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六▪P8

  ..续本文上一页涅槃之境。

  至于七觉支则不会覆盖智慧,也不会使人心生烦恼,它能增长智慧,使人智慧明达,成为等正觉,而转趋于涅槃之境。是那七种呢?就是念觉支等,就如前面经文已说过的,……乃至舍觉支。这七觉支,不会障碍智慧,不会覆盖智慧,也不会使人心生烦恼,它会增长智慧,使人智慧明达,成为等正觉,而转趋于涅槃之境。」当时,世尊就又唱诵诗偈说:

   「贪欲盖与瞋恚盖,还有睡眠盖、掉悔盖和疑盖,

   如此五种盖,会增长一切的烦恼。

   这五盖会覆盖世间,染着太深就难以度脱,

   障蔽了众生的智慧,使众生不能看见正道。

   如果得到七觉支,就能为我们照明正道,

   只有这样的说法才是真理之言,是等正觉的佛陀所说。

   这七觉支是以念觉支为首,择法觉支是正思惟法义,

   还有精进觉支、猗觉支、喜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这七种觉支,乃是佛陀的正道,

   如果随顺这位大仙人(指佛陀)的正道,就能脱离生死的怖畏。」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七一九经释:

  1、有五障、五盖: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障盖有五种」。障,障碍,言烦恼能障蔽智慧的生长。盖,盖覆,也是烦恼之异名,烦恼能盖覆人的智慧。

  

   七二○、本经叙说五盖如五种大树,以增长故,能令善心荫覆堕卧;若修习七觉支,则能转成不退。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善男子舍离了一切世俗事务,出家学道,剃除了须发,穿著袈裟,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这样出家后,而这其中却有一种愚痴的人,他依住于聚落城邑,早晨就穿著法衣拿着钵,进入村中乞食。可是他却不善于护身,不能守住六根的门户,不能摄住心念,一看到年轻美丽的妇女,就心生染着,不能正确思惟,心驰于所取着的外相,趋向色欲之想,被炽盛的欲火,烧心烧身,于是返俗还戒,而退失了道心。像这样原本厌离俗务,出家学道,然而却反被染着,增加许多的罪业而破坏了自己的道心,沉沦没溺于欲海之中。

  有五种长得高大的树木,它的种子很小,然而它的树身却能生长得很高大,把其它的丛杂小树障蔽住,在大树的荫蔽下,小树因此枯萎而无法生长。是那五种树呢?就是揵遮耶树、迦捭多罗树、阿湿波他树、优昙钵罗树、尼拘留他树。同样地,我们也有五种心树,种子极微小,然而渐渐长大后,却能荫覆一切的枝节(指人的行为操守)使一切枝节在它的荫覆下而隳倒。是那五种呢?就是贪欲盖渐渐增长,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渐渐增长,因为这五盖增长的缘故,使善心因被荫蔽而隳堕。

  如果修习七觉支,多多修习后,就能转成不退转的道心。是那七种呢?就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猗觉支、喜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七种觉支,修习多修习后,就能转成不退转的道心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二一、本经叙说听闻正法可断五盖;修习七觉支,则能转进满足。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佛陀说:「如果比丘能专一心意,仔细听闻正法,就能断除五种烦恼之法;修习七种觉法,就能使它向上转进而得满足。是要断除那五种烦恼之法呢?就是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这些是要断除的五种烦恼之法。什么是应修习的七种觉法呢?就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猗觉支、喜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修习这七种觉法,会使人向上转进而得满足。」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二二、本经叙说能专精听法者,则能断五盖,修七觉支,得心解脱与慧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圣弟子如果能以清净的信心,专心听法的话,就能断除五种烦恼之法,修习七种觉法,使他得到满足。什么是五种烦恼之法呢?就是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这五盖就会断除。什么是七种觉法呢?就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猗觉支、喜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七种觉法修习满足而有净信的话,就叫做得到心灵的解脱;如果是有智慧的话,就叫做得到智慧的解脱。要是被贪欲染着内心的话,就不能得到心灵的解脱,也不能得到安乐;被无明染着内心的话,智慧就不能得到清净。所以,比丘啊!能远离贪欲的话,就能得到心灵的解脱,能远离无明的话,就能得到智慧的解脱。如果比丘远离贪欲,心灵得到解脱的话,就能以自身作证;如果也远离无明,得到智慧解脱的话,这样就叫做比丘断除了爱缚、结使、我慢的烦恼,而得到觉证,彻底地脱离苦海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二三、本经叙说无畏王子请佛陀评断无因论,佛答以众生清净或烦恼皆有因缘,五盖即烦恼之因缘,七觉支即清净之因缘。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

  那时,有位无畏王子,天天外出,四处悠游参学。有一天,他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彼此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向佛陀问说:「世尊啊!有些沙门和婆罗门他们持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是无因、无缘而众生有烦恼,是无因、无缘而众生得清净。』世尊您又是持什么看法呢?」

  佛陀告诉无畏王子说:「沙门、婆罗门他们这种说法,是缺乏思惟的说法,是愚痴、不加辨别、不善的说法。他们不知思惟,不知衡量,持这样的说法:『是无因无缘而众生有烦恼,是无因无缘而众生得清净。』为什么呢?因为是有因、有缘,众生才会有烦恼,有因、有缘,众生才能得清净的缘故。是什么因、什么缘,众生而有烦恼呢?【是什么因、什么缘,众生而得到清净呢?】就是众生有强烈的贪欲,对于他人的财物,或对于他人的各种器物生起贪欲,说这件东西是我所有才好,不能远离对它的爱乐。至于对其他的众生生起瞋恨心、凶恶心,用心计较如何去打人、绑人、制伏人,以不合理的事加之于人,造成各种灾难,这是不能舍弃瞋恚;身嗜睡眠,精神懈怠;内心浮动,不得寂静;心常疑惑,对过去疑惑、对未来疑惑、对现在也疑惑。无畏啊!就是这样的因、就是这样的缘,所以众生才会有烦恼。」

  无畏告诉佛陀说:「瞿昙啊!只要有一分的障盖,就足以烦恼此心了,何况是一切的障盖!」无畏又问佛陀说:「瞿昙啊!是什么因、是什么缘,众生而得清净呢?」

  佛陀告诉无畏说:「如果婆罗门有了一个胜念,决定使它成就,经过长久的行作,长久的宣说,而能随时忆念的话,就应该在这个时候修习念觉支;修习念觉支后,念觉支就会满足。念觉支修习满足后,就要对于法选择分别思惟,这时就应修习择法觉支;修习择法觉支后,择法觉支就会满足。能选择分别思量法后,就应运用方法,精进努力,这时就应修习精进觉支;修习精进觉支后,精进觉支就会满足。能运用方法,精进修习后,内心就会生起欢喜,远离摄取各种事物之想,这时就应修习喜觉支;修习喜觉支后,喜觉支就会满足。喜觉支修习满足后,身心就会感到轻安,这时就应修习猗觉支;修习猗觉支后,猗觉支就会满足。身心得轻安后,就会爱乐它,爱乐之后,心就能定(专心一境),这时就应修习定觉支;修习定觉支后,定觉支就会满足。定觉支修习满足后,就能灭除人世的贪忧,而生起舍心(身心平衡的寂静状态),这时就应修习舍觉支;修习舍觉支后,舍觉支就会满足。就像这样,无畏啊!由于有如此的因、如此的缘,所以众生得到了清净。」

  无畏告诉瞿昙说:「如果有一分的觉支修习满足了,就足可使众生得到清净,更何况是修习一切的觉支!」无畏又问佛陀说:「瞿昙啊!这一段经文应该取什么名称呢?又应如何奉持呢?」

  佛陀告诉无畏王子说:「应当把这段经文叫做觉支经。」

  无畏告诉佛陀说:「瞿昙啊!您所说这些是最为殊胜的觉悟之因。瞿昙啊!我是一位王子,虽身处安乐,但还是常去追求安乐之道,我很少出入这里,今天上山来,身体感到很疲惫,能听闻到瞿昙您讲说觉支经,我已忘去了一切的疲劳。」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无畏王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向佛陀顶礼后离去。

  第七二三经注释:

  1、无畏王子:是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子,阿阇世之弟,初归依尼干子,后归依佛。

  2、〔何因、何缘众生清净?〕:依前后文意,此句疑为衍文。

  3、如是因、如是缘众生烦恼:此句下原有「如是因、如是缘众生清净」的句子,今依杂阿含经论会编予以删除。

  

  杂阿含卷第二十六经终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六》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