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

  

  六一九、本经叙说有四念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念处法。是那四法呢?就是观察色身的身念处,以及观察感受、心念、诸法等念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六一九经注释:

  1、道品诵第四:依「佛光阿含藏」注说:「『道品诵第四』丽本原作「第五诵道品第一」,宋本作『五诵道品第一』,今依据印顺长老之研究改为『道品诵第四』。」

  

  六二○、本经叙说应当修习四念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念处法。是那四法?就是观察色身的身念处,以及观察感受、心念、诸法等念处。就像这样,比丘啊!对于这四念处要修习满足,运用方法精进努力,而有正念正知,这是所应当学习之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二一、本经叙说四念处为一乘道,可越忧悲,灭恼苦,得如实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惟一趋向正觉的道法,可使一切的众生得到清净,使他们远离忧悲,息灭苦恼,得到真实妙法,就是所谓的四念处。是那四种呢?就是观察色身的身念处,以及观察感受、心念、诸法等念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二二、本经叙说若比丘远离四念处,则不得解脱于苦;反之则得于苦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比丘远离了四念处的话,就会远离真实的圣法;远离了真实的圣法,就会远离圣道;远离了圣道,就远离入于涅槃的甘露法门;远离了入于涅槃的甘露法门,就不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他对于痛苦也就不能得到解脱了。

  如果比丘不离于四念处的话,就不会离于真实的圣法;不离于真实的圣法,就不会离于圣道;不离于圣道,就不会远离能入涅槃的甘露法门;不远离能入涅槃的甘露法门,就能脱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他已经解脱了一切的痛苦。」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二三、本经叙说若观四念处集、四念处没,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永无所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现在将讲说四念处的集起与四念处的息灭。你们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四念处的集起与四念处的息灭是怎样的呢?我说长养身体的饮食集起,那么身体会跟着集起;如果长养身体的饮食息灭,那么身体就会跟着息灭。要如此地随顺着身体的集起而去做观察,随顺着身体的息灭而去做观察,能随顺着身体的集起与息灭而做观察的话,就能无所依住,对于一切世间就永远不会执取了。

  同样地,有觉触的集起,那么就会有感受的集起;如果觉触息灭,那么感受就会跟着息灭。要如此地随顺着集法而观察感受,随顺着灭法而观察感受,能随顺着集灭之法而观察感受的话,就能无所依住,对于一切世间便不会去执取了。

  有名色的集起,那么就会有心的集起;如果名色息灭,那么心就会跟着息灭。要如此地顺着集法而观察心,随顺着灭法而观察心,能随顺着集灭之法而观察心的话,就能无所依住,对于一切世间都无所执取。

  有忆念集起,那么就会有法的集起;如果忆念息灭,那么法就会跟着息灭。要随顺着集法而观察法,随顺着灭法而观察法,能随顺着集灭之法而观察法的话,就能无所依住,对于一切世间也都无所执取,这就叫做四念处的集起与四念处的息灭。」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二四、本经叙说于四念处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调伏世间忧悲,是名修习四念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将讲说修习四念处。你们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要如何修习四念处呢?就是要观察内身,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知正念,以调伏世间的忧悲;也可观察外身、内外身,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念正知,以调伏世间的忧悲。同样地,也可观察感受、心念、诸法,乃至观察内法、外法、内外法等,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念正知,以调伏世间的忧悲,这样就叫做比丘修习四念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过去、未来修习四念处的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六二五、本经叙说四念处为善法聚,五盖为不善法聚。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善法类聚和不善法类聚。什么是善法类聚呢?即所谓的四念处,这是正确的说法。为什么呢?因为纯一圆满清净善法的类聚,就是所谓的四念处。是那四念处呢?就是观察色身的身念处,以及观察感受、心念、诸法等念处。什么是不善法类聚呢?即所谓的五盖。这是正确的说法。为什么呢?因为纯一逸满不善法的类聚,就是所谓的五盖。是那五盖呢?就是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六二五经注释:

  1、善法聚:「佛光阿含藏」注云巴利本作「善法类聚」。

  2、不善法聚:「佛光阿含藏」注云巴利本作「不善法类聚」。

  3、五盖:盖是障碍之意,五盖是会覆盖修行人心性、障碍正道之五种烦恼。一贪欲盖,执着五欲之境,而覆盖心性。二瞋恚盖,于违情之境怀愤怒,亦能覆盖心性。三睡眠盖,昏沉与睡眠,使心性无法积极活动。四掉悔盖,心浮气躁(掉),或忧恼已作之事(悔),皆能盖覆心性。五疑盖,于法犹豫而无决断,因而盖覆心性。

  

  六二六、本经叙说如来能以无量无边巧妙文句说法,而声闻弟子皆能彻底受持,无诸障阂。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就如人拿着四种强弓,运用方法大力的射向多罗树荫影,箭会很快飞过,毫无阻碍;同样地,如来的四种声闻弟子,也是都能运用方法向上增进,有利根智慧,尽百年的形寿,于如来处受百年说法教授不辍,除了吃饭时的休息、排泄(补写)、睡眠之外,其它时间佛常说法、弟子也常听法,获得智慧明利,对于如来的说法,能够彻底地受持,没有任何障碍,于如来所说信受无疑,不须再问。如来的说法广大无边,尽形寿听闻正法,百岁命终后,如来的说法仍不能尽。当知如来所说的法教是无量无边,正法的名相、文句、内容韵味也是无量巧妙,没有终极,就是所谓的四念处法。是那四念处呢?即身念处,以及受、心、法念处等。」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切四念处的经文,都以这样的叙述做为总结的文句,就是「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念处的修习,要生起向上求进步的欲愿,运用方法精勤努力,有正念正智,这是所应当学习的法」。

  第六二六经注释:

  1、四种声闻: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2、补写:写,元明二本均作「泻」。「补写」一词、不知所指。疑「布萨」或「排泄」之异译。布萨,即每半月聚会说戒忏过;排泄,指大小便。参阅中阿含卷第四十二根本分别品分别六处经第二第四分别诵(大正藏六九三页下栏)的类句「如来有四弟子,……如来为彼说法满百年,除饮食时、大小便时、睡眠时,及聚会时,……」也可知本经此处之义。

  

  六二七、本经叙说贪、恚、痴不善根为不善聚,四念处为善聚。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不善法类聚与善法类聚。什么是不善法类聚呢?即三不善根,这就叫做正说。为什么呢?因为纯由不善法所积聚的,就是三不善根。是那三种呢?就是贪不善根、恚不善根、痴不善根。什么是善法类聚呢?就是四念处。为什么呢?因为具备纯善圆满之法的,就是四念处,这就叫做善说。是那四种呢?就是身念处,以及受、心、法念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三不善根」的经文所述,像这:

  三恶行││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

  三想││欲想、恚想、害想。

  三觉││欲觉、恚觉、害觉。

  三界││欲界、恚界、害界。

  以上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六二八、本经叙说修习四念处而心得解脱者名为大丈夫;若修习四念处而心不得解脱者,则为非大丈夫。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向佛陀问说:「世尊啊!就如所说的大丈夫,到底怎样叫大丈夫?怎样不叫大丈夫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真好啊!真好!比丘你能向如来请问大丈夫的意义。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解说。如果比丘系心于色身而做观察,他住心于色身而做观察后,心仍不能远离贪欲的话,就无法得到解脱,尽灭一切的烦恼,我说他就不叫做大丈夫。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还未解脱的缘故。如果比丘系心于感受、心念、诸法而做观察,可是…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