺支就會滿足。定覺支修習滿足後,就能滅除人世的貪憂,而生起舍心(身心平衡的寂靜狀態),這時就應修習舍覺支;修習舍覺支後,舍覺支就會滿足。就像這樣,無畏啊!由于有如此的因、如此的緣,所以衆生得到了清淨。」
無畏告訴瞿昙說:「如果有一分的覺支修習滿足了,就足可使衆生得到清淨,更何況是修習一切的覺支!」無畏又問佛陀說:「瞿昙啊!這一段經文應該取什麼名稱呢?又應如何奉持呢?」
佛陀告訴無畏王子說:「應當把這段經文叫做覺支經。」
無畏告訴佛陀說:「瞿昙啊!您所說這些是最爲殊勝的覺悟之因。瞿昙啊!我是一位王子,雖身處安樂,但還是常去追求安樂之道,我很少出入這裏,今天上山來,身體感到很疲憊,能聽聞到瞿昙您講說覺支經,我已忘去了一切的疲勞。」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無畏王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向佛陀頂禮後離去。
第七二叁經注釋:
1、無畏王子:是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之子,阿阇世之弟,初歸依尼幹子,後歸依佛。
2、〔何因、何緣衆生清淨?〕:依前後文意,此句疑爲衍文。
3、如是因、如是緣衆生煩惱:此句下原有「如是因、如是緣衆生清淨」的句子,今依雜阿含經論會編予以刪除。
雜阿含卷第二十六經終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