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也不会再生起血气的躯体了。就如世尊所说的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取、疑等结),已不能见有一结惑还未断除的;如果还有一结惑不断除的话,就当再受生于此世间。」
彼此这样的交谈后,阿耆毗迦不禁悲叹泪流,以衣襟拭面,对质多罗长者说:「我现在应当作如何的打算呢?」
质多罗长者答说:「你如果能在正法与戒律中出家的话,我将会给予你衣钵等供身之具。」
阿耆毗迦思惟片刻后,告诉质多罗长者说:「我现在就随从你指示我所应作的事。」
当时,质多罗长者就带着阿耆毗迦去到众上座住处,向众上座顶过礼,坐于一边,然后对诸上座比丘说:「各位尊者啊!这位阿耆毗迦是我的先人所亲厚的人,他今天请求出家做一位比丘,希望众上座能度他出家,我将会供给他衣钵等各种器具。」
众上座便立即度他出家,剃除了须发,穿上袈裟法衣。他出家后,常思惟着:善男子之所以剃除了须发,穿著袈裟法衣出家,是为了增进学道,净修梵行,证得阿罗汉。
第五七二经注释:
1、等觉:即正觉。
2、唐:即空,徒然之意。
3、得阿罗汉:巴利本记载阿耆毗迦后来终于修成阿罗汉。
五七三、本经叙说尼揵若提子想诱质多罗长者作为弟子,但却反被说服,掉头而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庵罗聚落的庵罗林中,和众上座比丘在一起。
当时,有位名叫尼揵若提子的外道和五百个随从弟子去到庵罗林中,想要诱引质多罗长者来作为他的弟子。质多罗长者听闻尼揵若提子带领五百个弟子来到庵罗林中,想劝诱自己作为弟子,知道后,立即前往尼揵若提子处,彼此见面相问讯完,各坐于一边。
这时,尼揵若提子告诉质多罗长者说:「你相信沙门瞿昙得到了无觉无观的三昧(第二禅以上之禅定)吗?」
质多罗长者答说:「我不相信,所以才到你这里来。」
尼揵若提子说:「长者啊!你说话不谄曲、不虚假、很真实,是由真实所生。长者啊!如果能够息止有觉有观的话,也就能够以绳索系缚于风中;如果能够息止有觉有观的话,也就可用一把土来阻断恒河的流水;而我已于日常的行、住、坐、卧中都能常生智见了。」
质多罗长者问尼揵若提子说:「是信在前呢?还是智慧在前呢?信与智,何者为先呢?何者较殊胜呢?」
尼揵若提子答说:「信应在前,然后才有智。信与智相比,智较殊胜。」
质多罗长者告诉尼揵若提子说:「我现在已修得息止了有觉有观,心灵清净,住心一处,达到无觉无观,而由三昧(禅定)生起喜乐,圆满地安住于第二襌了。我白天也安住于此三昧中,夜晚也安住于此三昧中,终夜常住于此三昧中,我有如此的智慧,何必去信世尊呢?」
尼揵若提子说:「你所说的话是谄曲、虚假、不真实,是由不真实所生。」
质多罗长者说:「你先前说我讲话不谄曲、不虚假、很真实,是由真实所生,可是现在你为何又说我讲的话是谄曲、虚假、不真实,是由不实所生的呢?如果你先前所说是实话,那么后头所说就是虚假;后头所说如果是实话,那么先前所说就是虚假了。你先前说:『我已于日常的行、住、坐、卧中常生智见。』可是你于前后之间,对这样的小事都不能知道,如何会知道那超人之法,或
是真知、或是灼见、或是常住于安乐的事呢?」长者又问尼揵若提子说:「对于一个询问,就有一种说示、一项记论(释答),乃至十个询问,就有十种说示、十项记论,你有这个能力吗?如果不能一个询问,就有一种说示、一项记论,乃至十个询问,就有十种说示、十项记论的话,你如何能诱引我,而来到这庵罗林中想诱骗我呢?」
于是尼揵若提子无言以对,掉头就走,不再回头了。
第五七三经注释:
1、尼揵若提子:此处原作「阿耆毗迦」,今依前后文意及「杂阿含经论会编」改正。
2、以绳系缚于风:「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以网罩风」。
3、以一把土断恒水流:「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以己掌遮恒河之流。」
4、「有于一问、一说、一记论,乃至十问、十说、十记论,汝有此不」:巴利英译本此处作Now here, sir, these ten reasonable questions arise. If you know the way to reply to them, you should give me a counter-blow along with your company. One
question, one explanation, one answer. Two questions, two explanations, two answers. Three, four, five, six……ten questions, ten explanations, ten answers. 大意是(大德啊!现在这儿提出十个合理的问题,如果你能回答这些问题,你就可提出反击,使我归顺你的集团。要一个问题,一个解说,一个答案;二个问题,二个解说,二个答案;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乃至十个问题,十个解说,十个答案。)说法与北传可互参。
五七四、本经叙说质多罗长者虽病苦而信念不动,命终生于不烦热天,又以天神力而至庵罗林中,为一经行比丘说偈。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庵罗聚落的庵罗林中,和众上座比丘在一起。
当时,质多罗长者正遭受病苦,很多亲属们围绕着他,有众多的诸天也来到长者住处探访,并告诉质多罗长者说:「长者啊!你应当发愿来世做一位转轮圣王。」
质多罗长者告诉诸天说:「如果做个转轮圣王,那也是无常、苦(令人苦恼)、空(不真实)、无我。」
这时,长者的亲属们告诉长者说:「你应当系住正念!你应当系住正念!」
质多罗长者问亲属们说:「为什么你们教我要系住正念!系住正念呢?」
那些亲属说:「因为我们听到你这样说:『无常、苦、空、无我。』所以才教你要赶紧系住正念、系住意念。」
长者告诉亲属们说:「那是因为有诸天人来到这儿告诉我说:『你应当发愿来世做一位转轮圣王,随着所发的愿就能得到这样的果报。』所以我就答他们说:『那转轮圣王也还是无常、苦、空、无我。』」
那些亲属们就问质多罗长者说:「转轮圣王有什么殊胜,所以那些天人会教你发这样的愿求呢?」
长者答说:「转轮圣王是以正法来治理教化天下,由于诸天人看见有如此福利的缘故,所以才来教我,要发这样的愿求。」
亲属们听了说:「你现在将如何用心呢?」
长者答说:「诸位亲属啊!我现在心里所愿的,只希望不再从胞胎受生出来,不再增多坟冢,不再受生血气的躯体。就如世尊所说,我不再见有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取、疑等结)的存在,我也不再见有一结惑未断除的;如果结惑不断除的话,就会还生此世间了。」
于是长者即从床上起来,盘腿而坐,正念显现于前,而唱说诗偈:
「受用所积累的功德善根,广度一切的厄难,
布施那些修持精进的行者,厚植五种布施的功德力。
以这样的理念作为欲愿,虽是处于俗家的人,
但我却尽得了这样的福利,已经免除了一切的厄难。
在世间所闻习的道理,想远离一切的危难,
生起安乐的知见稍难,所以要随顺已成等正觉的佛陀。
要供养持戒的人,善修诸梵行的人,
和漏尽的阿罗汉,以及佛陀的声闻弟子。
如此超越的知见,要对前面那些修行的圣者,
常行个人的布施,最后必能获得大果报。
要习行众多的布施,施于一切良善的福田,
那么在此世命终后,就能化生于天上,
五欲(色、声、香、味、触)具足圆满,心灵有无量的悦乐。
能获得这样美妙的果报,是因不悭吝的缘故,
在业报处所而受生,没有不欢喜的。」
质多罗长者说完这段诗偈后,不久即命终,往生到不烦热天(四禅第六天)。
这时,质多罗天子这样想着:我不应停留在这里,我应当前往阎浮提(人间)礼拜众上座比丘。于是就如大力士伸屈手臂那样短暂的时间,以天神的神通力来到了庵罗林中,放出身上的天光,遍照庵罗林。
当时,有一位比丘夜里起来走出房外,在露地里经行,他看见了胜妙的光明普照树林,就唱说诗偈:
「是那一位天人的胜妙色光,住于虚空之中呢?
这光明就好比一座纯金的山,放出阎浮檀金的清净光辉一样。」
质多罗天子也诵偈答说:
「我乃天人之王,是沙门瞿昙名下的弟子,
原是庵罗林中,那位质多罗长者;
因为我持净戒具足圆满,系念专一而自得寂静,
具足了解脱身,也具足了智慧身。
我因已如实知法故来到这里,仁者你应当知道:
我将在那儿入于涅槃,这涅槃之法就是如此。」
质多罗天子诵完这首偈后,就隐没不见了。
第五七四经注释:
1、转轮王:印度宗教中传说的一种行仁德、十善,以正法治世的君王。
2、「汝当系念!汝当系念」:「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贵族子!请确立正念!勿多饶语!」
3、「长者答言……若结不断,则还生此世」:这段教言不见于巴利本中,巴利本是说长者教导诸亲属应敬信三宝,布施持戒之三宝弟子。
4、说偈言:此偈以后经文,巴利本中皆无。诗偈前半段,有些句子显得艰涩,但从诗意来看,乃劝人应行布施,是其旨意。
5、服食积所积: 服食,受用之意;所积,应指修得之功德善根而言。
6、植斯五种力:五种,由本诗之旨意重布施推测,或指五种布施││一施远来者,二施远去者,三施病瘦者,四施饥饿者,五施智法人。(见贤愚经诸经要集十一)
7、 浮檀净光:即阎浮檀金的净光。阎浮檀,又作阎浮那提。阎浮是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所以叫阎浮檀。此河中产金,叫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
8、 当于彼涅槃,此法法如是:彼,指长者所受生的不烦热天,长者自言他将于不烦热天再修习而入于涅槃。有关生于天而后再入涅槃可参阅第五八O经的经文与注释。此法法,指涅槃之法。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一终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