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話,他人就應當以五種白法來慶慰你,就如前經所說的一樣。」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六九五、本經敘說若欲令惡不善法不生,則唯有依于五力等善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比丘不想使邪惡不善法生起的話,就只有正信于善法;如果正信退減的話,便會永遠住于邪信,各種不善法就會生起。乃至想要使那些邪惡不善法不生起的話,就只有依于精進、慚、愧、智慧等善法;如果精進力、慚力、愧力、慧力退減,惡慧等不善法永住的話,邪惡不善法就會生起。如果比丘能依于正信的話,就能遠離不善法,而修習一切善法;能依于精進、慚、愧、智、慧等善法的話,就能遠離不善法,而修習一切善法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六九六、本經先敘說佛陀與阿羅漢之不同,然後再詳說佛有十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比丘對于物質的色蘊能産生厭嫌,遠離對它的貪欲,使之滅盡,不再生起,而得解脫的話,這樣就叫做應供、等正覺的聖者了;對于受、想、行、識等精神現象,也是同樣的說法。如果又有比丘對于物質的色蘊能産生厭嫌,遠離對它的貪欲,使之不再生起,而得解脫的話,這樣就叫做得智慧解脫的阿羅漢;對于受、想、行、識等精神現象,也是同樣的說法。衆比丘啊!如來、應供、等正覺的聖者與智慧解脫的阿羅漢,有什麼種種的差異呢?」
衆比丘禀告佛陀說:「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憑依,希望您能爲我們解說,衆比丘聞法後,將會信受奉行!」
佛陀告訴比丘們說:「你們要仔細地聽!好好地思考!我將爲你們解說。如來、應供、等正覺的聖者,他先前雖未曾聽聞正法,但自己卻能覺知,于現世中親自證知,而得到正覺;于未來世又能演說正法,覺悟衆聲聞弟子,就是所謂的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等道法(即叁十七道品),這樣就叫做如來、應供、等正覺的聖者。他對于所未獲得的法都能得到,未製定的梵行也能製定,能完善地證知道,完善地說明道,引導大衆,然後聲聞弟子們才能成就隨法、隨道之行,樂于奉行大師的教誡與教授,完善地入于正法之中。這樣就叫做如來、應供、等正覺的聖者和得智慧解脫的阿羅漢彼此種種的差異處了。
其次,有修學者的五力與如來的十力。什麼是修學者的五力呢?就是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什麼是如來的十力呢?就是如來能如實知道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這樣就叫做如來的第一種智力。如果成就這第一種智力的話,就是如來、應供、等正覺的聖者得到了先佛最勝處的智慧,能轉動清淨的梵輪,于大衆中像獅子作吼一樣地演說正法。
其次,如來對于過去、未來、現在業報現象,能如實知道它的受因與事報,這樣就叫做如來的第二種智力。如來、應供、等正覺的聖者成就這第二種智力,就是得到了先佛最勝處的智慧,能轉動清淨的梵輪,于大衆中像獅子作吼一樣地演說正法。
其次,如來、應供、等正覺的聖者,對于禅定、解脫、叁昧、正受等境界。都能如實知道它的染惡或清淨,這樣就叫做如來的第叁種智力。如果成就這第叁種智力的話,就是如來、應供、等正覺的聖者得到了先佛最勝處的智慧,能轉動清淨的梵輪,于大衆中像獅子作吼一樣地演說正法。
其次,如來能夠如實知道衆生各種根性的差別,這樣就叫做如來的第四種智力。如果成就這第四種智力,就是如來、應供、等正覺的聖者得到了先佛最勝處的智慧,能轉動清淨的梵輪,于大衆中像獅子作吼一樣地演說正法。
其次,如來能夠如實知道衆生的各種知解,這樣就叫做如來的第五種智力。如果成就這第五種智力,就是如來、應供、等正覺的聖者得到了先佛最勝處的智慧,能轉動清淨的梵輪,于大衆中像獅子作吼一樣地演說正法。
其次,如來能夠如實知道世間衆生各種境界,這樣就叫做如來的第六種智力。如果成就這第六種智力,就是如來、應供、等正覺的聖者得到了先佛最勝處的智慧,能轉動清淨的梵輪,于大衆中像獅子作吼一樣地演說正法。
其次,如來能夠如實知道一切衆生行道之因所招致之果報處,這樣就叫做如來的第七種智力。如果成就這第七種智力,就是如來、應供、等正覺的聖者得到了先佛最勝處的智慧,能轉動清淨的梵輪,于大衆中像獅子作吼一樣地演說正法。
其次,如來憶念過去世生命種種事時,能從一生至百千生,從一劫至百千劫,我當時在彼處受生爲這個族類,姓這樣,名這樣,吃這樣,這樣苦樂的感受,這樣的長壽,這樣的久住,這樣的壽命。我在那裏死後,就在這裏受生;在這裏死後,又在那裏受生。有這樣的行爲造作,有如是的因緣,就有如是業報之處,過去世生命的流轉變動,都能如實知道,這樣就叫做如來的第八種智力。如果成就這第八種智力,就是如來、應供、等正覺的聖者得到了先佛最勝處的智慧,能轉動清淨的梵輪,于大衆中像獅子作吼一樣地演說正法。
其次,如來能以清淨的天眼超過凡人之眼,觀見衆生死時與生時,是妙色或惡色,是下色或上色,是向于惡道或向于善道,隨著所造業而受報的情況,都能如實知道。像這個衆生由于成就身的惡業,成就了口、意的惡業,毀謗賢聖,領受邪見之業,由于這樣的因緣,所以身壞命終之後,墮于惡道,受生在地獄中;而這個衆生有身的善行,有口、意的善行,不會毀謗賢聖,領受正見的業法,由于這樣的因緣,所以身壞命終之後,受生于天上善道中,像這些情況都能如實知道,這樣就叫做如來的第九種智力。如果成就這第九種智力,就是如來、應供、等正覺的聖者得到了先佛最勝處的智慧,能轉動清淨的梵輪,于大衆中像獅子作吼一樣地演說正法。
其次,如來已盡除一切煩惱,得到無煩惱的清淨心解脫與智慧解脫,在現世中自己知道以身做證:我再生的因果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這樣就叫做如來的第十種智力。如果成就這第十種智力,就是如來、應供、等正覺的聖者得到了先佛最勝處的智慧,能轉動清淨的梵輪,于大衆中像獅子作吼一樣地演說正法。如此十種智力,只有如來已經成就,這就是如來與聲聞弟子的種種差異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六九六經注釋:
1、阿羅诃叁藐叁佛陀:阿羅诃,意爲應供;叁藐叁佛陀,意爲正遍知者、正等覺者。
2、如來初力:又稱「處非處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3、第二如來力:舊稱「知業報力」,新稱「業異熟智力」。即能知一切衆生叁世因果業報的智力。
4、如來第叁力:舊稱「知一切諸禅叁昧力」,新稱「一切靜慮解脫叁摩地叁摩缽底出離雜染清淨智力」。即能知各種禅定及解脫叁昧等的智力。
5、如來第四力:舊稱「知他衆生諸根上下力」,新稱「根上下智力」。即能知衆生根性的勝劣與得果大小的智力。
6、第五如來力:舊稱「知他衆生種種欲樂力」,新稱「種種勝解智力」。即能知一切衆生種種知解的智力。
7、第六如來力:舊稱「知世間種性力」,新稱「種種界智力」。即能普知衆生種種境界不同的智力。
8、第七如來力:舊稱「知一切道智處相力」,新稱「遍趣行智力」。即能知一切衆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9、第八如來力:舊稱「知宿命力」,新稱「宿住隨念智力」。即能知衆生宿命及知無漏涅槃的智力。
10、第九如來力:舊稱「知天眼力」,新稱「死生智力」。即能以天眼見衆生生死及善惡業緣而無障礙的智力。
11、第十如來力:舊稱「漏盡力」,新稱「漏盡智力」。即能于一切妄惑余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之的智力。
六九七、本經敘說嬰兒小時,乳母隨時照顧,及其長大,便即放舍。同樣地,諸聲聞始學時,智慧不足,如來以法隨時教授,若久學智慧深固則放舍。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譬如嬰兒,父母生下來後,將他托付給乳母。乳母隨時撫摸,隨時洗浴,隨時喂乳,隨時照拂他。如果乳母沒謹慎看顧的話,這嬰兒就會拿著雜草或泥土等各種不幹淨的東西塞在口中,乳母就應當趕緊教他把這些東西除去;能及時除去口中雜物則更好,如果嬰兒不能自己除去的話,乳母就應當用左手扶著他的頭,用右手去探取哽在喉中的雜物,嬰兒當時雖然痛苦,乳母還是要不顧他的痛苦,用手去探取哽在喉中的雜物,那也是爲了要使這嬰兒得到長夜安樂的緣故。」
佛陀告訴衆比丘說:「如果嬰兒長大後,對各種事物有所認識辨別了,他還會拿起雜草或泥土等各種不淨的東西塞在口中嗎?」
比丘答佛陀說:「不會的,世尊!嬰兒長大後,他有所認識辨別了,尚且不願以腳去踏觸各種不淨的東西,何況是將它塞在口中!」
佛陀告訴比丘說:「嬰兒還小時,乳母會隨時料理照拂,等到他長大後,成就智慧了,乳母便會放任不管,不再勤于照拂他,因爲他已經長大,自己不會任意而爲的緣故。同樣地,比丘啊!如果是剛開始學習的聲聞弟子,由于他的智慧還未具足,所以如來就會依法隨時教授而照拂他;如果是已經長久學習,智慧深固的的弟子,如來便會放任不管,不再隨時殷勤教授他了,因爲他已成就了智慧,不會任意而爲的緣故。所以,聲聞弟子有五種學力,而如來已成就十種智力,…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