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傷之處和對治寒暑一樣。
「爲助梵行」:是爲助益全佛教的梵行及道的梵行。
「我乃以此滅舊受,不起新受」:是說他這樣想:「我現在受用這種食物,爲令除滅舊受的饑餓之苦,並不由于無限的食下去而生起新的苦受,不像食之過多而借助他人之手拉他起立,食之鼓腹以致不能衣,……。」或者現在因不適當及無限量的飲食所生起的苦痛是由于宿業之緣,故稱「舊受」;我今以適當及適量之食,滅彼舊受之緣,而除舊受之苦。由于現在作不適當受用所積聚的業,將産生未來的新受之苦,故名「新受」;我今以適當的受用,則新受的根本不再生起,而新受的苦痛也不生了。
「我將存命」:是他在受用食物之時作如是想:以有益適量的受用,則無斷絕命根及破壞威儀的危險,所以我的身體將依食物而生存,猶如長病之人而受用醫藥一樣。
「無過,安住」:由于避去不適當的遍求領取及食用故「無過」;由于適量的食用故「安住」。或無因不適當及無限量的食緣而發生的不愉快、欲睡、呵欠伸腰、爲識者所呵責等過失爲「無過」;由于適當適量的食緣而增長其身力爲「安住」。或者避免隨其意欲而食之滿腹,或棄橫臥之樂、輾轉側臥之樂、睡眠之樂等爲「無過」;由于少食四五口(不過飽),使四威儀相應而行道爲「安住」。故我受用食物。正如這樣說:「少食四五口,汝即當飲水;勤修習比丘,實足以安住。」這(存命、無過、安住叁句)是說明中道爲(食的)根本目的。
5、和合橋梁:此指因緣而言。
6、不流類事:流,品類、等級也;類,良善。不流類事,即指不善之事。
五六四、本經敘說阿難尊者爲婆頭聚落童子講說四種清淨法│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解脫清淨。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在橋池人間遊行教化,和阿難尊者一起到婆頭聚落北邊的身恕林中。
那時,婆頭聚落的童子們聽說阿難尊者在橋池人間遊行教化,就住在婆頭聚落國北邊的身恕林中。聞知這消息後,他們彼此招呼聚集,一起去到阿難尊者住處,向阿難尊者頂禮後,退坐一邊。
當時,阿難尊者告訴那些童子們說:「虎種啊!如來、應供、等正覺講說四種清淨││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解脫清淨。
怎樣叫戒淨斷呢?就是說聖弟子安住于戒律││波羅提木叉,增長戒法,威儀具足,對于微細的罪行,也能心生恐怖,精進受持學戒。戒行不圓滿的人,能使他圓滿具足;已圓滿的人,都能隨順執持。生起運用方法精進超出的欲願,能精勤勇猛修習,對一切身、心之法,常能攝護受持,這就叫做戒淨斷(戒清淨而斷苦)。
虎種啊!怎樣叫做心淨斷呢?就是聖弟子遠離了五欲、五蓋邪惡不善之法,……乃至圓滿地安住于第四襌。禅定未圓滿的人能使他圓滿;已圓滿的人都能隨順執受,生起精進修習的欲願,乃至能經常執受,這就叫做心淨斷(心清淨而斷苦)。
虎種啊!怎樣叫做見淨斷呢?就是說聖弟子聽聞大師(世尊)的說法,他如此如此地說法,聽後就能如此如此地去如實正觀,于是如此如此地得到了歡喜、得到了隨喜、也能跟從佛陀而修習。
其次,聖弟子雖沒有聽聞大師的說法,然而從其他有聰明智慧尊重梵行的人說法,聽聞到尊重梵行的人如此如此地說,他就能如此如此地去如實觀察,如此如此地去觀察後,對于那些法他也得到了歡喜、隨喜,並且相信正法。
其次,聖弟子沒有聽聞大師的說法,也沒有聽聞具聰明智慧尊重梵行的人說法,他只是隨從先前所聽聞受持之法再重複誦習,隨從先前所聽聞受持之法如此如此地重複誦習後,于是如此如此地進入那所受持之法中,乃至相信正法。
其次,聖弟子沒有聽聞大師的說法,也沒有聽聞具聰明智慧尊重梵行的人說法,且又不能對他先前所受持之法重複誦習,然而他能以先前所聽聞到的法去爲人廣爲解說,以先前所聽聞到的法如此如此地去爲人廣爲解說,于是如此如此地進入那所說法之中,以正智去觀察,乃至相信正法。
其次,聖弟子沒有聽聞大師的說法,也沒有聽聞具聰明智慧尊重梵行的人說法,又不能對先前所受持之法重複誦習,且又不能以先前所聽聞到之法去爲人廣爲解說,然而他對于先前所聽聞之法,能獨自在僻靜之處,作思惟觀察;他如此如此地去思惟觀察,于是如此如此地進入了正法之中,乃至相信正法。像這樣,從他所聞,內心去做正確地思惟,這就叫做還未生起正見,使它生起;
已生起的正見,使它更爲增廣。這就叫做戒行還未圓滿的,使它圓滿;已經圓滿的,都能隨順受持,生起運用方法精進的欲願,乃至能經常受持,這就叫做見淨斷(見清淨而斷苦)。
虎種啊!怎樣叫解脫清淨斷呢?就是說聖弟子于貪愛的心已得無欲的解脫,對于瞋恚、愚癡的心,也得到了無欲的解脫;這樣的解脫還未圓滿的人,使他圓滿;已經圓滿的人,都能隨順受持。生起精進的欲願,乃至能經常受持,這就叫做解脫淨斷(解脫清淨而斷苦)。」
阿難尊者講說這段經文時,婆頭聚落的童子們聽聞阿難尊者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尊者作禮後離去。
第五六四經注釋:
1、橋池:族名。
2、婆頭:村名。
3、虎種:指婆頭村人。
五六五、本經敘說質多羅長者就其對佛所說詩偈之了解回答那伽達多尊者的質問。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庵羅聚落的庵羅林中,而與衆上座比丘在一起。
那時,有位名叫質多羅的長者去到衆上座比丘處,向他們頂禮後,退坐一邊。
當時,衆上座比丘就爲質多羅長者做種種的說法,給予示教照喜;做了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後,就靜默地安住著。這時,質多羅長者就對衆上座比丘頂禮,然後再到那伽達多比丘的住房去,向那伽達多比丘頂禮畢,退坐一邊。
那時,那伽達多比丘問質多羅長者說:「就如所說:『青色的枝用白色覆蓋著,有一輪輻轉動的車子,觀察它遠離結縛過來了,就像已斷阻水流而不再被系縛住。』」
「長者啊!這首詩偈有什麼意義呢?」
質多羅長者說:「那伽達多尊者啊!這首詩偈是世尊說的嗎?」
答說:「是的。」
質多羅長者告訴那伽達多尊者說:「尊者啊!且讓我靜默片刻,我將思考它的意義。」
片刻靜默思考後,他告訴那伽達多尊者說:「詩谒中青色就是指各種戒律,白色的覆蓋就是指解脫,一輪輻就是指身念,轉動就是轉出的意思,車子就是喻爲止觀,遠離結縛就是說有叁種結縛,即貪欲、瞋恚、愚癡。那阿羅漢于一切煩惱已盡除、已息滅、已知道、已斷除它的根本,就如砍斷了多羅樹的樹頭一樣,使它不再生起,在未來世成就不生之法。
觀察就是指見法,過來就是指人(已見法的阿羅漢),所斷的流就是指生死的愛流。那阿羅漢比丘一切的煩惱已盡除、已知道,並且斷除了它的根本,就如砍斷了多羅樹的樹頭不能再生一樣,在未來世成就了不生之法。
不被系縛就是指叁種系縛││貪欲的系縛、瞋恚的系縛、愚癡的系縛。那阿羅漢比丘于一切煩惱已盡除、已斷滅、已知道,斷除了它的根本,就如砍斷了多羅樹的樹頭不會再生起一樣,在未來世成就不生之法。所以,那伽達多尊者啊!世尊講說這首詩偈:
『青色的枝用白色覆蓋著,有一輪輻轉動的車子,觀察它遠離結縛過來了,就像已斷阻水流而不再被系縛住。』
這首世尊所說的詩偈,我已詳細解說了。」
那伽達多尊者問質多羅長者說:「這些法義你先前聽聞過嗎?」
答說:「不曾聽聞過。」
那伽達多尊者說:「長者啊!你現在已得到了善利,對這甚深的佛法,能以賢聖慧眼通達其中。」
當時,質多羅長者聽了那伽達多尊者所說,內心歡喜不已,向尊者作禮後離去。
第五六五經注釋:
1、庵羅聚落庵羅林:地名,即庵婆羅女所布施之園林。
2、質多羅:人名,長者爲佛在家弟子中智慧第一。
3、「枝青以白覆,一輻轉之車;離結觀察來,斷流不複縛」:「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
「無所虧,有白色之覆蓋,
車以一輻而轉,
斷流無縛而無苦,
見來者。」
經中並解釋此詩偈,說法與北傳稍有差異││
「無所虧」│此爲諸戒之別名。
「有白色之覆蓋」│此爲解脫之別名。
「有一支輻」│此爲正念之別名。
「轉者」│此爲進退之別名。
「車者」│此爲四大所造、父母所生、粥飯所積、無常、蝕壞、耗消、破損、潰滅之法,乃此身之別名。
「斷流」│流,爲渴愛之別名;漏盡比丘稱爲斷流。
「無縛」│染欲爲縛,瞋恚爲縛,愚癡爲縳;漏盡比丘稱爲無縳。
「無苦」〡染欲是苦,瞋恚是苦,愚癡是苦;漏盡之比丘稱爲無苦。
「來者」│此爲阿羅漢之別名。
4、「汝得善利,于此甚深佛法,賢聖慧眼得入」:「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汝善利得,汝智眼深通于佛語」。
五六六、本經敘說質多羅長者告訴那伽達多比丘,其對無量心叁昧、無相心叁昧、無所有心叁昧、空心叁昧之見解。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庵羅聚落的庵羅林精舍,和衆多的上座比丘們在一起。
那時,有一位名叫質多羅的長者去到衆上座比丘的住處,向他們頂禮後,退坐一邊。當時,衆上座比丘就爲質多羅長者講說種種的佛法,給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後,就靜默地安住著。
這時,質多羅長者就去到尊者那伽達多比丘住處,向他頂禮後,退坐一邊。那伽達多尊者就問質多羅長者說:「有無量心叁昧、無相心叁昧、無所有心叁昧、空心叁昧…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