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三▪P4

  ..续本文上一页受时善巧;有一种禅为于正受时善巧,而非于三昧时善巧;有一种禅为于三昧时善巧,也于正受时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三昧时善巧,也非于正受时善巧。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禅为于三昧处善巧,而非于正受处善巧;有一种禅为于正受处善巧,而非于三昧处善巧;有一种禅为于三昧处善巧,也于正受处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三昧处善巧,也非于正受处善巧。

  其次,又有四种禅││又有一种禅为于三昧迎善巧,而非于正受迎善巧;有一种禅为于正受迎善巧,而非于三昧迎善巧;有一种禅为既于三昧迎善巧,也于正受迎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三昧迎善巧,也非于正受迎善巧。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为于三昧念善巧,而非于正受念善巧;有一种禅为于正受念善巧,而非于三昧念善巧;有一种禅为既于三昧念善巧,也于正受念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三昧念善巧,也非于正受念善巧。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禅为于三昧念或不念善巧,而非于正受念或不念善巧;有一种禅为于正受念或不念善巧,而非于三昧念或不念善巧;有一种禅为既于三昧念或不念善巧,也于正受念或不念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三昧念或不念善巧,也非于正受念或不念善巧。」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禅为于三昧来善巧,而非于正受来善巧;有一种禅为于正受来善巧,而非于三昧来善巧;有一种禅为既于三昧来善巧,也于正受来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三昧来善巧,也非于正受来善巧。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禅为于三昧恶善巧,而非于正受恶善巧;有一种禅为于正受恶善巧,而非于三昧恶善巧;有一种禅为既于三昧恶善巧,也于正受恶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三昧恶善巧,也非于正受恶善巧。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禅为于三昧方便善巧,而非于正受方便善巧;有一种禅为于正受方便善巧,而非于三昧方便善巧;有一种禅为既于三昧方便善巧,也于正受方便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三昧方便善巧,也非于正受方便善巧。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禅为于三昧止善巧,而非于正受止善巧;有一种禅为于正受止善巧,而非于三昧止善巧;有一种禅为既于三昧止善巧,也于正受止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三昧止善巧,也非于正受止善巧。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为于三昧举善巧,而非于正受举善巧;有一种禅为于正受举善巧,而非于三昧举善巧;有一种禅为既于三昧举善巧,也于正受举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三昧举善巧,也非于正受举善巧。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为于三昧舍善巧,而非于正受舍善巧;有一种禅为于正受舍善巧,而非于三昧舍善巧;有一种禅为既于三昧舍善巧,也于正受舍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三昧舍善巧,也非于正受舍善巧。」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五九七经注释:

  1、「有四种禅││有禅三昧善,非正受善;有禅正受善,非三昧善;有禅三昧善,亦正受善;有禅非三昧善,非正受善」:三昧与正受,统而言之皆谓之禅定,若细而分之,则三昧系修行者之心定于一处而不散乱之状态;正受则行者禅定时,身心经由定的势力所领受的平等安和之相。南传相对经文英译本此处作

  There are these four , brethren , who practise the jhanas what four

   Herein , brethren , a certain one who practises meditation is skilled in concentration , but is not stilled in the attainment thereof .

   Again , brethren one who practises meditation is skilled in the attainments of concentration , but is not skilled in concentration (itself) .

   Again , brethren , a certain one who practises meditation is neither concentration nor skilled in the attainments thereof .

  Again , brethren , a certain who practises meditation is both skilled in concentration and skilled in the fruits thereof .

  (大意是:比丘们!有四种习禅的人。是那四种人呢?比丘们!此中有一种习禅的人,他熟练于三昧,但是他却不熟练于正受。其次,比丘们!有一种习禅的人,他熟练于正受,但是却不熟练于三昧。其次,比丘们!有一种习禅的人,他是既不熟练于三昧,也不熟练于正受。其次,比丘们,有一种习禅的人,他是既熟练于三昧,也熟练于正受。)南北经文对照,可见北传经文中之「善」字,即英文之 skilled,是作「善巧、善长」之意。但经中所说三昧或正受之住、起、时、处、迎、念、念不念、来、恶、方便、止、举、舍等法,用词简略,详细内容仍待考究。「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作止住、出起、安乐、所缘、行境、引发、恭敬(作)、常作、随应等法,与北传出入甚大。(参阅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三)第十三禅定相应)。

  五九八、本经叙说阿罗汉之三明。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阿罗汉所证得的三种神通智慧。  是那三种呢?就是无学宿命智证通、无学生死智证通、无学漏尽智证通。」

  当时,世尊即唱诵诗偈说:

   「观察而知一切宿命之事,能看见人天或恶趣的生死,生死的 一切烦恼都已灭尽,这些就是阿罗汉的智慧。

  他的心已解脱了一切的贪爱,

  对宿命、生死、漏尽等三处的真义都已通达明白,所以称为三种智慧。」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五九八经注释:

  1无学:阿罗汉之别称。证阿罗汉果之圣者,梵行已立,所作已作,对不受后有之法已无须再学,故叫无学。

  2三明:在佛曰三达,在罗汉曰三明。智之知法显了,故名为明、又曰智证明。有:一、宿命明(宿命智证明)二、天眼明(生死智证明)三、漏尽明(漏尽智证明)。三明是六通中宿命、天眼、漏尽三通。

  3牟尼:译曰寂,又作寂默、寂静。是佛及阿罗汉之通称,此指阿罗汉而言。

  五九九、本经详细说明阿罗汉所证得三明之内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阿罗汉所证得的三种神通智慧。是那三种呢?就是所谓的无学宿命智证通、无学生死智证通、无学漏尽智证通。

  怎样叫无学宿命智证通呢?就是说圣弟子能够知道种种过去世的事情,从一生至百千万亿生,乃至劫数的由成而坏阶段,我及众生的过去世所经历的如是之名、如是之生、如是之姓、如是之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所受的范围界限,我和众生在这里死了,受生到别处,在别处死了,又在这儿受生,有如此之行、如此之因、如此信受等,种种过去世的事情,都能清楚地知道,这样就叫做宿命智证的神通智慧。

  怎样叫生死智证的神通智慧呢?就是说圣弟子的天眼明净胜过凡人之眼,他可看到一切众生的死时与生时,是好的形色或不好的形色,是尊贵的形色或卑贱的形色,是向于恶道,或随业而受生等事,他都能如实知道;也知道如此的众生成就身的恶行、成就口的恶行、成就意的恶行,毁谤圣人,因为邪见受邪法的缘故,身死命终之后,堕生于恶道地狱中;而此众生由于身的善行、口的善行、意的善行,不毁谤圣人,成就了正见,所以身死命终之后,受生于善道天人之中,这样就叫做生死智证的神通智慧。

  怎样叫漏尽智证的神通智慧呢?就是说圣弟子能够如实知道这苦谛,也能够如实知道这苦的集起、苦的息灭、苦息灭的方法;有如是的认知、如是的见识后,就能得到欲界有漏心的解脱、色界或无色界的有漏心解脱、三界无明的有漏心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这样就叫做漏尽智证的神通智慧。」

  这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观察而知过去世的事,也能看到是生于天道或恶道,

   灭尽了生死的一切烦恼,这就是阿罗汉的智慧。

   知道心灵已解脱了一切的贪爱,

   对宿命、生死、漏尽等三处的真义都已通达明白,所以称为三种智慧。」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本经叙说佛陀告诉婆罗门阿罗汉的三种神通智慧。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婆罗门来到佛陀住处,和世尊见面,彼此相慰劳,相慰劳后,退坐一边,他这样地说:「这就是婆罗门的三种智慧,这就是婆罗门的三种智慧。」

  当时,世尊就问婆罗门说:「什么叫做婆罗门的三种智慧呢?」

  婆罗门告诉佛陀说:「瞿昙啊!就是(一)婆罗门的父母具有好相,没有瑕疵垢秽;父母七世相承,没有一切的讥讽批评;世世相承,常为师长,具足言辩的才能。(二)能诵读一切经典,且对物类的名字,万物品类…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