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一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一

  五五八、本经叙说阿难尊者告诉迦摩比丘,初禅乃至无所有入处具足住者,则于存在的现象(有法),虽有想也不会生起觉知;若于无想心三昧,身作证具足住者,则已无想于存在现象而更不会生起觉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利弗妒路国里;阿难尊者与迦摩尊者也住在波罗利弗妒路国的鸡林精舍中。

   当时,迦摩尊者去到阿难尊者住处,彼此相问讯慰劳后,坐于一边,告诉阿难尊者说:「真是奇异!阿难尊者啊!有眼也有色,有耳也有声,有鼻也有香,有舌也有味,有身也有触,有意也有法,然而有的比丘对于有这样的现象,却能不起觉知。怎么样呢?阿难尊者啊!那位比丘是心中有想而不起觉知的呢?还是心中无想,所以不起觉知的呢?」

   阿难尊者告诉迦摩比丘说:「心中有想于此现象的人也不会起觉知的,更何况是那心中已无想于此现象的人!」

   又问:「阿难尊者啊!怎样叫对于存在的现象有想而不起觉知呢?」

   阿难尊者告诉迦摩比丘说:「如果比丘远离了五欲、五盖邪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由离欲界邪恶不善法而生起喜乐,圆满地安住于初禅的话,像这样有想的比丘对于存在的现象是不会生起觉知作用的;同样地,如果能圆满地安住于第二襌、第三襌、第四禅,乃至安住于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的话,像这样有想的比丘对于存在的现象也是不会生起觉知作用的。」

   「怎样叫比丘已无想于存在的现象而不会生起觉知呢?」

   「就是比丘对于一切的想都不去忆念,安住于无想心三昧,能圆满地以自身作证,这样就叫做比丘已无想于存在的现象而不会生起觉知了。」

   尊者迦摩比丘又问阿难尊者说:「如果比丘修得无想心三昧,心不浮动也不昏沉,已于解脱安住,已安住于解脱,世尊说这是什么果、什么功德呢?」

   阿难尊者告诉迦摩比丘说:「如果比丘修得无想心三昧,心不浮动也不昏沉,已于解脱安住,已安住于解脱,世尊说这是智果、智功德。」

   当时,这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内心欢喜不已,就各从座席

  起来离去。

  第五五八经注释:

  1、波罗利弗妒路国:即摩揭陀国首都华氏城。

  2、想:心性作用之一,浮事物之相于心上,以为起言语之因者,与一切之心相应而起。俱舍论四曰:「想,谓于境取差别相。」

  3、无想心三昧:即无相心三昧,见第五五五经注释(二)。

   五五九、本经叙说阿难尊者告诉众比丘,得证阿罗汉果的人,  必经由四种道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俱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那时,阿难尊者也住在那儿。

   当时,阿难尊者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有比丘或比丘尼在我面前自己记说已证道果的话,我将会称许他而向他慰劳问讯,他或者是修习四种道法而得证道果的。是那四种道法呢?就是如果比丘或比丘尼襌坐时,他这样地去安住他的心,完善地安住心、控制住心、调伏住心,如此依止观而使内心住于一处,正确地受持分别,对诸法而善于量度,这样地修习,多修习后,就能断除一切结使烦恼。如果有比丘或比丘尼在我面前自己记说已证道果的话,我就会如此地称许、慰劳并告诉他,你或许是修习此法而证得道果的。这就是所说第一种道法。(第一种即先止住心,而后观法)。

   其次,如果比丘或比丘尼正坐思惟时,对于诸法先予选择、思量,而后安住其心,完善地安住心、控制住心、调伏住心,如此依止观而使内心住于一处,正确地受持,如此的正向经常保持,就能远离一切的结使烦恼。如果有比丘或比丘尼在我面前自己记说已证道果的话,我将会如此地称许、慰劳并告诉他,你或许是修习此法而证得道果的,这就是第二种所说的道法。(第二种即先观法而后住心)。

   其次,如果比丘或比丘尼内心被掉乱(内心浮躁,乱而不安)所持,为调伏此心而禅坐、正坐,安住他的心、完善地安住他的心、控制住心、调伏住心,依止观而使内心住于一处,正确地受持,如此的正向经常保持后,就能断除一切的结使烦恼。如果有比丘或比丘尼在我面前自己记说已证得道果的话,我就会如此地称许、慰劳并告诉他,你或许是修习此法而证得道果的,这就是第三种所说的法。(第三种即以襌坐调伏掉乱,而后止观)。

   其次,如果比丘或比丘尼止与观二者同时俱用,对如此的正向能经常保持,就能断除一切的结使烦恼。如果有比丘或比丘尼在我面前自己记说已证道果的话,我将会如此地称许、慰劳并告诉教导他,你或许是修习此法而证得道果的。这就是第四种所说的道法。(第四种即止观双修)。」

   当时,众比丘听闻阿难尊者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五五九经注释:

  1、止观:即止与观。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观是观察一切真理。止属于定,观属于慧,止观就是定慧双修的意思。

  五六O、本经叙说阿难尊者回答婆罗门,其出家的目的乃为断爱,而修习「四如意足」,即可断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俱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那时,阿难尊者也住在那儿。

   当时,有一位婆罗门去到阿难尊者住处,彼此互相问讯慰劳后,坐于一边,向阿难尊者问说:「你是为什么原因要在沙门瞿昙处修习清净梵行呢?」

   阿难尊者告诉婆罗门说:「是为了断除的缘故。」

   又问:「尊者是要断除什么呢?」

   答说:「要断除爱欲。」

   又问:「阿难尊者啊!你是依凭什么而得以断除爱欲呢?」

   答说:「婆罗门啊!我是依于内心的欲愿而断除爱欲。」

   又问:「阿难尊者啊!你这样子以欲断爱,爱欲岂不就没完没了,毫无边际了。」

   答说:「不是没有边际,像这样是有边际的,不是毫无边际的。」

   又问:「阿难尊者啊!为什么是有边际,而不是无边际的呢?」

   答说:「婆罗门啊!我现在问你,你就随己意回答我。婆罗门啊!你意见怎样呢?你是先有欲愿而后再来到我精舍的吧?」

   婆罗门答说:「是的,阿难!」

   「如此的话,婆罗门啊!你来到精舍后,你那原先的欲愿息灭了吗?」

   答说:「是息灭了,阿难尊者啊!就是由那欲愿生起精进(指精勤努力)、方便(指小心走路)、筹量(指思惟方向),而来到精舍这里。」

   又问:「你到了精舍后,原先那些精进、方便、筹量息灭了吗?」

   答说:「是的。」

   阿难尊者又告诉婆罗门说:「就像这样,婆罗门啊!如来、应供、等正觉以他所知所见,讲说「四如意足」的道法,以至高无上的圣道清净众生,息灭苦恼,断除忧悲。是那四种呢?就是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以及精进定、心定、思惟定断行成就如意足。就像这样,圣弟子修习「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就能依止于依远离、依止于无欲、依止于出离、依止于寂灭,而向于平等舍离,乃至断除贪爱;贪爱断除后,那欲愿也就息灭了。修习「精进定断行成就如意足」、「心定断行成就如意足」,乃至修习「思惟定断行成就如意足」,也是能依止于远离、依止于无欲、依止于出离、依止于寂灭,而向于平等舍离,乃至灭尽贪爱;贪爱灭尽后,思惟也就息灭了。婆罗门啊!你意见怎样呢?这样是无边际的吗?」

   婆罗门说:「阿难尊者啊!这样是有边际的,不是没有边际的。」

   当时,婆罗门听闻阿难尊者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五六O经注释:

  1、欲、精进、方便、筹量:欲,欲愿希望,喻欲定如意足;精进,精勤努力,喻精进定如意足;方便,指小心行路,喻心定如意足;筹量,指思量方向,喻思惟定如意足。

  2、四如意足:又名四神定,原系四种襌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一、欲如意足,即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谓修道趣果的欲望增进。二、念如意足,即心定断行成就如意足,谓念念一心,住于正理。三、精进如意足,即精进定断行成就如意足,谓精进直前,功无间断。四、慧如意足,即思惟定断行成就如意足,谓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3、「依离、依无欲、依出要、依灭、向于舍」:离,远离,指远离五盖等恶法不善法;无欲是断除贪欲;出要,是指出离生死的要道,如八正道等;灭是寂灭;舍是不着一切。

  五六一、本经叙说阿难尊者告诉瞿师罗长者,若能调伏世间的贪、瞋、痴,就是善说法者、善向、善到。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阿难尊者也住在那儿。

   当时,瞿师罗长者去到阿难尊者住处,向尊者顶礼后,退坐一边,向阿难尊者问说:「怎样叫世间说法的人呢?怎样叫世间的善向呢?怎样叫世间的善到呢?」

   阿难尊者告诉瞿师罗长者说:「我现在问你,你就随己意回答我。长者啊!你意见怎样呢?如果有人说法,能调伏贪欲、调伏瞋恚、调伏愚痴,得以名叫世间说法的人吗?」

   长者答说:「阿难尊者啊!如果有人说法,能调伏贪欲、瞋恚、愚痴,这就叫做世间说法的人了。」

   又问:「长者啊!你意见怎样呢?如果是向于调伏世间的贪欲、调伏瞋恚、调伏愚痴的话,这就叫做世间的善向;如果是已调伏了世间的贪欲、瞋恚、愚痴了,这样可叫做善到吗?或还不是呢?」

   长者答说:「阿难尊者啊!如果调伏了贪欲,已断除无余;瞋恚、愚痴也已断除无余,这样就叫善到了。」

   阿难尊者说:「长者啊!我试着问你,你便能真实地回答我,真正的答案既是如此,你就应当受持。」

   瞿师罗长者听闻了阿难尊者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尊者作礼后便离去。

   五六二、本经…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