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P2

  ..續本文上一頁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六六四、本經敘說依比丘對五根之明利、滿足程度不同,分別而得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或爲凡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的話,就如前經的內容一樣,差別的是:「如果比丘對這五根的受持,能夠明利、滿足的話,就可得證阿羅漢果;如果較此軟弱、差一些的話,就得阿那含果(不還果);如果較此軟弱,差一些的話,就得斯陀含果(一來果);如果較此軟弱、差一些的話,就得須陀洹果(預流果)。受持滿足的人,就成就滿足的事;受持不滿足的人,就成就不滿足的事。對于這五根的受持,不會是空無果報的。如果對這五根,一切皆沒有受持的人,我說他就是屬于外道凡夫之類。」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六六四經注釋:

  1、「若比丘于此五根若利、若滿足,得阿羅漢」:巴利英譯本相對經文此處作

  ( By the completion and fulfilment , monks , of these five controlling powers , one is Arahant . ) (大意是:諸比丘!對此五根受持圓滿者,則爲阿羅漢)。

  

    六六五、本經爲第六六四經之詳細說明。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的話,就如前經的內容一樣,差別的是:「如果比丘對于那五根的受持,能向上增進,明利滿足的話,就能證得阿羅漢的俱分解脫(指智慧與禅定兼備之阿羅漢);如果較此軟弱、差一些的話,就成爲『身證』的聖者;如果較此軟弱、差一些的話,就成爲『見到』的聖者;如果較此軟弱、差一些的話,就成爲『信解脫』的聖者;如果較此軟弱、差一些的話,就成爲『一種』的聖者;如果較此軟弱、差一些的話,就成爲『斯陀含』的聖者;如果較此軟弱、差一些的話,就成爲『家家』的聖者;如果較此軟弱、差一些的話,就成爲『七有』的聖者;如果較此軟弱、差一些的話,就成爲『法行』的聖者;如果較此軟弱、差一些的話,就成爲『信行』的聖者。這樣就叫做由于比丘受持五根的因緣,而知其所受果報;由于所得果報的因緣,而知其人所得到的果位。就像這樣,受持滿足的人,就做成滿足之事;受持較減少的人,就做成較減少的事。對于這五根的受持,不會是空無果報的。如果都沒有受持這五根的人,我說他是屬于凡夫之數。」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六六五經注釋:

  1、俱分解脫:爲九種無學位之一。鈍根之羅漢,唯離煩惱之障,謂之慧解脫;若利根之羅漢,與之俱離一切禅定之障,至于得所謂滅盡定之至極定,是爲俱解脫,也即是離慧與定之二障而得自在也。

  2、身證:又作身證那含、身證不還。即不還果中,利根之人依滅盡定,得似涅槃法,身得寂靜樂之聖者。

  3、見到:十八有學之一。聲聞乘見道之利根聖者,自思惟法而入此位者之稱,是以自己的智見證得法理之聖者。

  4、信解脫:十八有學之一。聲聞乘見道之鈍根聖者,隨信他人言教而入此位者之稱。

  5、一種:又作「一間」,十八有學之一。即不還向(阿那含向)中的一類,斷欲界七、八品之惑,命終後受生爲欲界的人,或天界一次之後始證入涅槃者。因與般涅槃間隔一生,故雲「一間」。

  6、斯陀含:十八有學之一。即斷欲界六品之惑,往來欲界人天各一次就能般涅槃者。

  7、家家:十八有學之一。是一來向(斯陀含向)中的一類,即斷欲界的修惑叁品或四品者。斷叁品者,命絕後在人天各受叁生;斷四品者,在人天各受二生,因重複受生于人天,故雲家家。

  8、七有:即須陀洹〡〡預流果,也是十八有學之一。得此果者至多人間天上受生七次,必證阿羅漢果,故稱七有。

  9、法行:十八有學之一。指聲聞乘見道之利根聖者,于法能自作思惟,如理修行。

  10、信行:十八有學之一。指從他人處聽聞佛說之教法而生信仰,隨此法修行者。

  11、「根波羅蜜因緣知果波羅蜜」:巴利本相對經文此處作「由根之差別有果之差別」。

  

  六六六、本經敘說五根以慧根爲首,而攝受其余四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五種根。是那五種呢?就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這五根,一切都爲慧根所攝受。譬如堂閣的衆材料,以屋棟爲首一樣,都依倚于棟,因它能攝持衆材之故。同樣地,這五根也是以慧根爲首,因它能攝持其余四根之故。」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六六七、本經敘說與前經相同,唯多舉五根之內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五種根。是那五種呢?就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所謂信根當知就是四不壞淨。所謂精進根,當知就是四正斷。所謂念根,當知就是四念處。所謂定根,當知就是四禅定。所謂慧根,當知就是四聖谛。這些功德,一切都是以慧根爲首,因它能攝持其余四根之故。」

  乃至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六六八、本經敘說成就慧根者能成就其它四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五種根。是那五種呢?就是信根、精進根、定根、念根、慧根。如果聖弟子成就慧根的話,就能修習信根,依于遠離,依于無欲,依于寂滅,而向于舍(身心平衡的寂靜狀態),這樣就叫做信根成就;信根成就,就是慧根。就如對信根的敘述,像這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也是同樣的說法。所以這五根中,是以慧根爲首,因它能攝持其余四根之故。譬如堂閣,是以屋棟爲首,被所有材料所依倚,因它能攝持其它材料之故。同樣地,這五根也是以慧根爲首,因它能攝持其余四根之故。」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六六九、本經敘說欲成就五根者,當知衆生由于無明所著,愛所系,故長夜流轉生死。而此五根中,以慧根爲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五種根。是那五種呢?就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如果聖弟子想要成就信根的話,應這樣去修學:聖弟子無始以來的生死,都是由于被愚癡無明所蔽障,貪愛所系著,所以衆生才會在無明長夜裏不斷受生死的輪回果報,來來往往地流轉受生各界,不知根本所在。應知是有因緣所以才會有生死的現象,如果因緣永盡的話,那麼就不再有生死的現象了。衆生都是被無明大暗的結聚所障礙,有誰能入于般涅槃了呢?只有苦滅、苦息、清涼、沒(寂滅不生)才能達此境地。就如對信根的敘述,像這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也是同樣的說法。這五根之中,是以慧根爲首,爲慧根所攝持。譬如堂閣,是以屋棟爲首,爲屋棟所攝持一樣。」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六七○、本經略說五根內容、並以慧根爲其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什麼是信根呢?就是聖弟子對于如來生起信仰之心,根本堅固,諸天、魔王、梵天、沙門、婆羅門,以及一切世間之法,都不能破壞他的信心,這樣就叫做信根。什麼是精進根?就是四正斷。什麼是念根呢?就是四念處。什麼是定根呢?就是四禅定。什麼是慧根呢?就是四聖谛。這些功德都是以慧根爲首;譬如堂閣,是以屋棟爲首一樣。」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六七一、本經敘說五根內容,可與六五九經參閱比較。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五種根。是那五種呢?就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什麼是信根呢?就是聖弟子于如來處初發菩提心所得到的清淨信心,這就叫做信根。什麼是精進根呢?就是于如來處初發菩提心所生起的精進方便,這就叫做精進根。什麼是念根呢?就是于如來處初發菩提心所生起的念處,這就叫做念根。什麼是定根呢?就是于如來處初發菩提心所生起的叁昧(禅定),這就叫做定根。什麼是慧根呢?就是于如來處初發菩提心所生起的智慧,這就叫做慧根。譬如堂閣,……余如前面經文所說一樣。」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六七一經注釋:

  1、菩提心:菩提舊譯爲道、新譯爲覺。求正覺之心曰菩提心。

  

  六七二、本經敘說若多修習五根,則可斷除叁世一切苦。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五種根。是那五種呢?就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對這五根能修習又多修習的話,就可斷除過去、未來、現在的一切苦惱。」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苦斷」的經文所述,像這究竟苦邊、苦盡、苦…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