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丘說:「如果比丘對四念處修習又多修習的話,就叫做賢聖出離。是那四念處呢?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出離」的經文所述,像這正盡苦、究竟苦邊、得大果、得大福利、得甘露法、究竟甘露、甘露法作證等經文,也都如上文一樣地廣爲解說。
第六四八經注釋:
1、賢聖出離:「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則此聖道導于出離,而修此者,是正至滅盡于苦。」
六四九、本經敘說若多修習四念處,能令未淨衆生得淨,已淨衆生令增光澤。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巴連弗邑的雞林精舍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比丘對四念處修習又多修習的話,那麼未得清淨的衆生就能使他得到清淨,已得清淨的衆生能使他更增光澤。是那四念處呢?就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淨衆生」的經文所述,像這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羅漢、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等經文,也是如同上文的說法一樣。
六五○、本經敘說聖弟子從佛聞法,應正身習戒,善攝根門,住于四念處,以調伏世間之貪憂。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巴連弗邑的的雞林精舍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將爲你們講說修習四念處。怎樣叫做修習四念處呢?比丘們!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的出現而興起于世間,他演說正法,最初的法語是善的,中間的法語也是善的,最後的法語一樣是善的,是善的法義、善的法味,純一圓滿清淨,能顯示梵行。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從佛聞法,得到了清淨的信心,就應如此去修學:觀察在家和合欲樂的過咎,乃是煩惱的結縛;要樂于處在空曠幽靜之處,出家學道,不樂于居家,過著舍離家法的出家生活,欲願一向清淨,一生盡形壽,都是純一圓滿清淨,有鮮白潔淨的梵行,我應當要剃除須發,穿著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爲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做這樣地思惟後,便即放舍錢財親屬,剃除須發,穿著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爲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端正自身的行爲,防護由口而出的四種罪過(惡口、妄言、绮語、兩舌)。有清淨的正命(如理的謀生方法),修習賢聖的戒法。守護六根的門戶,攝護內心,保持正念。當眼見色境時,不會執取形相;如果眼根住于不正確的律儀,那麼世間的貪憂及邪惡不善法,就會常煩擾此心;而今對于眼,已生起正確的律儀;對于耳、鼻、舌、身、意等也是已生起正確的律儀。
他因成就了賢聖的戒律,善于攝護六根的門戶,與人周旋交往,瞻視屈伸,或坐、或臥,或眠、或覺,或語、或默,都能保持正確的智慧。他成就了如此的聖戒,能守護根門,有正智正念,樂于寂靜遠離,在空處、樹下、幽靜的房裏獨坐,正身正念,系心安住,斷除了世間的貪憂,遠離貪欲,淨除貪欲;也斷除了世間瞋恚、睡眠、掉悔、疑惑的覆障,遠離了瞋恚、睡眠、掉悔、疑惑的覆障,淨除了瞋恚、睡眠、掉悔、疑惑的覆障。爲了斷除使心力與慧力羸弱的五蓋煩惱,以及一切會障礙趨向涅槃之法,所以,要系心于對內身的觀察,運用方法,精勤修習,有正智正念,以調伏世間的貪憂;對于外身或內外身,也同樣要系心做觀察。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也是同樣的說法,這樣就叫做比丘修習四念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六五一、本經敘說內容與前經相同,所差別者,言學戒成就與修習四念處,如鳥之雙翼。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你們應該修習四念處。」余如前經所詳說的一樣,差別的是:「……乃至如此地出家後,住于僻靜之處,攝受波羅提木叉(戒律),防護戒行,具足戒行,對于細微的小罪生起大怖畏,受持學戒,離殺、斷殺、不樂于殺生,……乃至一切的業行,都如前面所說。比丘衣缽隨身,要像鳥的雙翼一樣,這樣地去成就學戒,修習四念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六五二、本經敘說舍利弗因病涅槃,阿難爲此愁憂苦惱,佛陀告以生者必滅之理,勿徒悲傷。當修習四念處,自洲自依,法洲法依。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那時,舍利弗尊者住在摩竭提國的那羅聚落中,爲重病所苦,由純陀沙彌侍候照顧他。
那時,舍利弗尊者因病而入于涅槃了。
這時,純陀沙彌供養舍利弗尊者後,取火葬遺余的舍利,擔持著舍利弗生前的衣缽,來到王舍城。他收好了衣缽,洗完腳,就去到阿難尊者住處。向阿難尊者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阿難尊者說:「尊者您該知道:我的和尚(老師)舍利弗尊者已入涅槃了,現在我拿他所遺留的舍利及衣缽來了。」
阿難尊者聽聞純陀沙彌的話後,就去到佛陀住處,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現在全身就如離散一樣的酸軟無力,對于四方也無法分辨,失去了平日的辯才,因爲純陀沙彌來告訴我說:『和尚舍利弗尊者已入于涅槃,就拿著他所遺留的舍利及衣缽來了。』」
佛陀說:「怎樣呢?阿難啊!舍利弗是持所受的戒身入于涅槃的呢?還是以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入于涅槃的呢?」
阿難答說:「不是的,世尊!」
佛陀又告訴阿難說:「如果是持所受的法,那是我自己所知道,因爲這是已成等正覺的我所說,舍利弗是依所謂的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等道品而入于涅槃的嗎?」
阿難告訴佛陀說:「不是的,世尊!雖然他不是持所受的戒身,乃至持叁十七道品法而入于涅槃,然而舍利弗尊者他持戒多聞,少欲知足,常行遠離之道,運用方法,精勤修習,攝念安住,一心于正受禅定之境;他有敏捷的智慧、深利的智慧、超出的智慧、分別的智慧、大智慧、廣智慧、甚深的智慧、無等的智慧,成就了如此的寶貴智慧;他能視、能殺、能照、能喜舍、能贊歎,爲大衆說法。所以,世尊啊!我是爲了法的緣故,爲了受法者的緣故,而愁憂苦惱!」
佛陀告訴阿難說:「你不要愁憂苦惱。爲什麼呢?因爲所有或産生、或現起、或造作的事物,都屬有爲會敗壞之法,那能不壞滅呢?想要使它不壞滅,那是不可能的!我以前已經說過,一切所愛念的各種東西,以及適意的事情,一切都是乖離之法,不可能常保的。譬如大樹,它的根、莖、枝、葉、花、果都長得很茂盛,大的枝幹必會先斷折;又如大寶山,它那高大的山岩也一定會先崩壞。同樣地,如來的大衆弟子中,大聲聞弟子也會先入于般涅槃。如果那地方有舍利弗駐錫的話,在那兒我就比較沒有事;而在于那地方,我就不會覺得空虛,也是因爲有舍利弗的緣故,我先前已說過其原因了。阿難啊!你現在應依照我先前所說的,所有可愛念的各種適意的事物,都是別離之法,所以你現在就不要太過愁苦了。阿難啊!你應該知道:如來不久之後也將逝去。所以,阿難啊!你應當以自己爲洲渚而依止自己,以法爲洲渚而依止于法;不以他人爲洲渚,不依止于他人。」
阿難問佛陀說:「世尊啊!怎樣叫自己的洲渚而依止于自己呢?怎樣叫法的洲渚而依止于法呢?怎樣叫不以他人爲洲渚,不依止于他人呢?」
佛陀告訴阿難說:「就是比丘能系心于對內身的觀察,運用方法,精勤修習,有正智正念,以調伏世間的貪憂;也同樣地能系心于對外身、內外身而去做觀察。對于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也是同樣的說法。阿難啊!像這樣就叫做自己的洲渚而依止于自己;法的洲渚而依止于法;不以他人爲洲渚,不依止于他人的洲渚。」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六五二經注釋:
1、疾病涅槃:「漢譯南傳大藏經」想對經文此處作「因患重疾病而困苦」。
2、舉體離解:全身就如離解一樣,比喻由于過度悲傷而使全身失去平衡之意。「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我身惶懼」。
3、四方易韻:「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四面不明」。
4、持辯閉塞:言失去了平日之辯才。「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不辨諸法」。
5、自洲:他經或作「自燈」,都是以自己爲依憑的意思。
六五叁、本經敘說舍利弗、大目揵連涅槃後,衆會空虛,佛陀乃爲大衆講說生者必滅的道理、並勸大衆應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修習四念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摩偷羅國跋陀羅河邊的傘蓋庵羅樹林中,舍利弗尊者與目揵連尊者剛入于涅槃不久。那時,世尊在于月的十五日布薩(說戒忏過)時,在于大衆前鋪座而坐。
這時,世尊觀察衆會後,告訴衆比丘說:「我觀察大衆,看後覺得衆會很空虛,因爲舍利弗和大目揵連已入于般涅槃的緣故。我聲聞弟子中,只有這二人善能說法,能教誡律,教授正法,具足圓滿的辯才。有二種財,就是錢財和法財。錢財就要從世人中去求取;法財則要從舍利弗與目揵連處求得,至于如來,則已離開世財和法財了。
你們不要因爲舍利弗和目揵連已入于涅槃,所以就愁憂苦惱。譬如大樹,它的根、莖、葉、花、果都長得很茂盛,那大的枝幹一定會先斷折;又譬如大寶山,它那高大的山岩也一定會先崩壞。同樣地,如來的大衆之中,舍利弗和目揵連二位大聲聞弟子也一定會先入于涅槃。所以,比丘們!你們不要再生起愁憂苦惱了。這世上有什麼緣生法、現起法、造作法、有爲法、壞敗之法是不會磨滅的呢?想要使它不壞滅,那是不可能的事!我先前就已經說過了,一切可愛的事物都會歸于離散,我在不久的未來,也將逝去。所以你們應該知道:要以自己爲洲渚而依于自己;以法爲洲渚而依于法;不以他人爲洲渚,不依止于他人。就是要系心于對內身的觀察,運用方法,精勤修習,有正智正念,以調伏世間的貪憂;同樣地,也要系心于對外身與內外身的觀察。對于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也都能運用方法,精勤修習,有正智正念,以調伏世間的貪憂。這樣就叫做以自己爲洲渚而依止于自己;以法爲洲渚而依止于法;不以他人爲洲渚,不依止于他人。」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終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