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六四、本经叙说依比丘对五根之明利、满足程度不同,分别而得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或为凡夫。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如果比丘对这五根的受持,能够明利、满足的话,就可得证阿罗汉果;如果较此软弱、差一些的话,就得阿那含果(不还果);如果较此软弱,差一些的话,就得斯陀含果(一来果);如果较此软弱、差一些的话,就得须陀洹果(预流果)。受持满足的人,就成就满足的事;受持不满足的人,就成就不满足的事。对于这五根的受持,不会是空无果报的。如果对这五根,一切皆没有受持的人,我说他就是属于外道凡夫之类。」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六六四经注释:
1、「若比丘于此五根若利、若满足,得阿罗汉」:巴利英译本相对经文此处作
( By the completion and fulfilment , monks , of these five controlling powers , one is Arahant . ) (大意是:诸比丘!对此五根受持圆满者,则为阿罗汉)。
六六五、本经为第六六四经之详细说明。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如果比丘对于那五根的受持,能向上增进,明利满足的话,就能证得阿罗汉的俱分解脱(指智慧与禅定兼备之阿罗汉);如果较此软弱、差一些的话,就成为『身证』的圣者;如果较此软弱、差一些的话,就成为『见到』的圣者;如果较此软弱、差一些的话,就成为『信解脱』的圣者;如果较此软弱、差一些的话,就成为『一种』的圣者;如果较此软弱、差一些的话,就成为『斯陀含』的圣者;如果较此软弱、差一些的话,就成为『家家』的圣者;如果较此软弱、差一些的话,就成为『七有』的圣者;如果较此软弱、差一些的话,就成为『法行』的圣者;如果较此软弱、差一些的话,就成为『信行』的圣者。这样就叫做由于比丘受持五根的因缘,而知其所受果报;由于所得果报的因缘,而知其人所得到的果位。就像这样,受持满足的人,就做成满足之事;受持较减少的人,就做成较减少的事。对于这五根的受持,不会是空无果报的。如果都没有受持这五根的人,我说他是属于凡夫之数。」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六六五经注释:
1、俱分解脱:为九种无学位之一。钝根之罗汉,唯离烦恼之障,谓之慧解脱;若利根之罗汉,与之俱离一切禅定之障,至于得所谓灭尽定之至极定,是为俱解脱,也即是离慧与定之二障而得自在也。
2、身证:又作身证那含、身证不还。即不还果中,利根之人依灭尽定,得似涅槃法,身得寂静乐之圣者。
3、见到:十八有学之一。声闻乘见道之利根圣者,自思惟法而入此位者之称,是以自己的智见证得法理之圣者。
4、信解脱:十八有学之一。声闻乘见道之钝根圣者,随信他人言教而入此位者之称。
5、一种:又作「一间」,十八有学之一。即不还向(阿那含向)中的一类,断欲界七、八品之惑,命终后受生为欲界的人,或天界一次之后始证入涅槃者。因与般涅槃间隔一生,故云「一间」。
6、斯陀含:十八有学之一。即断欲界六品之惑,往来欲界人天各一次就能般涅槃者。
7、家家:十八有学之一。是一来向(斯陀含向)中的一类,即断欲界的修惑三品或四品者。断三品者,命绝后在人天各受三生;断四品者,在人天各受二生,因重复受生于人天,故云家家。
8、七有:即须陀洹〡〡预流果,也是十八有学之一。得此果者至多人间天上受生七次,必证阿罗汉果,故称七有。
9、法行:十八有学之一。指声闻乘见道之利根圣者,于法能自作思惟,如理修行。
10、信行:十八有学之一。指从他人处听闻佛说之教法而生信仰,随此法修行者。
11、「根波罗蜜因缘知果波罗蜜」:巴利本相对经文此处作「由根之差别有果之差别」。
六六六、本经叙说五根以慧根为首,而摄受其余四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五种根。是那五种呢?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五根,一切都为慧根所摄受。譬如堂阁的众材料,以屋栋为首一样,都依倚于栋,因它能摄持众材之故。同样地,这五根也是以慧根为首,因它能摄持其余四根之故。」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六七、本经叙说与前经相同,唯多举五根之内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五种根。是那五种呢?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所谓信根当知就是四不坏净。所谓精进根,当知就是四正断。所谓念根,当知就是四念处。所谓定根,当知就是四禅定。所谓慧根,当知就是四圣谛。这些功德,一切都是以慧根为首,因它能摄持其余四根之故。」
乃至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六八、本经叙说成就慧根者能成就其它四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五种根。是那五种呢?就是信根、精进根、定根、念根、慧根。如果圣弟子成就慧根的话,就能修习信根,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寂灭,而向于舍(身心平衡的寂静状态),这样就叫做信根成就;信根成就,就是慧根。就如对信根的叙述,像这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也是同样的说法。所以这五根中,是以慧根为首,因它能摄持其余四根之故。譬如堂阁,是以屋栋为首,被所有材料所依倚,因它能摄持其它材料之故。同样地,这五根也是以慧根为首,因它能摄持其余四根之故。」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六九、本经叙说欲成就五根者,当知众生由于无明所着,爱所系,故长夜流转生死。而此五根中,以慧根为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五种根。是那五种呢?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果圣弟子想要成就信根的话,应这样去修学:圣弟子无始以来的生死,都是由于被愚痴无明所蔽障,贪爱所系着,所以众生才会在无明长夜里不断受生死的轮回果报,来来往往地流转受生各界,不知根本所在。应知是有因缘所以才会有生死的现象,如果因缘永尽的话,那么就不再有生死的现象了。众生都是被无明大暗的结聚所障碍,有谁能入于般涅槃了呢?只有苦灭、苦息、清凉、没(寂灭不生)才能达此境地。就如对信根的叙述,像这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也是同样的说法。这五根之中,是以慧根为首,为慧根所摄持。譬如堂阁,是以屋栋为首,为屋栋所摄持一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七○、本经略说五根内容、并以慧根为其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什么是信根呢?就是圣弟子对于如来生起信仰之心,根本坚固,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以及一切世间之法,都不能破坏他的信心,这样就叫做信根。什么是精进根?就是四正断。什么是念根呢?就是四念处。什么是定根呢?就是四禅定。什么是慧根呢?就是四圣谛。这些功德都是以慧根为首;譬如堂阁,是以屋栋为首一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七一、本经叙说五根内容,可与六五九经参阅比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五种根。是那五种呢?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什么是信根呢?就是圣弟子于如来处初发菩提心所得到的清净信心,这就叫做信根。什么是精进根呢?就是于如来处初发菩提心所生起的精进方便,这就叫做精进根。什么是念根呢?就是于如来处初发菩提心所生起的念处,这就叫做念根。什么是定根呢?就是于如来处初发菩提心所生起的三昧(禅定),这就叫做定根。什么是慧根呢?就是于如来处初发菩提心所生起的智慧,这就叫做慧根。譬如堂阁,……余如前面经文所说一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六七一经注释:
1、菩提心:菩提旧译为道、新译为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
六七二、本经叙说若多修习五根,则可断除三世一切苦。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五种根。是那五种呢?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对这五根能修习又多修习的话,就可断除过去、未来、现在的一切苦恼。」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苦断」的经文所述,像这究竟苦边、苦尽、苦…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