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差別,字類的分合,曆世的始末,這五種記說,都能通曉明白。(叁)容貌端正。瞿昙啊!這樣就叫做婆羅門的叁種智慧。」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我是不以名字的言說做爲叁種智慧,賢聖法門所說的是真實的叁種智慧,是賢聖的知見,賢聖的正法、戒律所說真實的叁種智慧。」
婆羅門問佛陀說:「瞿昙啊!什麼是賢聖的知見,賢聖的正法,戒律所說的叁種智慧呢?」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有叁種無學(阿羅漢)的神通智慧。是那叁種呢?就是無學宿命智證的神通智慧、無學生死智證的神通智慧、無學漏盡智證的神通智慧,余如前經一樣地廣爲解說。」
這時,世尊就唱誦詩偈說:
「一切法都是無常的,能持戒修習寂靜的禅定,
就能知道一切的過去世,看見是已生于天道或惡道中,
也能斷盡生死煩惱,這就是阿羅漢的神通。
他詳知心靈已解脫了一切的貪、瞋、癡。
我說這叁種真實的神通智慧,不是一般言語所說的。
婆羅門啊!這就是賢聖的正法、戒律所說的叁種智慧。」
婆羅門回答佛陀說:「瞿昙啊!這確實是真正的叁種智慧。」
當時,婆羅門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六○一、本經敘說佛陀告訴婆羅門,所謂信乃是信增上戒、施、聞、舍、慧。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婆羅門來到佛陀住處,和世尊見面,彼此互相慰勞,相慰勞後,退坐一邊,他告訴佛陀說:「瞿昙啊!我的名字就叫做信。」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所謂信的意義,是信于增上的戒律、布施、多聞、舍離、智慧,這樣才叫做信,不是光把名字叫做信。」
當時,婆羅門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六○二、本經敘說佛陀告訴婆羅門,所謂增益,乃是指增益信、戒、聞、舍、慧。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婆羅門來到佛陀的住處,彼此見面,互相慰勞,相慰勞後,退坐一邊,他告訴佛陀說:「瞿昙啊!我的名字就叫做增益。」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所謂增益的意義,是要增益淨信,以及增益戒律、多聞、舍離、智慧,這樣才叫增益,不是光把名字叫做增益。」
當時,婆羅門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六○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婆羅門,所謂等起,乃是指生起信、戒、聞、舍、慧。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婆羅門來到佛陀住處,彼此互相問訊道安,問訊後,退坐一邊,他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我的名字就叫做等起。」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所謂等起的意義,是說要生起淨信,以及生起戒律、多聞、舍離、智慧,這樣才叫做等起,不是光把名字叫做等起。」
當時,婆羅門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六○四、本經敘說無爲法,及無爲道迹的內涵。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將爲你們講說無爲法及無爲道迹(通達無爲法的途徑)的內涵。你們要仔細地聽!好好地去思考!什麼是無爲法呢?就是永遠滅盡貪欲,永遠滅盡瞋恚、愚癡,永遠地滅盡一切的煩惱,這樣就是無爲法。什麼是通達無爲法的途徑呢?就是所謂的八聖道法││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這些就是通達無爲法的途徑。」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無爲法」的經文所述,像這難見、不動、不屈、不死、無漏、覆蔭、洲渚、濟渡、依止、擁護、不流轉、離熾焰、離燒然、流通、清涼、微妙、安隱、無病、無所有、涅槃等經文,也是同樣的說法。
六○五、本經敘說具足正見,正無間等之聖弟子,其所斷苦多如大湖水,而所余之苦則少如毛端之水滴。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譬如有一湖水池,寬長有五十由旬,深度也是如此。如果有一個人用一根毛端來沾起那湖水,怎樣泥?比丘啊!是那湖水較多呢?還是那個人所拿毛端的一滴水較多呢?」
比丘回答佛陀說:「世尊啊!那個人所拿毛端的水滴極爲稀少,而湖水無量,比它多千萬億倍,不能相比。」
佛陀告訴比丘說:「能圓滿地觀見真谛,具足正見的世尊弟子,就能見到真谛之果,正確地得到證悟。他在那個時候,已經斷除、已經知道,斷滅了苦蘊的根本,就如砍斷多羅樹頭一樣,將不會再生起;而所斷除的一切苦惱多得無量,就如大湖水,所殘余的苦惱就只如毛端的水滴那麼少。」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就如「毛端渧水」的經文所述,像這草籌之端渧水的經文,也是這樣的說法;又如「湖池水」的敘述,像這薩羅多咤伽、恒水、耶扶那、薩羅 、伊羅跋提、摩醯、大海等經文,也是同樣的說法。
六○六、本經敘說于內六入處能觀察安忍,或信行、或法行皆可得須陀洹果,乃至不起諸漏,離欲解脫,得阿羅漢。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內六入處(即六根)。是那六入處呢?就是眼內入處,以及耳、耳、鼻、舌、身、意等內入處。對于這六法能觀察安忍,就叫做信行(信他人教導而行),可超升而遠離叁界的生死,出離凡夫地,若未得須陀洹果(預流果),乃至未命終,就一定會得到須陀洹果。如果對這六法能更增進觀察安忍,就叫做法行(依聖法而行),可超升而遠離叁界的生死,出離凡夫地,若未得須陀洹果,乃至未命終,就一定會得到須陀洹果。如果對這六法能夠如實地以正智去做觀察,那麼對叁種結惑就能滅盡、也能知道,這叁種結惑就是所謂的身見結(執持有一實體之我)、戒取結(取非理之禁戒)、疑結(懷疑不信正法),能這樣就叫做須陀洹。他決定不會再墮入惡道中,一定可以趨向于正覺,在天上或人間最多往返受生七次,就能徹底地脫離生死苦海了。如果對這六法能夠以正智觀察,不生起一切煩惱,遠離貪欲而得解脫的話,就叫做阿羅漢。他已滅盡了一切的煩惱,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脫離了一切的重擔,得到了自己的利樂,盡除所有的結縛,有正智而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內六入處」的經文所述,像這外六入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愛身、六界身、五陰等經文,也是同樣的說法。
第六○六經注釋:
1、忍:忍耐也。忍耐違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動心也。
六○七、本經敘說譬如種子須得土、水才能生長;同樣地,緣起之流轉與還滅,也必各具因緣。
我聽到這樣的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五種能生長的種子。是那五種呢?就是根種子、莖種子、節種子、枝種子、果實種子。這五種種子不折斷、不破損、不腐壞、不傷害、堅硬不穿,新得土地,可是卻得不到水,那些種子還是無法生長高大;如果有水灌溉,卻沒有土壤,那些種子一樣無法生長高大;一定要得到土壤與水,那些種子才能生長得高大。同樣地,這業也需要有煩惱、貪愛、邪見、驕慢、無明,才會生起各種業行;如果有業而卻無煩惱、貪愛、邪見、無明的話,業行就會息滅。」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行」的經文所述,像這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經文,也是同樣的說法。
六○八、本經敘說佛陀以如實知世間及世間集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我對于世間以及世間的集起不能夠如實知道的話,我終究不能于諸天、魔王、梵天、沙門、婆羅門及一切世間中,成爲解脫、超出、出離,遠離顛倒之想的人,也不能叫做是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因爲我對于世間以及世間的集起能夠如實知道,所以我于諸天、世人、魔王、梵天、沙門、婆羅門及其余衆生當中,能成爲解脫、超出、出離的人,內心圓滿地遠離顛倒之想,得以成就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世間、世間集」的經文所述,像這世間集、世間出,世間集、世間滅、世間味、世間患、世間出,世間集、世間滅、世間出,世間集、世間滅道迹,世間集、世間滅、世間集道迹、世間滅道迹,世間集、世間滅、世間味、世間患、世間出,世間集、世間滅、世間集道迹、世間滅道迹、世間味、世間患、世間出等經文,也是同樣的說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六○八經注釋:
1、如世間、世間集:「如」下原有「是」字,今據「阿含經論會編」予以刪除。
2、如是:原作「世間滅」。今據「雜阿含經論會編」改定。
3、亦如是說:此四字原缺。今據「雜阿含經論會編」補上。
六○九、本經敘說爲斷叁愛,當求大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叁種貪愛。是那叁種呢?就是欲界的貪愛、色界的貪愛、無色界的貪愛。爲了斷滅這叁種…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