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三▪P5

  ..续本文上一页的差别,字类的分合,历世的始末,这五种记说,都能通晓明白。(三)容貌端正。瞿昙啊!这样就叫做婆罗门的三种智慧。」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我是不以名字的言说做为三种智慧,贤圣法门所说的是真实的三种智慧,是贤圣的知见,贤圣的正法、戒律所说真实的三种智慧。」

  婆罗门问佛陀说:「瞿昙啊!什么是贤圣的知见,贤圣的正法,戒律所说的三种智慧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有三种无学(阿罗汉)的神通智慧。是那三种呢?就是无学宿命智证的神通智慧、无学生死智证的神通智慧、无学漏尽智证的神通智慧,余如前经一样地广为解说。」

  这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一切法都是无常的,能持戒修习寂静的禅定,

    就能知道一切的过去世,看见是已生于天道或恶道中,

    也能断尽生死烦恼,这就是阿罗汉的神通。

    他详知心灵已解脱了一切的贪、瞋、痴。

    我说这三种真实的神通智慧,不是一般言语所说的。

    婆罗门啊!这就是贤圣的正法、戒律所说的三种智慧。」

    婆罗门回答佛陀说:「瞿昙啊!这确实是真正的三种智慧。」

   当时,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六○一、本经叙说佛陀告诉婆罗门,所谓信乃是信增上戒、施、闻、舍、慧。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婆罗门来到佛陀住处,和世尊见面,彼此互相慰劳,相慰劳后,退坐一边,他告诉佛陀说:「瞿昙啊!我的名字就叫做信。」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所谓信的意义,是信于增上的戒律、布施、多闻、舍离、智慧,这样才叫做信,不是光把名字叫做信。」

  当时,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六○二、本经叙说佛陀告诉婆罗门,所谓增益,乃是指增益信、戒、闻、舍、慧。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婆罗门来到佛陀的住处,彼此见面,互相慰劳,相慰劳后,退坐一边,他告诉佛陀说:「瞿昙啊!我的名字就叫做增益。」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所谓增益的意义,是要增益净信,以及增益戒律、多闻、舍离、智慧,这样才叫增益,不是光把名字叫做增益。」

  当时,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六○三、本经叙说佛陀告诉婆罗门,所谓等起,乃是指生起信、戒、闻、舍、慧。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婆罗门来到佛陀住处,彼此互相问讯道安,问讯后,退坐一边,他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的名字就叫做等起。」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所谓等起的意义,是说要生起净信,以及生起戒律、多闻、舍离、智慧,这样才叫做等起,不是光把名字叫做等起。」

  当时,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六○四、本经叙说无为法,及无为道迹的内涵。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将为你们讲说无为法及无为道迹(通达无为法的途径)的内涵。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去思考!什么是无为法呢?就是永远灭尽贪欲,永远灭尽瞋恚、愚痴,永远地灭尽一切的烦恼,这样就是无为法。什么是通达无为法的途径呢?就是所谓的八圣道法││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这些就是通达无为法的途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无为法」的经文所述,像这难见、不动、不屈、不死、无漏、覆荫、洲渚、济渡、依止、拥护、不流转、离炽焰、离烧然、流通、清凉、微妙、安隐、无病、无所有、涅槃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六○五、本经叙说具足正见,正无间等之圣弟子,其所断苦多如大湖水,而所余之苦则少如毛端之水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有一湖水池,宽长有五十由旬,深度也是如此。如果有一个人用一根毛端来沾起那湖水,怎样泥?比丘啊!是那湖水较多呢?还是那个人所拿毛端的一滴水较多呢?」

  比丘回答佛陀说:「世尊啊!那个人所拿毛端的水滴极为稀少,而湖水无量,比它多千万亿倍,不能相比。」

   佛陀告诉比丘说:「能圆满地观见真谛,具足正见的世尊弟子,就能见到真谛之果,正确地得到证悟。他在那个时候,已经断除、已经知道,断灭了苦蕴的根本,就如砍断多罗树头一样,将不会再生起;而所断除的一切苦恼多得无量,就如大湖水,所残余的苦恼就只如毛端的水滴那么少。」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毛端渧水」的经文所述,像这草筹之端渧水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又如「湖池水」的叙述,像这萨罗多咤伽、恒水、耶扶那、萨罗 、伊罗跋提、摩醯、大海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六○六、本经叙说于内六入处能观察安忍,或信行、或法行皆可得须陀洹果,乃至不起诸漏,离欲解脱,得阿罗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内六入处(即六根)。是那六入处呢?就是眼内入处,以及耳、耳、鼻、舌、身、意等内入处。对于这六法能观察安忍,就叫做信行(信他人教导而行),可超升而远离三界的生死,出离凡夫地,若未得须陀洹果(预流果),乃至未命终,就一定会得到须陀洹果。如果对这六法能更增进观察安忍,就叫做法行(依圣法而行),可超升而远离三界的生死,出离凡夫地,若未得须陀洹果,乃至未命终,就一定会得到须陀洹果。如果对这六法能够如实地以正智去做观察,那么对三种结惑就能灭尽、也能知道,这三种结惑就是所谓的身见结(执持有一实体之我)、戒取结(取非理之禁戒)、疑结(怀疑不信正法),能这样就叫做须陀洹。他决定不会再堕入恶道中,一定可以趋向于正觉,在天上或人间最多往返受生七次,就能彻底地脱离生死苦海了。如果对这六法能够以正智观察,不生起一切烦恼,远离贪欲而得解脱的话,就叫做阿罗汉。他已灭尽了一切的烦恼,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脱离了一切的重担,得到了自己的利乐,尽除所有的结缚,有正智而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内六入处」的经文所述,像这外六入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爱身、六界身、五阴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第六○六经注释:

  1、忍: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

  六○七、本经叙说譬如种子须得土、水才能生长;同样地,缘起之流转与还灭,也必各具因缘。

  我听到这样的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五种能生长的种子。是那五种呢?就是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枝种子、果实种子。这五种种子不折断、不破损、不腐坏、不伤害、坚硬不穿,新得土地,可是却得不到水,那些种子还是无法生长高大;如果有水灌溉,却没有土壤,那些种子一样无法生长高大;一定要得到土壤与水,那些种子才能生长得高大。同样地,这业也需要有烦恼、贪爱、邪见、骄慢、无明,才会生起各种业行;如果有业而却无烦恼、贪爱、邪见、无明的话,业行就会息灭。」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行」的经文所述,像这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六○八、本经叙说佛陀以如实知世间及世间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我对于世间以及世间的集起不能够如实知道的话,我终究不能于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及一切世间中,成为解脱、超出、出离,远离颠倒之想的人,也不能叫做是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因为我对于世间以及世间的集起能够如实知道,所以我于诸天、世人、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及其余众生当中,能成为解脱、超出、出离的人,内心圆满地远离颠倒之想,得以成就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世间、世间集」的经文所述,像这世间集、世间出,世间集、世间灭、世间味、世间患、世间出,世间集、世间灭、世间出,世间集、世间灭道迹,世间集、世间灭、世间集道迹、世间灭道迹,世间集、世间灭、世间味、世间患、世间出,世间集、世间灭、世间集道迹、世间灭道迹、世间味、世间患、世间出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六○八经注释:

  1、如世间、世间集:「如」下原有「是」字,今据「阿含经论会编」予以删除。

  2、如是:原作「世间灭」。今据「杂阿含经论会编」改定。

  3、亦如是说:此四字原缺。今据「杂阿含经论会编」补上。

  六○九、本经叙说为断三爱,当求大师。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三种贪爱。是那三种呢?就是欲界的贪爱、色界的贪爱、无色界的贪爱。为了断灭这三种…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