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怎样呢?长者啊!这些法是因为有种种的意义,所以有种种的名辞呢?还是只有一种意义而有种种的名辞呢?」
质多罗长者问那伽达多尊者说:「这些三昧是世尊所说的呢?还是尊者您自己的意见而说的呢?」
那伽达多尊者答说:「这些都是世尊所说。」
质多罗长者告诉那伽达多尊者说:「且让我对这些意义稍作思考,然后再回答您。」
片刻思惟后,他告诉那伽达多尊者说:「有的法是有种种的法义、种种的法句、种种的法味;有的法是只有一种法义,却有种种的法味。」
又问长者:「怎样叫做有的法有种种的法义、种种的法句、种种的法味呢?」
长者答说:「比如无量三昧,就是说圣弟子的心和慈俱生,没有怨恨、没有憎恶、没有瞋恚,内心宽弘敦厚,无量地修习普缘,充满一方之处;就像这样,也充满了二方、三方、四方、上下,所有的一切世间,他的心都是和慈俱生,没有怨恨、没有憎恶、没有瞋恚,内心宽弘敦厚,无量地修习,充满了各方,以普缘安住一切世间,这样就叫做无量三昧。怎样叫无相三昧呢?就是说圣弟子对一切的相状都不去忆念,心灵得到无相的正定,能够以自身作证,这样就叫做无相心三昧。怎样叫无所有心三昧呢?就是说圣弟子超越一切识无边处,至无所有处,心即安住于无所有处,这样就叫做无所有心三昧。怎样叫空三昧呢?就是说圣弟子于此不真实的世间,对这不真实的世间能如实地观察,没有常住、不变易之法,没有我,也没有我所有的事物,这样叫做空心三昧。像这些就叫做法的种种义、种种句、种种味了。」
又问长者:「怎样叫法只一义而有种种的味呢?」
答说:「尊者啊!如所说贪欲是有限量的,而无诤则是第一无量。又如所谓贪欲是有相的,瞋恚、愚痴也是有相的,而无诤则是无相。贪欲是所有,瞋恚、愚痴也是所有,而无诤则是无所有。其次,无诤的话就能空,空去贪欲,空去瞋恚、愚痴,空去常住、不变易之法,无我、也无我所有,这样就叫做法只一义而有种种的味 。」
那伽达多尊者问说:「怎样呢?长者啊!这些意义是你先前所听闻到的吗?」
答说:「尊者啊!我不曾听闻过。」
又告诉长者说:「你已得到了大利益,对于这甚深的佛法,现在能以贤圣的慧眼通达其中。」
质多罗长者听闻那伽达多尊者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尊者作礼后离去。
第五六六经注释:
1、「无量心三昧……空心三昧」:以上诸法「三昧」二字,巴利本皆作「解脱」。
2、 度一切无量识入处:「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超越一切识无边处」。
3、常住不变易空:原作「常住不变易」,无「空」字,今依「佛光阿含藏」注释及本经文意补增。
五六七、本经叙说质多罗长者向伽摩尊者请问三行的意义,以及其与灭尽定的关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庵罗聚落的庵罗林中,和众上座比丘们在一起。
那时,有位名叫质多罗的长者去到众上座比丘的住处,向他们顶礼后,又去到伽摩尊者的住处,向他顶过礼,退坐一边,然后请问尊者伽摩比丘说:「所谓行为,怎样叫做行为呢?」
伽摩比丘说:「所谓行为,就是指三种行为││身体的行为、口的行为、心意的行为。」
又问:「什么是身体的行为呢?什么是口的行为呢?什么是心意的行为呢?」
答说:「长者啊!像这呼吸时出、入气息,这就叫做身体的行为;初禅境地时,有觉、有观,这就叫做口的行为;想象、思惟的心理现象,这就叫做心意的行为。」
又问:「为什么呼吸时的出、入气息叫做身体的行为呢?有觉、有观叫做口的行为呢?想象、思惟叫做心意的行为呢?」
答说:「长者啊!呼吸时出、入气息是身体的现象,是依于身体、属于身体、依身体而显现的,所以这呼吸时的出、入气息就叫做是身体的行为。由于有觉、有观就会发之口语,所以有觉、有观是属于口的行为。想象、思惟是心意的行为,是依附于心、属于心、依于心而显现,所以想象、思惟是属于心意的行为。」
又问:「尊者啊!有觉、有观之后,就会发之口语,所以这觉、观就叫做口的行为。想象和思惟是属于心的现象,是依于心、属于心想的显现,所以想象、思惟就叫做心意的行为。」
又问:「尊者啊!若人身死命终是有几法舍弃了呢?如果人命终舍弃身体时,那个尸体横卧在地上,被弃置于坟冢之间,为什么会如木石一样的无心呢?」
答说:「长者啊!寿命、温度以及心识,当命终舍身时就会同时舍弃,那尸身被弃置于坟冢之间,就如木石一样的无心了。」
又问:「尊者啊!一个人死了和入于灭尽定时,是否有差别呢?」
答说:「一个人如果舍弃了寿命、温度,一切根身都会毁坏,身体与生命分离,这就叫做死。而一个人如果入于灭尽定的话,他的身、口、意行为虽然寂灭,但并没有舍弃寿命,不会没有温度,一切根身也不会毁坏,身体与生命仍相附属,这就是身死命终与入于灭尽定的差别相状了。」
又问:「尊者啊!怎样入于灭尽定呢?」
答说:「长者啊!入于灭尽定的人,他不会向人说:『我要入于灭尽定,我将入于灭尽定。』然而他先前就已做如此渐息的修练,就依先前的修练,趋入于此定中。」
又问:「尊者啊!当入于灭尽定时,是先息灭什么法呢?是身体的行为?是口的行为?还是心意的行为呢?」
答说:「长者啊!入于灭尽定的话,是先息灭口(言语)的行为,其次息灭身体(呼吸)的行为,再息灭心意的行为。」
又问:「怎样出离灭尽定呢?」
答说:「长者啊!出离灭尽定的人也不会想说:『我现在要出离定境,我将出离禅定。』然而他的心先前已做好了修练,就依他先前的心所修练而出定。」
又问:「尊者啊!出离灭尽定的人,是从那一法先生起呢?是身体的行为呢?是口的行为呢?还是心意的行为呢?」
答说:「长者啊!从灭尽定出定的人,是由心意的行为先生起,其次是身体的行为,再其次是口的行为。」
又问:「尊者啊!入于灭尽定的话,是顺趋、流注、输入于何处呢?」
答说:「长者啊!入于灭尽定的话,是顺趋于远离、流注于远离、输入于远离,是顺趋于出离、流注于出离、输入于出离,是顺趋于涅槃、流注于涅槃、输入于涅槃。」
又问:「尊者啊!当安住于灭尽定时,是有几种的觉触呢?」
答说:「长者啊!有不动的觉触、无相的觉触、无所有的觉触。」
又问:「尊者啊!要进入灭尽定时,要修习几法呢?」
答说:「长者啊!这问题你是应最先发问的,为什么现在才发问呢?虽然这样,我仍将为你解说。比丘想进入灭尽定的话,应修习二种道法,就是止与观。」
当时,质多罗长者听闻迦摩尊者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尊者作礼后便离去。
第五六七经注释:
1、想、思:巴利本作「想及受」。
2、灭尽正受:即灭尽定。为九次第定之最高境界。
3、止与观:与,原作「以」,今据经意及「杂阿含经论会编」改正。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观是观察一切真理。
五六八、本经叙说梨犀达多尊者答质多罗长者所问有关种种界的内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庵罗聚落的庵罗林中,和众多的上座比丘在一起。
那时,质多罗长者去到众上座比丘住处,向他们顶礼后,退坐一边。众上座比丘为质多罗长者讲说种种的佛法,给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后,就静默地安住着。
当时,质多罗长者就从座席起来,偏露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请众上座说:「希望诸位尊者能接受我薄食的供养。」那时,众上座静默地接受了邀请。
这时,长者知道众上座已静默地接受邀请了,便向他们顶礼后离去。回到自己家里,备办各种的饮食,铺好床座。早上派人去请众上座们说:「受供的时间已到。」
当时,众上座穿好了法衣,手拿着钵盂,就去到了长者家,各自就座而坐。长者向众上座顶过礼,退坐一边,然后请问众上座说:「所谓有种种的界,怎样叫种种的界呢?」
那时,众上座都保持静默,长者再三请问,都是如此。
当时,梨犀达多尊者坐于大众下座之中,他告诉众上座比丘说:「各位尊者!我愿意回答长者所问的问题。」
众上座答说:「可以的。」
质多罗长者便问他说:「尊者啊!所谓有种种的界,怎样叫种种的界呢?」
梨犀达多答说:「长者啊!所谓种种界就是指〡〡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就像这样,长者啊!这些就叫做种种界了。」
这时,质多罗长者已备好各种洁净美食要供养大众。众僧食后,澡漱、洗钵毕,质多罗长者铺好一低床,就在上座前坐下听法。
当时,上座们就为长者讲说种种的佛法,给予示教照喜后,才从座席起来离去。
这时,众上座们在半路上告诉梨犀达多说:「真好啊!真好!梨犀达多比丘啊!你的辩才敏捷,又能适时而说法,若在其余时地,你也应当经常如此去应答。」
当时,众上座听闻梨犀达多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五六九、本经叙说梨犀达多比丘代诸上座答质多罗长者所问,言世间所见皆以身见为本,由身见集、身见生、身见转。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庵罗聚落的庵罗林中,和众上座比丘在一起。
那时,质多罗长者去到众上座的住处,向他们顶过礼,退坐一边,然后请问众上座们说:「所有一切世间的见解,有的说有我,有的说众生,有的说寿命,有的说世间的吉凶。怎样呢?尊者啊!这些不同的见解,是以什么为根本,由什么而集,从什么而生,自什么而显现的呢?」
当时,众上座们静默不答,长者三次请问,上座们一样三次…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