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三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三

  

  五七五、本经叙说兜率陀天寿命极长,但若愚痴无闻,死后仍会堕生于三恶道中;而多闻圣弟子则不生三恶道中。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人间的四百年是兜率陀天(欲界第四重天)的一日一夜,如此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兜率陀天的寿命有四千岁(等于人间五亿七千六百万岁)。可是愚痴无闻的凡夫在那儿命终之后,还是会堕生于地狱、畜生、饿鬼等恶道中;然而多闻圣弟子在那儿命终之后,就不会堕生在地狱、畜生、饿鬼等恶道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五七五经注释:

  1、据「佛光阿含藏」注:「本卷为丽本卷第三十一,今依印顺长老所编次序改为卷二十三,原卷二十二佚失,为保存杂阿含经原有之五十卷数,故从缺。」

  2、兜率陀:为欲界第四重天。译为知足。弥勒菩萨于此天中内院为诸天众说法。

  五七六、本经叙说化乐天的寿命极长,但若愚痴无闻,于彼命终后,仍会堕生于三恶道中;而多闻圣弟子于彼命终,则不会堕于三恶道中。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人间的八百年是化乐天(欲界第五重天)天上的一日一夜,如此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化乐天的寿命有八千岁(等于人间二十三亿四百万岁)。可是愚痴无闻的凡夫在那儿命终之后,还是会堕生于地狱、畜生、饿鬼等恶道中;然而多闻的圣弟子在那儿命终之后,就不会堕生在地狱、畜生、饿鬼等恶道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五七七、本经叙说他化自在天寿命极长,但若愚痴无闻,死后仍会堕生于三恶道中;而多闻圣弟子则不生恶道中。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人间的一千六百年是他化自在天(欲界第六重天)的一日一夜,如此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他化自在天的寿命有一万六千岁(等于人间四十六亿八百万岁)。可是愚痴无闻的凡夫在那儿命终之后,还是会堕生于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中;然而多闻的圣弟子在那儿命终之后,就不会堕生在地狱、畜生、饿鬼等恶道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佛陀所说有关六欲天的经文,同样地,异比丘问六欲天的经文、佛问诸比丘六欲天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第五七七经注释:

  1、佛说六经:依印顺导师「杂阿含经论会编」注说:「佛说六经,即别说六欲天。但前三天││四王天、忉利天、炎摩天,在上卷中,已佚。」

  五七八、本经叙说能住于初禅,而对五蕴作如理的观察,则能离爱而至于涅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比丘无论是行作、或形态、或相状,都已远离五欲、五盖邪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远离于欲念而生喜乐,他就能圆满地安住于初禅。他不再忆念这行作、这形态、这相状,然而对那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的现象,会作如疾病、如痈肿、如利刺、如凶杀、无常、苦、空、非我的思惟,对那五蕴现象产生厌嫌、怖畏、防护的心理;产生厌嫌、怖畏、防护的心理后,就会用佛法的甘露来利益自己,如此而得寂静,如此而得胜妙,就是所谓的舍离残余的爱欲,灭尽贪爱、无欲、息灭净尽、体证涅槃。」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五七九、本经叙说若比丘具足初禅,并对五蕴正思惟,则可得欲、有、无明有漏心的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所说,有所差别的是:「有这样的认知,这样的见识后,就能得到欲界烦恼心的解脱、色界与无色界烦恼心的解脱、三界无明烦恼心的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五七九经注释:

  1、「欲有漏心解脱、有有漏心解脱、无明有漏心解脱」:欲有漏、有有漏、无明有漏,此谓之三有漏。漏是烦恼的异名,统收三界之烦恼为三种。一欲漏:欲界一切烦恼中除无明者。二有漏:有者苦果之异名,总称色界、无色界,是于色界、无色界中除无明外之一切烦恼。三无明漏:是三界一切之无明。

  

  五八○、本经叙说若比丘具足初禅,并对五蕴正思惟,则可得中般涅槃、或生般涅槃。或生有行般涅槃、或生无行般涅槃、或生上流般涅槃、或生于梵天中。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所说,有所差别的是:「如果还不能得到解脱的话,由于能希求正法、忆念正法、爱乐正法的缘故,死后能得中般涅槃。如不能这样的话,或会得生般涅槃;如不能这样的话,或会得生有行般涅槃;如不能这样的话,或会得生无行般涅槃;如不能这样的话,或会得生上流般涅槃;如不能这样的话,或又因这希求正法、忆念正法、爱乐正法的功德,得以受生于大梵天中,或生梵辅天中,或生梵身天中。」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五八○经注释:

  1、中般涅槃:五种不还之一。即修得不还之圣者,于欲界死而往生色界,于其中有(中阴身)之位断除余惑,证阿罗汉果而得般涅槃者。

  2、生般涅槃:五种不还之一。即修得不还之圣者,生于色界后,不久断除余惑,而得般涅槃者。

  3、有行般涅槃:五种不还之一。即修得不还之圣者。于其所生色界天处长时加行勤修,以断除余惑,而得般涅槃者。

  4、无行般涅槃:五种不还之一。即修得不还之圣者,于其所生色界天处,无加行勤修,懈怠而经长时,余恶才断,而得般涅槃者。

  5、上流般涅槃:五种不还之一。即修得不还之圣者,生于色界之初禅,由此渐次上生至色究竟天,或至于无色界之有顶天而八般涅槃者。

  6、大梵天:色界初禅第三重天。

  7、梵辅天:色界初禅第二重天。

  8、梵身天:色界初禅第一重天,又叫梵众天。

  五八一、本经叙说第二禅定之精神状态,及对于五蕴作正思惟之效益。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比丘如是的行作、如是的形态、如是的相状,息止了有觉有观的现象,心灵清净,住心于一处,没有觉也没有观,由禅定而生起喜乐,就能圆满地安住于第二禅。如果不忆念如是的行作、如是的形态、如是的相状,而是对于色、受、想、行、识五蕴的现象作思惟如疾病、如痈肿、如利刺、如凶杀、无常、苦、空、非我,对于这些现象而心生厌离、怖畏、防护;生厌离、防护后,就能于涅槃境界而自得利益。这就是寂静,这就是胜妙,所谓舍离了一切的有余,灭尽贪爱、无欲、息灭净尽,至于涅槃。」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五八一经释:

  1、甘露法界:喻涅槃界。

  五八二、本经叙说若具足第二禅,而于五蕴作正思惟所得之果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所说。有所差别的是:「他如此地认知、如此地观察后,就能得到欲界烦恼心的解脱、色界与无色界烦恼心的解脱、三界无明烦恼心的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如果还不能解脱的话,然而因他能希求正法、忆念正法、爱乐正法的缘故,或可得中般涅槃;如果不能如此的话,或可得生般涅槃;如果不能如此的话,或可得有行般涅槃;如果不能如此的话,或可得无行般涅槃;如果不能如此的话,或可得上流般涅槃;如果再不能如此的话,由于他希求正法、忆念正法、爱乐正法的缘故,或可受生至自性光音天;如果不能如此的话,或可生无量光天;如果不能如此的话,也会生于少光天。」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五八二经注释:

  1、而以彼法:「法」字依据经意及后面类句,疑为衍字。「杂阿含经论会编」也持此看法。

  2、自性光音天:即光音天,又称极光净天。为色界二禅之终天。

  3、无量光天:色界二禅之第二天。

  4、少光天:色界二禅之第一天。

  五八三、本经叙说第三禅定之精神状态及对五蕴正思惟之果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比丘如是行作、如是形态、如是相状,厌离对二禅的贪喜,摄心不受,有正念正智,身受三禅之乐,这种舍弃二禅喜念而行三禅之乐的妙乐,非凡夫所知,唯修行到此境的圣者能说得出(感受得到),也能知所弃舍,而圆满地安住于第三禅。如果不如此的话,以如是行作、如是形态、如是相状,而对于色、受、想、行、识的现象思惟这些就如疾病、如痈肿、如利刺、如凶杀……乃至能得到上流般涅槃;如果不能如此的话,也会因他的希求正法、忆念正法、爱乐正法,而受生于遍净天;如果不能如此的话,或能生于无量净天;如果不能如此的话,也会生于少净天。」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五八三经注释:

  1遍净天:色界三禅三天…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