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P2

  ..续本文上一页心仍不能远离贪欲的话,他就无法得到解脱,尽灭一切的烦恼,我也不说他是一位大丈夫。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还未解脱的缘故。

  如果比丘系心于色身而做观察,内心能出离贪欲,心灵得到了解脱,尽灭一切的烦恼,我说他就叫大丈夫。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灵已得到解脱的缘故。如果比丘系心于感受、心念、诸法而做观察,系心于感受、心念、诸法而做观察后,内心能远离贪欲,心灵得到了解脱,尽灭一切的烦恼,我说他就叫做大丈夫。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灵已得到解脱的缘故。比丘啊!这就叫做大丈夫及非大丈夫的区别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离去。

  

  六二九、本经叙说阿难赞劝比丘尼,修习四念处应善系心住,知前后升降;然后以所说告佛,佛再开示此理。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阿难尊者早晨穿好了法衣,手拿着钵盂,要入舍卫城乞食,他在半路上这样地想着:我现在且先到比丘尼寺院去。于是他就往比丘尼寺走去。

  众比丘尼远见阿难尊者来了,很快地铺好床座,请他就座。

  这时,众比丘尼向阿难尊者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阿难尊者说:「我们众比丘尼修习四念处,系心住于一处,自己的前念后念分明,心定心散都能知道。」

  阿难尊者告诉众比丘尼说:「真好啊!真好!姊妹们!你们应当依照所说去修习。凡是修习四念处,完善地把心系住于一处的人,都应如此地自知前念后念,心定或心散。」

  当时,阿难尊者就为众比丘尼讲说种种的佛法,讲说种种佛法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这时,阿难尊者从舍卫城中乞食回来,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后,就去到世尊住处,向佛陀顶过礼,退坐一边。他把先前比丘尼所说的话详细地说给世尊听。

  佛陀告诉阿难说:「说得好啊!说得真好!应像这样地去修习四念处,完善地把心系住于一处,知道自己的前念后念,心定或心散。为什么呢?因为此心于外逐求,然后要求制伏此心,是散乱或未解脱都能如实知道。如果比丘能系心对色身观察,能系心对色身观察后,如果身耽于睡眠,精神懈怠的话,那么那位比丘就应当生起净信,摄取净相;能生起清净的信心,忆念净相后,他的心就会怡悦;心怡悦后,就会生起欢喜;他的心得欢喜后,身体就可得到轻安;身体得到轻安后,就会感受身体的安乐;能感受身体的安乐后,他的心就会静定。心能静定的话,圣弟子应当做如此的修学:我以这系心的道理,收摄外散的心,使它休息,不再生起觉与观,没有觉也没有观,舍弃思惟,安乐而住;安乐而住后,也都能如实地知道。对于受、心、法念处,也是同样的说法。」

  佛陀说完段经文后,阿难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六二九经注释:

  1、自知前后升降:修行四念处系心住时,前念后念分明,心定心散自知,定心即是升,散心即是降。

  2、觉想及已观想:「杂阿含经论会编」注以为句中「已」字疑作「与」,或作「以」。然依前后文意及南传相对经文,此「已」字应是衍文。

  3、「圣弟子当作是学……乐住已,如实知」:「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彼如是思择:『我系于心,成就其所系处;今摄而休息。』彼摄而休息,乃无寻求、无伺察。彼知:『我无寻、无伺,而于内有念乐。』」南传经文中「无寻求」即「无觉」,「无伺察」即「无观」。

  

  六三○、本经叙说愚痴比丘未能摄取自心,观察四念处,以断除烦恼,故不能能得到涅槃,譬如愚痴厨师不善调味,以迎合主人之心,故不得爵赏;反之,则得安稳涅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应当要摄取自心之相,不要使它向外驰散。为什縻呢?因为那比丘如果愚痴、不能明辨事理、没有智慧善巧,不知摄取自己心相,而去摄取外境之相,到后来就会退减道心,自己生起障碍。譬如厨师如果愚痴、不能明辨事理,没有方便善巧的话,那么要调和众味去奉养主人,所做菜的酸、咸、酢、淡,便不能适合他的心意;也不能摄取主人的嗜欲,把酸、咸、酢、淡各种味道,调和得宜;更不能亲侍主人左右,观察他的需要,依照他的爱好,善于摄取他的心意,而只是用自己的心意去调和各种味道,用来奉养他的主人。如果不能迎合主人的心意,主人就会不喜悦;因为不喜悦,所以就不能受到他的爵赏,也不会得到他的爱念。愚痴的比丘也就像这样子,不能明辨事理,也没有智慧善巧,当系心对色身观察时,不能断除生起的各种烦恼,不能摄取自己的内心,也无法得到内心的寂静,不能得到胜妙的正念正知,更不能得到四种向上增进的心法、现世得到安乐、以及本来所未得到的安稳涅槃之境。这样就叫做比丘愚痴、不能明辨事理、没有智慧善巧,不能完善地摄取内心之相,而去摄取外境之相,以致自己生起了障碍。

  如果有比丘聪明智慧又具有明辨事理的才能,他以方便善巧摄取内心后,再去摄取外境之相,那么他于未来就不会退减道心,以致自己产生障碍。譬如厨师聪明智慧又明辨事理,能以方便善巧供养主人,能调和各种味道,酸、咸、酢、淡,善于摄取主人所爱吃的口味,而调和各种味道,以迎合他的心意,依照他的主人所喜爱的口味,经常做来奉养他。主人心里怡悦后,一定可得到他爵禄的奖赏,更加的受到重视爱念,像这样聪明有智慧的厨师,就是善于摄取主人之心了。比丘也是如此,能系心对色身观察,断除生起的烦恼,善于摄取他的心,使内心寂止,有正念正知,得到四种向上增进的心法,于现世中安乐而住,获得前所未得到的安稳涅槃之境,这样就叫做比丘有聪明智慧及辨明事理的才能,能以方便善巧摄取内心之相,而后摄持外境之相,始终不会退减道心,使自己产生障碍。观察受、心、法念处,也是同样的说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六三○经注释:

  1、不辩:辩,或作「辨」,古义通。不辨,即不能明辨事理。

  

  六三一、本经叙说应修习四念处、善自摄护此心,远离五欲。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祗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过去世时有一只小鸟,名叫罗婆,不幸被老鹰捕捉了,老鹰抓住小鸟,飞到了天空中。那只小鸟在空中哀叫着说:『我自己没想到,会突然遭遇如此的厄难,就是因为我远离了父母庇护的地方,到别处去游玩,所以才会遭遇如此的灾难。无奈今天会被老鹰抓住,不得自由自在!』老鹰对罗婆说:『你应当处在什么境界,才能够自由自在呢?』罗婆答说:『田埂中自有我自己的住处,在那里足可避免一切的灾难,因为那儿有我父母的庇护。』

  老鹰傲慢地对罗婆说:『我就放你回到田埂中去,看你是否能够脱身?』于是罗婆就从鹰爪解脱出来,回到田埂上的大石块下,安心地住在所栖止的地方,然后他又到大石块上向老鹰挑战。

  老鹰看了大怒着说:『你不过是一只小鸟,竟然敢跟我挑战?』老鹰愤怒极了,迅疾地朝向小鸟冲飞直取。罗婆于是赶紧躲入大石块底下,那老鹰因为飞速太猛,重重地冲撞在坚硬的石块上,身体粉碎,当场死亡。

  这时,罗婆鸟深藏在大石块底下,仰首唱诵诗偈说:

  『老鹰用力扑过来,罗婆依靠着自己所处的地方保护,

   愤怒的老鹰用力过猛,以致罹祸而粉身碎骨;

   我具足了通达事理的智慧,能依靠自己所处的地方,

   降伏仇敌我心中十分欢喜,自己欣赏着这种智慧的力量。

   即使你有多凶恶愚蠢,即使是有百千龙象(雄壮的大象)的大力,

   也不如我智慧的十六分之一;

   且看我用殊胜的智慧,消灭了那只凶猛的老鹰。』

  就像这样,比丘啊!那只小鸟由于愚痴,自己远离了亲生父母庇护之境,而去别处游玩,以致招来这样的灾患。所以你们比丘应当这样做,在自己的境界所行之处,要善于守持,莫到其他境界去,应当这样去修学!

    比丘啊!所谓他处、他境界,就是指五欲境界:眼睛看见合意、可爱、可顾念的美色,心里就会生起贪欲而执取着它;耳识声音、鼻识香气、舌识味道,乃至身识触境时,也觉得那是合意、可爱、可顾念的美好触境,心里生起贪欲而执取着它,这样就叫做比丘的其他之处、其他境界。比丘啊!所谓自身处于父母庇护的境界,就是指四念处。是那四种念处呢?就是系心观察色身的身念处,以及观察受、心、法等念处。所以,比丘啊!你们要在父母庇护的境界内自由地游行,莫到其他之处、其他境界去,应当这样去修学!」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三二、本经叙说于四念处多修习,可得四果。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对于四念处多做修习的话,将可证得四种果位,四种福利。是那四种果位呢?就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三三、本经叙说为自护、护他,皆应修习四念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拘萨罗国的人间游行教化,住在私伽陀村落北边的身恕林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过去世时,有位爬高幢的特技演艺者,就在他的肩上顶竖着高幢,然后他告诉徒弟说:『你爬到高幢上,向着下边来保护我,我也会保护着你,我们彼此互相护持,到各处游行嬉戏…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