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P4

  ..續本文上一頁憂;對感受、心念、諸法等,也是要如此地去做觀察。這樣就叫做比丘能正身自重,專一心念,不顧聲色,善于攝持心法,系心于四念處了。」

  這時,世尊又唱誦一首詩偈說:

   「要專心致志地護持油缽,

   對于隨護自心,如還未能達其道,

   就很難超越那勝妙微細的淫欲貪纏。

   諸佛的言教說法,就如利劍,

   應要一心一意,專精地護持。

   這不是那些凡愚之人茍且隨便,

   就能入于此不放逸的教法中的。」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六叁七經注釋:

  1、美色:巴利本作「美人」。

  2、顧眄:ㄍㄨˋㄇ一ㄢˇ回顧環視。

  3、住身念處:此「身」字,依前後經文之意,或應作「四」。

  4、說偈言:巴利本相對經文並無此偈文。本詩偈文句簡略,白話譯解僅作參考。

  5、勝妙微細:根樣「瑜伽師地論」對本經的解說:「複有叁法(指精進力、不放逸力、對治力),尚能斷余一切勝妙淫欲貪纏,況乎鄙劣諸欲貪纏!」勝妙微細,或即指「一切勝妙淫欲貪纏」而言。

  

  六叁八、本經敘說世尊告訴郁低迦,應先淨其戒,直其見,具足叁業,而後修習四念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郁低迦尊者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慈悲的世尊啊!請您爲我說法,我聽法後,將獨自在一僻靜之處,專心思惟,不放逸懈怠,思考著:一位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須發,正信佛法,以俗家爲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就如前面已經詳說過的,……乃至不受未來的生死輪回果報。」

  佛陀告訴郁低迦說:「是的!是的!就如你所說的。但是對于我所說的法,如不能被我認可喜悅的話,那麼他所作的勝業也不能成就,雖然是跟隨在我的後面,也不能得到法利,反而會生起障礙來。」

  郁低迦告訴佛陀說:「對于世尊所說,我一定能令世尊認可心悅,成就自己的勝業,不會生起障礙。希望世尊您能爲我說法,我將會獨自在一僻靜之處,專心思惟,不放逸懈怠。就如前面已經詳說過的,……乃至不受未來的生死輪回果報。」他就這樣地向世尊又做第二次、第叁次的請求。

  當時,世尊告訴郁低迦說:「你應該先清淨善法的初業,然後再修習梵行(清淨的宗教行持)。」

  郁低迦請問佛陀說:「我現在要如何清淨善法的初業,而後修習梵行呢?」

  佛陀告訴郁低迦說:「你應該要先清淨戒律,正直己見,具足身、口、意叁勝業,然後再修習四念處。是那四念處呢?就是系心對內身的觀察,要運用方法,專精修習,有正智正念,以調伏世間的貪憂;也同樣地對外身、內外身去做觀察。對于受、心、法念處等,也是要如此地去做觀察。」

  當時,郁低迦聽聞了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這時,郁低迦聽聞佛陀的教授後,獨自在一僻靜之處,專心思惟,不放逸懈怠,思考著:一位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須發,穿著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爲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乃至不受未來的生死輪回果報。

  就如本篇「郁低迦所問」經文的敘述,像這異比丘所問的經文,也是如同前面的說法一樣。

  第六叁八經注釋:

  1、汝當先淨其初業:南傳相對經文此處作「汝應清淨于善法之初」。

  

  六叁九、本經敘說若修習四念處,則能超越諸魔。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名叫婆醯迦的比丘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慈悲的世尊啊!請您爲我說法。」

  世尊就如前面「郁低迦經」一樣地詳爲解說,差別的是:「就像這樣,婆醯迦比丘啊!能使善法的初業清淨,系心對色身觀察的話,就能超越諸魔縛;能系心對感受、心念、諸法做觀察的話,也都能超越諸魔縛。」

  當時,婆醯迦比丘聽聞了佛陀的說法教誡後,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他獨自在于僻靜之處,專心思惟,不放逸懈怠,……乃至不受未來的生死輪回果報。

  

  六四○、本經敘說內容與前經相同,差別處爲能超越生死。

  第二經內容也是跟前篇經文一樣,差別的是:「就像這樣,比丘啊!……就能超越生死煩惱。」

  

  六四一、本經敘說住于學地之比丘,欲得上進安穩涅槃,則當修習四念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阿那律陀尊者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如果有住于學地修習的比丘,他還未能上進到安穩的涅槃境地,而想方便去求取,這位聖弟子應該如何于正法、戒律中修習多修習,才能滅盡一切煩惱,……乃至自己知道不再受到未來的生死輪回果報呢?」

  佛陀告訴阿那律陀說:「如果聖弟子仍住于學地修習,還未能上進到安穩的涅槃境地,而想方便去求取,當這時候,他就應當系心于對色身的觀察,運用方法,精勤修習,有正智正念,以調伏世間的貪憂;同樣地,也應當系心對感受、心念、諸法等去做觀察,運用方法,精勤修習,有正智正念,以調伏世間的貪憂。聖弟子能如此地多修習後,就能滅盡一切煩惱,……乃至自己知道不再受到未來的生死輪回果報。」

  當時,阿那律陀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六四二、本經敘說佛陀爲使比丘修習四念處故,爲諸比丘說聖戒。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巴連弗邑的雞林精舍裏。

  那時,優陀夷尊者與阿難陀尊者也是住在巴連弗邑的雞林精舍中。

  當時,優陀夷尊者去到阿難尊者住處,彼此互相問訊慰勞後,退坐一邊,向阿難尊者問說:「如來、應供、等正覺以他的所知所見,爲衆比丘講說神聖的戒法,使他們不斷聖戒、不缺聖戒、不簡擇聖戒、不離聖戒、不會有戒禁取見(以不如理之戒爲戒),得究竟之善,也善于受持,被有智慧的人所贊歎,所不憎惡。爲什麼如來、應供、等正覺要以他的所知所見,爲衆比丘講說神聖的戒法,使他們不斷聖戒、不缺聖戒……乃至被有智慧的人所贊歎、所不憎惡呢?」

  阿難尊者告訴優陀夷說:「是爲了修習四念處的緣故。是那四念處呢?就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當時,二位正士互相論議後,就各自回到住處。

  第六四二經注釋:

  1、巴連弗邑:即華氏城,爲摩揭陀國之首都,位于恒河中流南岸,即今巴特那。

  2、雞林精舍:又作雞園僧伽藍,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國華氏城。

  

  六四叁、本經敘說修習多修習四念處,能令行者不退轉。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巴連弗邑的雞林精舍裏。那時阿難尊者與跋陀羅尊者也住在這兒。

  當時,跋陀羅尊者問阿難尊者說:「可有一種法修習多修習後,能得不退轉嗎?」

  阿難尊者告訴跋陀羅尊者說:「有一種法修習多修習後,能使修行人得到不退轉,就是所謂的四念處。是那四念處呢?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當時,二位正士互相論說後,就各自回到住處。

  第六四叁經注釋:

  1、跋陀羅:辯才卒發,解人疑滯第一比丘。

  

  六四四、本經敘說多修習四念處,能令不淨衆生而得清淨,轉增光澤。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巴連弗邑的雞林精舍裏。那時,阿難尊者與跋陀羅尊者也住在這兒。

  當時,跋陀羅尊者問阿難尊者說:「可有一種法修習多修習後,能使不清淨的衆生而得到清淨,且轉增光澤嗎?」

  阿難尊者告訴跋陀羅尊者說:「有一種法修習後多修習,能使不清淨的衆生得到清淨,而且轉增光澤,就是所謂的四念處,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當時,二位正士互相論說後,就各自回到住處。

  

  六四五、本經敘說多修習四念處,能令未度彼岸衆生得度彼岸。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巴連弗邑的雞林精舍裏。那時,阿難尊者與跋陀羅尊者也住在這兒。

  當時,跋陀羅尊者問阿難尊者說:「可有一種法修習多修習後,能使未渡彼岸(喻涅槃)的衆生得渡彼岸嗎?」阿難尊者告訴跋陀羅尊者說:「有一種法修習多修習後,就能使未渡彼岸的衆生得渡彼岸,就是所謂的四念處。是那四念處呢?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當時,二位正士互相論說後,就各自回到住處。

  

  六四六、本經敘說多修習四念處,可得阿羅漢。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巴連弗邑的雞林精舍裏。那時,阿難尊者與跋陀羅尊者也住在這兒。

  跋陀羅尊者問阿難尊者說:「可有一種法修習多修習後,就可證得阿羅漢嗎?」

  阿難尊者告訴跋陀羅尊者說:「有一種法修習多修習後,就能證得阿羅漢,就是所謂的四念處。是那四念處呢?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當時,二位正士互相論說後,就各自回到住處。

  

  六四七、本經敘說一切法即四念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巴連弗邑的雞林精舍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所說一切法,所謂一切法,就是指四念處,這就是正說。是那四念處呢?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六四八、本經敘說比丘于四念處多修習,名賢聖出離。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巴連弗邑的雞林精舍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