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伤之处和对治寒暑一样。
「为助梵行」:是为助益全佛教的梵行及道的梵行。
「我乃以此灭旧受,不起新受」:是说他这样想:「我现在受用这种食物,为令除灭旧受的饥饿之苦,并不由于无限的食下去而生起新的苦受,不像食之过多而借助他人之手拉他起立,食之鼓腹以致不能衣,……。」或者现在因不适当及无限量的饮食所生起的苦痛是由于宿业之缘,故称「旧受」;我今以适当及适量之食,灭彼旧受之缘,而除旧受之苦。由于现在作不适当受用所积聚的业,将产生未来的新受之苦,故名「新受」;我今以适当的受用,则新受的根本不再生起,而新受的苦痛也不生了。
「我将存命」:是他在受用食物之时作如是想:以有益适量的受用,则无断绝命根及破坏威仪的危险,所以我的身体将依食物而生存,犹如长病之人而受用医药一样。
「无过,安住」:由于避去不适当的遍求领取及食用故「无过」;由于适量的食用故「安住」。或无因不适当及无限量的食缘而发生的不愉快、欲睡、呵欠伸腰、为识者所呵责等过失为「无过」;由于适当适量的食缘而增长其身力为「安住」。或者避免随其意欲而食之满腹,或弃横卧之乐、辗转侧卧之乐、睡眠之乐等为「无过」;由于少食四五口(不过饱),使四威仪相应而行道为「安住」。故我受用食物。正如这样说:「少食四五口,汝即当饮水;勤修习比丘,实足以安住。」这(存命、无过、安住三句)是说明中道为(食的)根本目的。
5、和合桥梁:此指因缘而言。
6、不流类事:流,品类、等级也;类,良善。不流类事,即指不善之事。
五六四、本经叙说阿难尊者为婆头聚落童子讲说四种清净法│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解脱清净。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在桥池人间游行教化,和阿难尊者一起到婆头聚落北边的身恕林中。
那时,婆头聚落的童子们听说阿难尊者在桥池人间游行教化,就住在婆头聚落国北边的身恕林中。闻知这消息后,他们彼此招呼聚集,一起去到阿难尊者住处,向阿难尊者顶礼后,退坐一边。
当时,阿难尊者告诉那些童子们说:「虎种啊!如来、应供、等正觉讲说四种清净││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解脱清净。
怎样叫戒净断呢?就是说圣弟子安住于戒律││波罗提木叉,增长戒法,威仪具足,对于微细的罪行,也能心生恐怖,精进受持学戒。戒行不圆满的人,能使他圆满具足;已圆满的人,都能随顺执持。生起运用方法精进超出的欲愿,能精勤勇猛修习,对一切身、心之法,常能摄护受持,这就叫做戒净断(戒清净而断苦)。
虎种啊!怎样叫做心净断呢?就是圣弟子远离了五欲、五盖邪恶不善之法,……乃至圆满地安住于第四襌。禅定未圆满的人能使他圆满;已圆满的人都能随顺执受,生起精进修习的欲愿,乃至能经常执受,这就叫做心净断(心清净而断苦)。
虎种啊!怎样叫做见净断呢?就是说圣弟子听闻大师(世尊)的说法,他如此如此地说法,听后就能如此如此地去如实正观,于是如此如此地得到了欢喜、得到了随喜、也能跟从佛陀而修习。
其次,圣弟子虽没有听闻大师的说法,然而从其他有聪明智慧尊重梵行的人说法,听闻到尊重梵行的人如此如此地说,他就能如此如此地去如实观察,如此如此地去观察后,对于那些法他也得到了欢喜、随喜,并且相信正法。
其次,圣弟子没有听闻大师的说法,也没有听闻具聪明智慧尊重梵行的人说法,他只是随从先前所听闻受持之法再重复诵习,随从先前所听闻受持之法如此如此地重复诵习后,于是如此如此地进入那所受持之法中,乃至相信正法。
其次,圣弟子没有听闻大师的说法,也没有听闻具聪明智慧尊重梵行的人说法,且又不能对他先前所受持之法重复诵习,然而他能以先前所听闻到的法去为人广为解说,以先前所听闻到的法如此如此地去为人广为解说,于是如此如此地进入那所说法之中,以正智去观察,乃至相信正法。
其次,圣弟子没有听闻大师的说法,也没有听闻具聪明智慧尊重梵行的人说法,又不能对先前所受持之法重复诵习,且又不能以先前所听闻到之法去为人广为解说,然而他对于先前所听闻之法,能独自在僻静之处,作思惟观察;他如此如此地去思惟观察,于是如此如此地进入了正法之中,乃至相信正法。像这样,从他所闻,内心去做正确地思惟,这就叫做还未生起正见,使它生起;
已生起的正见,使它更为增广。这就叫做戒行还未圆满的,使它圆满;已经圆满的,都能随顺受持,生起运用方法精进的欲愿,乃至能经常受持,这就叫做见净断(见清净而断苦)。
虎种啊!怎样叫解脱清净断呢?就是说圣弟子于贪爱的心已得无欲的解脱,对于瞋恚、愚痴的心,也得到了无欲的解脱;这样的解脱还未圆满的人,使他圆满;已经圆满的人,都能随顺受持。生起精进的欲愿,乃至能经常受持,这就叫做解脱净断(解脱清净而断苦)。」
阿难尊者讲说这段经文时,婆头聚落的童子们听闻阿难尊者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尊者作礼后离去。
第五六四经注释:
1、桥池:族名。
2、婆头:村名。
3、虎种:指婆头村人。
五六五、本经叙说质多罗长者就其对佛所说诗偈之了解回答那伽达多尊者的质问。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庵罗聚落的庵罗林中,而与众上座比丘在一起。
那时,有位名叫质多罗的长者去到众上座比丘处,向他们顶礼后,退坐一边。
当时,众上座比丘就为质多罗长者做种种的说法,给予示教照喜;做了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后,就静默地安住着。这时,质多罗长者就对众上座比丘顶礼,然后再到那伽达多比丘的住房去,向那伽达多比丘顶礼毕,退坐一边。
那时,那伽达多比丘问质多罗长者说:「就如所说:『青色的枝用白色覆盖着,有一轮辐转动的车子,观察它远离结缚过来了,就像已断阻水流而不再被系缚住。』」
「长者啊!这首诗偈有什么意义呢?」
质多罗长者说:「那伽达多尊者啊!这首诗偈是世尊说的吗?」
答说:「是的。」
质多罗长者告诉那伽达多尊者说:「尊者啊!且让我静默片刻,我将思考它的意义。」
片刻静默思考后,他告诉那伽达多尊者说:「诗谒中青色就是指各种戒律,白色的覆盖就是指解脱,一轮辐就是指身念,转动就是转出的意思,车子就是喻为止观,远离结缚就是说有三种结缚,即贪欲、瞋恚、愚痴。那阿罗汉于一切烦恼已尽除、已息灭、已知道、已断除它的根本,就如砍断了多罗树的树头一样,使它不再生起,在未来世成就不生之法。
观察就是指见法,过来就是指人(已见法的阿罗汉),所断的流就是指生死的爱流。那阿罗汉比丘一切的烦恼已尽除、已知道,并且断除了它的根本,就如砍断了多罗树的树头不能再生一样,在未来世成就了不生之法。
不被系缚就是指三种系缚││贪欲的系缚、瞋恚的系缚、愚痴的系缚。那阿罗汉比丘于一切烦恼已尽除、已断灭、已知道,断除了它的根本,就如砍断了多罗树的树头不会再生起一样,在未来世成就不生之法。所以,那伽达多尊者啊!世尊讲说这首诗偈:
『青色的枝用白色覆盖着,有一轮辐转动的车子,观察它远离结缚过来了,就像已断阻水流而不再被系缚住。』
这首世尊所说的诗偈,我已详细解说了。」
那伽达多尊者问质多罗长者说:「这些法义你先前听闻过吗?」
答说:「不曾听闻过。」
那伽达多尊者说:「长者啊!你现在已得到了善利,对这甚深的佛法,能以贤圣慧眼通达其中。」
当时,质多罗长者听了那伽达多尊者所说,内心欢喜不已,向尊者作礼后离去。
第五六五经注释:
1、庵罗聚落庵罗林:地名,即庵婆罗女所布施之园林。
2、质多罗:人名,长者为佛在家弟子中智慧第一。
3、「枝青以白覆,一辐转之车;离结观察来,断流不复缚」:「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
「无所亏,有白色之覆盖,
车以一辐而转,
断流无缚而无苦,
见来者。」
经中并解释此诗偈,说法与北传稍有差异││
「无所亏」│此为诸戒之别名。
「有白色之覆盖」│此为解脱之别名。
「有一支辐」│此为正念之别名。
「转者」│此为进退之别名。
「车者」│此为四大所造、父母所生、粥饭所积、无常、蚀坏、耗消、破损、溃灭之法,乃此身之别名。
「断流」│流,为渴爱之别名;漏尽比丘称为断流。
「无缚」│染欲为缚,瞋恚为缚,愚痴为縳;漏尽比丘称为无縳。
「无苦」〡染欲是苦,瞋恚是苦,愚痴是苦;漏尽之比丘称为无苦。
「来者」│此为阿罗汉之别名。
4、「汝得善利,于此甚深佛法,贤圣慧眼得入」:「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汝善利得,汝智眼深通于佛语」。
五六六、本经叙说质多罗长者告诉那伽达多比丘,其对无量心三昧、无相心三昧、无所有心三昧、空心三昧之见解。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庵罗聚落的庵罗林精舍,和众多的上座比丘们在一起。
那时,有一位名叫质多罗的长者去到众上座比丘的住处,向他们顶礼后,退坐一边。当时,众上座比丘就为质多罗长者讲说种种的佛法,给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后,就静默地安住着。
这时,质多罗长者就去到尊者那伽达多比丘住处,向他顶礼后,退坐一边。那伽达多尊者就问质多罗长者说:「有无量心三昧、无相心三昧、无所有心三昧、空心三昧…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