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P5

  ..续本文上一页丘说:「如果比丘对四念处修习又多修习的话,就叫做贤圣出离。是那四念处呢?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出离」的经文所述,像这正尽苦、究竟苦边、得大果、得大福利、得甘露法、究竟甘露、甘露法作证等经文,也都如上文一样地广为解说。

  第六四八经注释:

  1、贤圣出离:「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则此圣道导于出离,而修此者,是正至灭尽于苦。」

  

  六四九、本经叙说若多修习四念处,能令未净众生得净,已净众生令增光泽。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巴连弗邑的鸡林精舍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比丘对四念处修习又多修习的话,那么未得清净的众生就能使他得到清净,已得清净的众生能使他更增光泽。是那四念处呢?就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净众生」的经文所述,像这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罗汉、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经文,也是如同上文的说法一样。

  

  六五○、本经叙说圣弟子从佛闻法,应正身习戒,善摄根门,住于四念处,以调伏世间之贪忧。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巴连弗邑的的鸡林精舍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将为你们讲说修习四念处。怎样叫做修习四念处呢?比丘们!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的出现而兴起于世间,他演说正法,最初的法语是善的,中间的法语也是善的,最后的法语一样是善的,是善的法义、善的法味,纯一圆满清净,能显示梵行。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从佛闻法,得到了清净的信心,就应如此去修学:观察在家和合欲乐的过咎,乃是烦恼的结缚;要乐于处在空旷幽静之处,出家学道,不乐于居家,过着舍离家法的出家生活,欲愿一向清净,一生尽形寿,都是纯一圆满清净,有鲜白洁净的梵行,我应当要剃除须发,穿著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做这样地思惟后,便即放舍钱财亲属,剃除须发,穿著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端正自身的行为,防护由口而出的四种罪过(恶口、妄言、绮语、两舌)。有清净的正命(如理的谋生方法),修习贤圣的戒法。守护六根的门户,摄护内心,保持正念。当眼见色境时,不会执取形相;如果眼根住于不正确的律仪,那么世间的贪忧及邪恶不善法,就会常烦扰此心;而今对于眼,已生起正确的律仪;对于耳、鼻、舌、身、意等也是已生起正确的律仪。

  他因成就了贤圣的戒律,善于摄护六根的门户,与人周旋交往,瞻视屈伸,或坐、或卧,或眠、或觉,或语、或默,都能保持正确的智慧。他成就了如此的圣戒,能守护根门,有正智正念,乐于寂静远离,在空处、树下、幽静的房里独坐,正身正念,系心安住,断除了世间的贪忧,远离贪欲,净除贪欲;也断除了世间瞋恚、睡眠、掉悔、疑惑的覆障,远离了瞋恚、睡眠、掉悔、疑惑的覆障,净除了瞋恚、睡眠、掉悔、疑惑的覆障。为了断除使心力与慧力羸弱的五盖烦恼,以及一切会障碍趋向涅槃之法,所以,要系心于对内身的观察,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智正念,以调伏世间的贪忧;对于外身或内外身,也同样要系心做观察。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也是同样的说法,这样就叫做比丘修习四念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五一、本经叙说内容与前经相同,所差别者,言学戒成就与修习四念处,如鸟之双翼。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你们应该修习四念处。」余如前经所详说的一样,差别的是:「……乃至如此地出家后,住于僻静之处,摄受波罗提木叉(戒律),防护戒行,具足戒行,对于细微的小罪生起大怖畏,受持学戒,离杀、断杀、不乐于杀生,……乃至一切的业行,都如前面所说。比丘衣钵随身,要像鸟的双翼一样,这样地去成就学戒,修习四念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五二、本经叙说舍利弗因病涅槃,阿难为此愁忧苦恼,佛陀告以生者必灭之理,勿徒悲伤。当修习四念处,自洲自依,法洲法依。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舍利弗尊者住在摩竭提国的那罗聚落中,为重病所苦,由纯陀沙弥侍候照顾他。

  那时,舍利弗尊者因病而入于涅槃了。

  这时,纯陀沙弥供养舍利弗尊者后,取火葬遗余的舍利,担持着舍利弗生前的衣钵,来到王舍城。他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就去到阿难尊者住处。向阿难尊者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阿难尊者说:「尊者您该知道:我的和尚(老师)舍利弗尊者已入涅槃了,现在我拿他所遗留的舍利及衣钵来了。」

  阿难尊者听闻纯陀沙弥的话后,就去到佛陀住处,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现在全身就如离散一样的酸软无力,对于四方也无法分辨,失去了平日的辩才,因为纯陀沙弥来告诉我说:『和尚舍利弗尊者已入于涅槃,就拿着他所遗留的舍利及衣钵来了。』」

  佛陀说:「怎样呢?阿难啊!舍利弗是持所受的戒身入于涅槃的呢?还是以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入于涅槃的呢?」

  阿难答说:「不是的,世尊!」

  佛陀又告诉阿难说:「如果是持所受的法,那是我自己所知道,因为这是已成等正觉的我所说,舍利弗是依所谓的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道支等道品而入于涅槃的吗?」

  阿难告诉佛陀说:「不是的,世尊!虽然他不是持所受的戒身,乃至持三十七道品法而入于涅槃,然而舍利弗尊者他持戒多闻,少欲知足,常行远离之道,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摄念安住,一心于正受禅定之境;他有敏捷的智慧、深利的智慧、超出的智慧、分别的智慧、大智慧、广智慧、甚深的智慧、无等的智慧,成就了如此的宝贵智慧;他能视、能杀、能照、能喜舍、能赞叹,为大众说法。所以,世尊啊!我是为了法的缘故,为了受法者的缘故,而愁忧苦恼!」

  佛陀告诉阿难说:「你不要愁忧苦恼。为什么呢?因为所有或产生、或现起、或造作的事物,都属有为会败坏之法,那能不坏灭呢?想要使它不坏灭,那是不可能的!我以前已经说过,一切所爱念的各种东西,以及适意的事情,一切都是乖离之法,不可能常保的。譬如大树,它的根、茎、枝、叶、花、果都长得很茂盛,大的枝干必会先断折;又如大宝山,它那高大的山岩也一定会先崩坏。同样地,如来的大众弟子中,大声闻弟子也会先入于般涅槃。如果那地方有舍利弗驻锡的话,在那儿我就比较没有事;而在于那地方,我就不会觉得空虚,也是因为有舍利弗的缘故,我先前已说过其原因了。阿难啊!你现在应依照我先前所说的,所有可爱念的各种适意的事物,都是别离之法,所以你现在就不要太过愁苦了。阿难啊!你应该知道:如来不久之后也将逝去。所以,阿难啊!你应当以自己为洲渚而依止自己,以法为洲渚而依止于法;不以他人为洲渚,不依止于他人。」 

  阿难问佛陀说:「世尊啊!怎样叫自己的洲渚而依止于自己呢?怎样叫法的洲渚而依止于法呢?怎样叫不以他人为洲渚,不依止于他人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就是比丘能系心于对内身的观察,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智正念,以调伏世间的贪忧;也同样地能系心于对外身、内外身而去做观察。对于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也是同样的说法。阿难啊!像这样就叫做自己的洲渚而依止于自己;法的洲渚而依止于法;不以他人为洲渚,不依止于他人的洲渚。」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六五二经注释:

  1、疾病涅槃:「汉译南传大藏经」想对经文此处作「因患重疾病而困苦」。

  2、举体离解:全身就如离解一样,比喻由于过度悲伤而使全身失去平衡之意。「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我身惶惧」。

  3、四方易韵:「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四面不明」。

  4、持辩闭塞:言失去了平日之辩才。「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不辨诸法」。

  5、自洲:他经或作「自灯」,都是以自己为依凭的意思。

  

  六五三、本经叙说舍利弗、大目揵连涅槃后,众会空虚,佛陀乃为大众讲说生者必灭的道理、并劝大众应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修习四念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摩偷罗国跋陀罗河边的伞盖庵罗树林中,舍利弗尊者与目揵连尊者刚入于涅槃不久。那时,世尊在于月的十五日布萨(说戒忏过)时,在于大众前铺座而坐。

  这时,世尊观察众会后,告诉众比丘说:「我观察大众,看后觉得众会很空虚,因为舍利弗和大目揵连已入于般涅槃的缘故。我声闻弟子中,只有这二人善能说法,能教诫律,教授正法,具足圆满的辩才。有二种财,就是钱财和法财。钱财就要从世人中去求取;法财则要从舍利弗与目揵连处求得,至于如来,则已离开世财和法财了。

  你们不要因为舍利弗和目揵连已入于涅槃,所以就愁忧苦恼。譬如大树,它的根、茎、叶、花、果都长得很茂盛,那大的枝干一定会先断折;又譬如大宝山,它那高大的山岩也一定会先崩坏。同样地,如来的大众之中,舍利弗和目揵连二位大声闻弟子也一定会先入于涅槃。所以,比丘们!你们不要再生起愁忧苦恼了。这世上有什么缘生法、现起法、造作法、有为法、坏败之法是不会磨灭的呢?想要使它不坏灭,那是不可能的事!我先前就已经说过了,一切可爱的事物都会归于离散,我在不久的未来,也将逝去。所以你们应该知道:要以自己为洲渚而依于自己;以法为洲渚而依于法;不以他人为洲渚,不依止于他人。就是要系心于对内身的观察,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智正念,以调伏世间的贪忧;同样地,也要系心于对外身与内外身的观察。对于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也都能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智正念,以调伏世间的贪忧。这样就叫做以自己为洲渚而依止于自己;以法为洲渚而依止于法;不以他人为洲渚,不依止于他人。」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终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