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P2

  ..續本文上一頁心仍不能遠離貪欲的話,他就無法得到解脫,盡滅一切的煩惱,我也不說他是一位大丈夫。爲什麼呢?因爲他的心還未解脫的緣故。

  如果比丘系心于色身而做觀察,內心能出離貪欲,心靈得到了解脫,盡滅一切的煩惱,我說他就叫大丈夫。爲什麼呢?因爲他的心靈已得到解脫的緣故。如果比丘系心于感受、心念、諸法而做觀察,系心于感受、心念、諸法而做觀察後,內心能遠離貪欲,心靈得到了解脫,盡滅一切的煩惱,我說他就叫做大丈夫。爲什麼呢?因爲他的心靈已得到解脫的緣故。比丘啊!這就叫做大丈夫及非大丈夫的區別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離去。

  

  六二九、本經敘說阿難贊勸比丘尼,修習四念處應善系心住,知前後升降;然後以所說告佛,佛再開示此理。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阿難尊者早晨穿好了法衣,手拿著缽盂,要入舍衛城乞食,他在半路上這樣地想著:我現在且先到比丘尼寺院去。于是他就往比丘尼寺走去。

  衆比丘尼遠見阿難尊者來了,很快地鋪好床座,請他就座。

  這時,衆比丘尼向阿難尊者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阿難尊者說:「我們衆比丘尼修習四念處,系心住于一處,自己的前念後念分明,心定心散都能知道。」

  阿難尊者告訴衆比丘尼說:「真好啊!真好!姊妹們!你們應當依照所說去修習。凡是修習四念處,完善地把心系住于一處的人,都應如此地自知前念後念,心定或心散。」

  當時,阿難尊者就爲衆比丘尼講說種種的佛法,講說種種佛法後,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這時,阿難尊者從舍衛城中乞食回來,收好了衣缽,洗完腳後,就去到世尊住處,向佛陀頂過禮,退坐一邊。他把先前比丘尼所說的話詳細地說給世尊聽。

  佛陀告訴阿難說:「說得好啊!說得真好!應像這樣地去修習四念處,完善地把心系住于一處,知道自己的前念後念,心定或心散。爲什麼呢?因爲此心于外逐求,然後要求製伏此心,是散亂或未解脫都能如實知道。如果比丘能系心對色身觀察,能系心對色身觀察後,如果身耽于睡眠,精神懈怠的話,那麼那位比丘就應當生起淨信,攝取淨相;能生起清淨的信心,憶念淨相後,他的心就會怡悅;心怡悅後,就會生起歡喜;他的心得歡喜後,身體就可得到輕安;身體得到輕安後,就會感受身體的安樂;能感受身體的安樂後,他的心就會靜定。心能靜定的話,聖弟子應當做如此的修學:我以這系心的道理,收攝外散的心,使它休息,不再生起覺與觀,沒有覺也沒有觀,舍棄思惟,安樂而住;安樂而住後,也都能如實地知道。對于受、心、法念處,也是同樣的說法。」

  佛陀說完段經文後,阿難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第六二九經注釋:

  1、自知前後升降:修行四念處系心住時,前念後念分明,心定心散自知,定心即是升,散心即是降。

  2、覺想及已觀想:「雜阿含經論會編」注以爲句中「已」字疑作「與」,或作「以」。然依前後文意及南傳相對經文,此「已」字應是衍文。

  3、「聖弟子當作是學……樂住已,如實知」:「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彼如是思擇:『我系于心,成就其所系處;今攝而休息。』彼攝而休息,乃無尋求、無伺察。彼知:『我無尋、無伺,而于內有念樂。』」南傳經文中「無尋求」即「無覺」,「無伺察」即「無觀」。

  

  六叁○、本經敘說愚癡比丘未能攝取自心,觀察四念處,以斷除煩惱,故不能能得到涅槃,譬如愚癡廚師不善調味,以迎合主人之心,故不得爵賞;反之,則得安穩涅槃。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應當要攝取自心之相,不要使它向外馳散。爲什縻呢?因爲那比丘如果愚癡、不能明辨事理、沒有智慧善巧,不知攝取自己心相,而去攝取外境之相,到後來就會退減道心,自己生起障礙。譬如廚師如果愚癡、不能明辨事理,沒有方便善巧的話,那麼要調和衆味去奉養主人,所做菜的酸、鹹、酢、淡,便不能適合他的心意;也不能攝取主人的嗜欲,把酸、鹹、酢、淡各種味道,調和得宜;更不能親侍主人左右,觀察他的需要,依照他的愛好,善于攝取他的心意,而只是用自己的心意去調和各種味道,用來奉養他的主人。如果不能迎合主人的心意,主人就會不喜悅;因爲不喜悅,所以就不能受到他的爵賞,也不會得到他的愛念。愚癡的比丘也就像這樣子,不能明辨事理,也沒有智慧善巧,當系心對色身觀察時,不能斷除生起的各種煩惱,不能攝取自己的內心,也無法得到內心的寂靜,不能得到勝妙的正念正知,更不能得到四種向上增進的心法、現世得到安樂、以及本來所未得到的安穩涅槃之境。這樣就叫做比丘愚癡、不能明辨事理、沒有智慧善巧,不能完善地攝取內心之相,而去攝取外境之相,以致自己生起了障礙。

  如果有比丘聰明智慧又具有明辨事理的才能,他以方便善巧攝取內心後,再去攝取外境之相,那麼他于未來就不會退減道心,以致自己産生障礙。譬如廚師聰明智慧又明辨事理,能以方便善巧供養主人,能調和各種味道,酸、鹹、酢、淡,善于攝取主人所愛吃的口味,而調和各種味道,以迎合他的心意,依照他的主人所喜愛的口味,經常做來奉養他。主人心裏怡悅後,一定可得到他爵祿的獎賞,更加的受到重視愛念,像這樣聰明有智慧的廚師,就是善于攝取主人之心了。比丘也是如此,能系心對色身觀察,斷除生起的煩惱,善于攝取他的心,使內心寂止,有正念正知,得到四種向上增進的心法,于現世中安樂而住,獲得前所未得到的安穩涅槃之境,這樣就叫做比丘有聰明智慧及辨明事理的才能,能以方便善巧攝取內心之相,而後攝持外境之相,始終不會退減道心,使自己産生障礙。觀察受、心、法念處,也是同樣的說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六叁○經注釋:

  1、不辯:辯,或作「辨」,古義通。不辨,即不能明辨事理。

  

  六叁一、本經敘說應修習四念處、善自攝護此心,遠離五欲。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祗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過去世時有一只小鳥,名叫羅婆,不幸被老鷹捕捉了,老鷹抓住小鳥,飛到了天空中。那只小鳥在空中哀叫著說:『我自己沒想到,會突然遭遇如此的厄難,就是因爲我遠離了父母庇護的地方,到別處去遊玩,所以才會遭遇如此的災難。無奈今天會被老鷹抓住,不得自由自在!』老鷹對羅婆說:『你應當處在什麼境界,才能夠自由自在呢?』羅婆答說:『田埂中自有我自己的住處,在那裏足可避免一切的災難,因爲那兒有我父母的庇護。』

  老鷹傲慢地對羅婆說:『我就放你回到田埂中去,看你是否能夠脫身?』于是羅婆就從鷹爪解脫出來,回到田埂上的大石塊下,安心地住在所棲止的地方,然後他又到大石塊上向老鷹挑戰。

  老鷹看了大怒著說:『你不過是一只小鳥,竟然敢跟我挑戰?』老鷹憤怒極了,迅疾地朝向小鳥沖飛直取。羅婆于是趕緊躲入大石塊底下,那老鷹因爲飛速太猛,重重地沖撞在堅硬的石塊上,身體粉碎,當場死亡。

  這時,羅婆鳥深藏在大石塊底下,仰首唱誦詩偈說:

  『老鷹用力撲過來,羅婆依靠著自己所處的地方保護,

   憤怒的老鷹用力過猛,以致罹禍而粉身碎骨;

   我具足了通達事理的智慧,能依靠自己所處的地方,

   降伏仇敵我心中十分歡喜,自己欣賞著這種智慧的力量。

   即使你有多凶惡愚蠢,即使是有百千龍象(雄壯的大象)的大力,

   也不如我智慧的十六分之一;

   且看我用殊勝的智慧,消滅了那只凶猛的老鷹。』

  就像這樣,比丘啊!那只小鳥由于愚癡,自己遠離了親生父母庇護之境,而去別處遊玩,以致招來這樣的災患。所以你們比丘應當這樣做,在自己的境界所行之處,要善于守持,莫到其他境界去,應當這樣去修學!

    比丘啊!所謂他處、他境界,就是指五欲境界:眼睛看見合意、可愛、可顧念的美色,心裏就會生起貪欲而執取著它;耳識聲音、鼻識香氣、舌識味道,乃至身識觸境時,也覺得那是合意、可愛、可顧念的美好觸境,心裏生起貪欲而執取著它,這樣就叫做比丘的其他之處、其他境界。比丘啊!所謂自身處于父母庇護的境界,就是指四念處。是那四種念處呢?就是系心觀察色身的身念處,以及觀察受、心、法等念處。所以,比丘啊!你們要在父母庇護的境界內自由地遊行,莫到其他之處、其他境界去,應當這樣去修學!」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六叁二、本經敘說于四念處多修習,可得四果。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對于四念處多做修習的話,將可證得四種果位,四種福利。是那四種果位呢?就是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六叁叁、本經敘說爲自護、護他,皆應修習四念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在拘薩羅國的人間遊行教化,住在私伽陀村落北邊的身恕林中。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在過去世時,有位爬高幢的特技演藝者,就在他的肩上頂豎著高幢,然後他告訴徒弟說:『你爬到高幢上,向著下邊來保護我,我也會保護著你,我們彼此互相護持,到各處遊行嬉戲…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