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叁▪P6

  ..續本文上一頁貪愛的緣故,應當去訪求大師。」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求大師」的經文所述,像這次師、教師、廣導師、度師、廣度師、說師、廣說師、隨說師、阿阇梨、同伴、真知識之善友、哀愍、慈悲、欲義、欲安、欲樂、欲觸、欲通、欲者、精通者、方便者、出者、堅固者、勇猛者、堪能者、攝者、常者、學者、不放逸者、修者,思惟者、憶念者、覺想者、思量者、梵行者、神力者、智者、識者、慧者、分別者、念處、正勤、根、力、覺、道、止觀、念身、正思惟求等經文,也是同樣的說法。

  第六○九經注釋:

  1、真知識之善友:「雜阿含經論會編」作「真知識、善友」。

  2、常者、學者:「雜阿含經論會編」作「常學者」。

  六一○、本經敘說爲斷叁有漏,當求大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叁種煩惱。是那叁種呢?就是欲界的煩惱、色界與無色界的煩惱、叁界無明的煩惱。爲了斷滅這叁種煩惱的緣故,應當去訪求大師。」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求大師」的經文所述,像這……乃至求正思惟等經文,也是同樣的說法。

  六一一、本經敘說若能正智觀察內六入處,則于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不憶念,可于其中間盡諸有漏。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羅睺羅尊者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向佛陀問說:「世尊啊!要怎樣認知、怎樣觀察,才能對我這有意識的身體,以及外在境界的一切事務,不會去憶念它,而就在這二者之間滅盡一切的煩惱呢?」

  佛陀告訴羅睺羅說:「有內六入處(即六根)。是那六種呢?就是眼入處,以及耳、鼻、舌、身、意入處。對于這些法,能以正智觀察,就能滅盡一切的煩惱,有正智而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這樣就叫做阿羅漢。他已滅盡了一切的煩惱,所應做的事都已做好,已舍離了重擔,獲得自己的利樂,盡除一切的結縛,有正智而心靈得到了完善的解脫。」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內六入處」的經文所述,像這外六入處,乃至五陰等經文,也是同樣的說法。

  六一二、本經敘說若能斷除六根貪欲,則于未來世成不生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比丘斷除眼根的欲貪,欲貪斷除的話,這就叫做已斷除了眼根,已經了知斷除它的根本,就如砍斷多羅樹頭一樣,在未來世不再受生死身。就如對眼根的敘述,像這耳、鼻、舌、身、意等根,也是同樣的說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內六入處」的經文所述,像這外六入處,乃至五陰的經文,也是同樣的說法。

  六一叁、本經敘說若比丘眼等六根生、住、顯現,則苦、病、老死顯現﹔反之則苦、病、老死沒。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比丘的眼根生起、留住、成就顯現,那麼痛苦就會跟著生起、疾病就會留住,老死就會顯現;同樣地……乃至意根,也是如此的說法。如果眼根寂滅、息止、不再生起,那麼痛苦就會跟著寂滅,疾病就會息止,老死也不再生起;……乃至意根,也是如此的說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內六入處」的經文所述,像這外六入處,乃至五陰的經文,也是同樣的說法。

  六一四、本經敘說若于六入處味著,則生上煩惱。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比丘對于眼根愛樂貪著,就會生起各種煩惱;生起各種煩惱的話,那麼內心就會有種種的染汙,而不能遠離貪欲,那些障礙也無法斷除;……乃至對于意入處(意根),也是這樣的說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內六入處」的經文所述,像這外六入處,乃至五陰的經文,也是同樣的說法。

  第六一四經文注釋:

  1、上煩惱:有二義,一指十大惑之根本煩惱強盛者(十大惑即十使〡〡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二指現起之煩惱。

  六一五、本經敘說一切善法皆依內六入處而得建立。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譬如世間的一切造作,都要依于大地才得以建立;同樣地,一切的善法,也都要依于內六入處才得以建立。」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內六入處」的經文所述,像這外六入處、乃至五陰的經文,也是同樣的說法。

  六一六、本經敘說所有一切衆生中,如來最爲第一。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所有的衆生,不管是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亦非無想,對于這一切,如來最爲第一,……乃至聖戒,也是同樣的說法。」

  第六一六經注釋:

  1、色、無色:色,即有色,指欲界、色界衆生;「無色」指無色界衆生。

  2、想、無想、非想非非想:「無想」指滅盡定者及無想天有情,其他衆生則屬「有想」;非想非非想,爲無色界第四天,叁界中最高天之有情。

  六一七、本經敘說一切法以離貪欲法最爲第一。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所有世間衆生的造作,那一切都要依于大地才得以建立;同樣地,一切的法││有爲法或無爲法,也是以遠離貪欲法最爲第一。就像這樣地加以廣說,……乃至聖戒也是同樣的說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六一八、本經敘說世間一切諸衆,以如來聲聞衆最爲第一。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所有世間的衆生,他的一切都要依于大地才得以建立;同樣地,一切的大衆中,如來的聲聞弟子最爲第一。就像這樣地廣爲解說,……乃至聖戒。」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叁終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