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话,他人就应当以五种白法来庆慰你,就如前经所说的一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九五、本经叙说若欲令恶不善法不生,则唯有依于五力等善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比丘不想使邪恶不善法生起的话,就只有正信于善法;如果正信退减的话,便会永远住于邪信,各种不善法就会生起。乃至想要使那些邪恶不善法不生起的话,就只有依于精进、惭、愧、智慧等善法;如果精进力、惭力、愧力、慧力退减,恶慧等不善法永住的话,邪恶不善法就会生起。如果比丘能依于正信的话,就能远离不善法,而修习一切善法;能依于精进、惭、愧、智、慧等善法的话,就能远离不善法,而修习一切善法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九六、本经先叙说佛陀与阿罗汉之不同,然后再详说佛有十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比丘对于物质的色蕴能产生厌嫌,远离对它的贪欲,使之灭尽,不再生起,而得解脱的话,这样就叫做应供、等正觉的圣者了;对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同样的说法。如果又有比丘对于物质的色蕴能产生厌嫌,远离对它的贪欲,使之不再生起,而得解脱的话,这样就叫做得智慧解脱的阿罗汉;对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同样的说法。众比丘啊!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与智慧解脱的阿罗汉,有什么种种的差异呢?」
众比丘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希望您能为我们解说,众比丘闻法后,将会信受奉行!」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他先前虽未曾听闻正法,但自己却能觉知,于现世中亲自证知,而得到正觉;于未来世又能演说正法,觉悟众声闻弟子,就是所谓的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等道法(即三十七道品),这样就叫做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他对于所未获得的法都能得到,未制定的梵行也能制定,能完善地证知道,完善地说明道,引导大众,然后声闻弟子们才能成就随法、随道之行,乐于奉行大师的教诫与教授,完善地入于正法之中。这样就叫做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和得智慧解脱的阿罗汉彼此种种的差异处了。
其次,有修学者的五力与如来的十力。什么是修学者的五力呢?就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什么是如来的十力呢?就是如来能如实知道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一种智力。如果成就这第一种智力的话,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得到了先佛最胜处的智慧,能转动清净的梵轮,于大众中像狮子作吼一样地演说正法。
其次,如来对于过去、未来、现在业报现象,能如实知道它的受因与事报,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二种智力。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成就这第二种智力,就是得到了先佛最胜处的智慧,能转动清净的梵轮,于大众中像狮子作吼一样地演说正法。
其次,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对于禅定、解脱、三昧、正受等境界。都能如实知道它的染恶或清净,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三种智力。如果成就这第三种智力的话,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得到了先佛最胜处的智慧,能转动清净的梵轮,于大众中像狮子作吼一样地演说正法。
其次,如来能够如实知道众生各种根性的差别,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四种智力。如果成就这第四种智力,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得到了先佛最胜处的智慧,能转动清净的梵轮,于大众中像狮子作吼一样地演说正法。
其次,如来能够如实知道众生的各种知解,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五种智力。如果成就这第五种智力,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得到了先佛最胜处的智慧,能转动清净的梵轮,于大众中像狮子作吼一样地演说正法。
其次,如来能够如实知道世间众生各种境界,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六种智力。如果成就这第六种智力,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得到了先佛最胜处的智慧,能转动清净的梵轮,于大众中像狮子作吼一样地演说正法。
其次,如来能够如实知道一切众生行道之因所招致之果报处,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七种智力。如果成就这第七种智力,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得到了先佛最胜处的智慧,能转动清净的梵轮,于大众中像狮子作吼一样地演说正法。
其次,如来忆念过去世生命种种事时,能从一生至百千生,从一劫至百千劫,我当时在彼处受生为这个族类,姓这样,名这样,吃这样,这样苦乐的感受,这样的长寿,这样的久住,这样的寿命。我在那里死后,就在这里受生;在这里死后,又在那里受生。有这样的行为造作,有如是的因缘,就有如是业报之处,过去世生命的流转变动,都能如实知道,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八种智力。如果成就这第八种智力,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得到了先佛最胜处的智慧,能转动清净的梵轮,于大众中像狮子作吼一样地演说正法。
其次,如来能以清净的天眼超过凡人之眼,观见众生死时与生时,是妙色或恶色,是下色或上色,是向于恶道或向于善道,随着所造业而受报的情况,都能如实知道。像这个众生由于成就身的恶业,成就了口、意的恶业,毁谤贤圣,领受邪见之业,由于这样的因缘,所以身坏命终之后,堕于恶道,受生在地狱中;而这个众生有身的善行,有口、意的善行,不会毁谤贤圣,领受正见的业法,由于这样的因缘,所以身坏命终之后,受生于天上善道中,像这些情况都能如实知道,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九种智力。如果成就这第九种智力,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得到了先佛最胜处的智慧,能转动清净的梵轮,于大众中像狮子作吼一样地演说正法。
其次,如来已尽除一切烦恼,得到无烦恼的清净心解脱与智慧解脱,在现世中自己知道以身做证:我再生的因果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十种智力。如果成就这第十种智力,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得到了先佛最胜处的智慧,能转动清净的梵轮,于大众中像狮子作吼一样地演说正法。如此十种智力,只有如来已经成就,这就是如来与声闻弟子的种种差异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六九六经注释:
1、阿罗诃三藐三佛陀:阿罗诃,意为应供;三藐三佛陀,意为正遍知者、正等觉者。
2、如来初力:又称「处非处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3、第二如来力:旧称「知业报力」,新称「业异熟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4、如来第三力:旧称「知一切诸禅三昧力」,新称「一切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出离杂染清净智力」。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5、如来第四力:旧称「知他众生诸根上下力」,新称「根上下智力」。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6、第五如来力:旧称「知他众生种种欲乐力」,新称「种种胜解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
7、第六如来力:旧称「知世间种性力」,新称「种种界智力」。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8、第七如来力:旧称「知一切道智处相力」,新称「遍趣行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9、第八如来力:旧称「知宿命力」,新称「宿住随念智力」。即能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10、第九如来力:旧称「知天眼力」,新称「死生智力」。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11、第十如来力:旧称「漏尽力」,新称「漏尽智力」。即能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的智力。
六九七、本经叙说婴儿小时,乳母随时照顾,及其长大,便即放舍。同样地,诸声闻始学时,智慧不足,如来以法随时教授,若久学智慧深固则放舍。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婴儿,父母生下来后,将他托付给乳母。乳母随时抚摸,随时洗浴,随时喂乳,随时照拂他。如果乳母没谨慎看顾的话,这婴儿就会拿着杂草或泥土等各种不干净的东西塞在口中,乳母就应当赶紧教他把这些东西除去;能及时除去口中杂物则更好,如果婴儿不能自己除去的话,乳母就应当用左手扶着他的头,用右手去探取哽在喉中的杂物,婴儿当时虽然痛苦,乳母还是要不顾他的痛苦,用手去探取哽在喉中的杂物,那也是为了要使这婴儿得到长夜安乐的缘故。」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如果婴儿长大后,对各种事物有所认识辨别了,他还会拿起杂草或泥土等各种不净的东西塞在口中吗?」
比丘答佛陀说:「不会的,世尊!婴儿长大后,他有所认识辨别了,尚且不愿以脚去踏触各种不净的东西,何况是将它塞在口中!」
佛陀告诉比丘说:「婴儿还小时,乳母会随时料理照拂,等到他长大后,成就智慧了,乳母便会放任不管,不再勤于照拂他,因为他已经长大,自己不会任意而为的缘故。同样地,比丘啊!如果是刚开始学习的声闻弟子,由于他的智慧还未具足,所以如来就会依法随时教授而照拂他;如果是已经长久学习,智慧深固的的弟子,如来便会放任不管,不再随时殷勤教授他了,因为他已成就了智慧,不会任意而为的缘故。所以,声闻弟子有五种学力,而如来已成就十种智力,…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