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叁▪P2

  ..續本文上一頁之第叁天。

  2無量淨天:色界叁禅叁天之第二天。

  3少淨天:色界叁禅叁天之第一天。

  五八四、本經敘說第四禅之精神狀態及對五蘊正思惟之果報。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比丘如是行作、如是形態、如是相狀,出離了憂苦,也息止了喜樂之心,先前的憂喜皆已息滅,只有不苦不樂的「舍受」,意念極清淨,住心一處,就能圓滿地安住于第四禅。如果不如此地去憶念,而是對于色、受、想、行、識等現象思惟就如疾病、如癰腫、如利刺、如凶殺……乃至得到上流般涅槃;如果不能如此的話,或會生于因性果實天;如果不能如此的話,或會生于福生天;如果不能如此的話,也會生于少福天。」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就如對四禅的敘述;同樣地,對四無色定也是同樣的說法。

  第五八四經注釋:

  1因性果實天:即廣果天,是色界四禅八天之第叁天。

  2福生天:色界四禅八天之第二天。

  3少福天:即無雲天,是色界四禅八天之第一天。

  五八五、本經敘說風雲天、焰電天……乃至寒天、熱天等天人的神通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位風雲天人生起這樣的想法:我現在要運用神通力遊戲。當他做這樣的想法時,風雲就自然湧起。就如風雲天人一樣,像這焰電天、雷雲天、雨天、晴天、寒天、熱天等天人,也說他們各自都有如此的神通力。」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就如本經所說,有異比丘問佛、佛問諸比丘的經文,也是這樣的說法。

  五八六、本經敘說雨夜中世尊出遊,教阿難持傘蓋覆燈隨行,梵天、帝釋天及四大天王皆亦持傘蓋覆燈跟隨于諸大弟子後,世尊見後微笑,告訴阿難此事。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那時,世尊在暗夜中,天空下著小雨,雷電的光焰閃耀。佛陀告訴阿難說:「你可以拿支傘覆著燈,我們出遊去。」

  阿難尊者立即遵照指示,拿支傘蓋覆著燈,跟隨在佛陀後面,走到一個地方,世尊忽然露出微笑。阿難尊者向佛陀請問說:「世尊您是不會無緣無故而笑的,不知世尊您今日是爲何緣故而發出微笑呢?」

  佛陀告訴阿難說:「是的!是的!如來不會無緣無故而笑,你現在拿著傘蓋覆著燈,隨我而行,我看見大梵天王也一樣地拿支傘覆著燈,跟隨在拘鄰比丘後面走;天帝釋提桓因也是拿支傘蓋覆著燈,跟隨在摩诃迦葉後面走;袟粟帝羅色咤羅天王(東方持國天王)也是拿支傘蓋覆著燈,跟隨在舍利弗後面走;毗樓勒迦天王(南方增長天王)也拿支傘蓋覆著燈,跟隨在大目揵連後面走;毗樓匐叉天王(西方廣目天王)也拿支傘蓋覆著燈,跟隨在摩诃拘絺羅後面走;毗沙門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也拿支傘蓋覆著燈,跟隨在摩诃劫賓那後面走。」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阿難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五八七、本經敘說四種善調伏衆之光輝。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四種善好調伏的大衆。是那四種呢?就是指善好調伏的比丘、善好調伏的比丘尼、善好調伏的優婆塞、善好調伏的優婆夷,這些就叫做善好調伏的四衆。」

  那時,世尊就唱說詩偈:

  「如果辯才無礙又能無所畏懼,博學多聞且通達正法,

     依循法的秩序修行而向涅槃之道,這就是所謂的善衆。

     比丘能夠受持淨戒,比丘尼能夠多聞。

     優婆塞能夠淨信,優婆夷也是如此,

  這樣就叫做是善衆,他們都如日光一樣地自己照耀著光輝。

  如此的話就是善好的僧人,如此的話就是僧衆中善好的人,

  而這都是正法才使僧衆善好,就如日光一樣地自己照耀著光 輝。」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如本篇「調伏」的經文所敘述,像這辯、柔和、無畏、多聞、通達法、說法、法次法向、隨順法行等經文,也是同樣的說法。

  第五八七經注釋:

  1、有四種善好調伏衆:增一阿含二十七品第七經與本經爲相對經文,此處作「今有四人,聰明勇悍,博古明今,法法成就」。

  五八八、本經解說叁種兒子││隨生子、勝生子、下生子。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叁種兒子。是那叁種呢?就是隨從父母的兒子、勝過父母的兒子、低劣于父母的兒子。怎樣叫隨從父母的兒子呢?就是說這孩子的父母能夠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做兒子的人也隨學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這樣就叫做隨從父母的兒子。怎樣叫勝過父母的兒子呢?就是說如果孩子的父母不能受持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的戒律,然而做爲兒子的人卻能受持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的戒律,這樣就叫做勝過父母的兒子。怎樣叫低劣于父母的兒子呢?就是說如果孩子的父母能夠受持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的戒律,然而做爲兒子的人卻不能受持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的戒律,這樣就叫做低劣于父母的兒子。」

  當時,世尊就唱誦詩偈說:

  「生下能隨從父母或勝過父母的兒子,這是有智慧的父母所想要的;

  生個低劣的兒子就非父母所想要,因爲他不能紹繼父母的志業。

   人世間做爲兒子的人,應當做一位優婆塞,

   于佛、法、僧叁寶,勤修清淨的心,

   就能像雲散而月光顯耀一般,榮耀著父母與家眷。」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就如本經「五戒」所述,像這信、戒、施、聞、慧等經文,也是同樣的說法。

  第八八經注釋:

  1、「生隨及生上……光榮眷屬衆」:本經也出現于南傳小部經,今據大林靜舍所印黃謹良譯文,此處詩偈作「諸智者衆,望得優生,及隨生子,不望劣生,壞族姓子。有諸兒子,是優婆塞。如是兒子,是世間子,有信有戒,知父母心,無有悭吝。于諸衆中,最爲榮美,如明分月,無黑雲蔽。」可互爲參閱。

  五八九、本經敘說有四正斷。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遮斷惡法,令善法增長的四正斷法。是那四種呢?就是:一斷斷(斷除已生起的邪惡不善法);二律儀斷(使未生起的邪惡不善法不會生起);叁隨護斷(使未生的善法生起);四修斷(使已生起的善法更增長)。」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五八九經注釋:

  1、四正斷:又譯四正勤,即勤于遮斷惡法,令善法增長。

  五九○、本經意同前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遮斷惡法,令善法增長的四正斷法。是那四種呢?就是:一斷斷(斷除已生起的邪惡不善法);二律儀斷(使未生起的邪惡不善法不會生起);叁隨護斷(使未生的善法生起);四修斷(使已生起的善法更增長)。」

  當時世尊就唱誦詩偈說:

  「斷斷及律儀斷,隨護斷與修習斷,

  如此四正斷法,是諸佛所說之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五九一、本經敘說四正斷的內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四正斷法。是那四種呢?就是:一、斷斷,二、律儀斷,叁、隨護斷,四、修斷。怎樣叫斷斷呢?就是比丘對已生起的邪惡不善法使它斷除,生起欲願、方便、精勤、攝心受持,這樣就叫做斷斷。怎樣叫律儀斷呢?就是未生起的邪惡不善法不使它生起,生起欲願、方便、精勤、攝心受持,這樣就叫做律儀斷。怎樣叫隨護斷呢?就是未生起的善法使它生起,生起欲願、方便、精勤、攝心受持,這樣就叫做隨護斷。怎樣叫修斷呢?就是對已生起的善法更加修習使圓滿,生起欲願、方便、精勤、攝心受持,這樣就叫做修斷。」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五九一經釋:

  1、生欲、方便、精勤、心攝受:「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起志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

  2、已起善法增益修習:「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爲對已生之善法令住、不忘失、倍修習、廣修習、令圓滿。」

  五九二、本經經文內容與前經相同,詩偈則與第五九○經詩偈相同。譯文略。

  五九叁、本經詳說四正斷的內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四正斷法。是那四種呢?就是:一、斷斷,二、律儀斷,叁、隨護斷,四、修斷。怎樣叫斷斷呢?就是比丘對已生起的邪惡不善法使它斷除,生起欲願、方便、精勤、攝心受持;未生起的邪惡不善法使他不會生起,生起欲願、方便、精勤、攝心受持;未生起的善法使它生起,生起欲願、方便、精勤、攝心受持;已生起的善法更加修習使圓滿,生起欲願、方便、精勤、攝心受持,這樣就叫做斷斷。怎樣叫律儀斷呢?就是比丘善于攝護眼根,使它隱密、調伏、進于正向;同樣地,耳、鼻、舌,身意根等也善于攝護,使它隱密、調伏、進于正向,這樣就叫做律儀斷。怎樣叫隨護斷呢?就是比丘對于每一種真實的叁昧(禅定)相狀善能守護保持,對所觀境相所謂的青瘀相、腫脹相、膿爛相、腐壞相、蟲啖食不淨相等,要修習守護,不使它退失,這樣就叫做隨護斷。怎樣叫修斷呢…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