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叙说阿难尊者引佛说告诉离车族的无畏及聪慧二外道,言欲超越苦恼,得如实法,应修习戒、定、慧,非由苦行而得。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毗舍离猕猴池边的重阁讲堂里;阿难尊者也住在那儿。
当时,无畏离车是尼揵子的弟子;聪明童子离车是阿耆毗的弟子。他们二人一起来到阿难尊者的住处,彼此互相问讯慰劳后,坐于一边。这时,无畏离车告诉阿难尊者说:「我的师父尼揵子,有息灭炽盛烦恼的方法,是清净超出之道,他为众弟子讲说这样的道法:过去世所造作的业,由于修持苦行的缘故,全部都能唾弃掉,不再造作身业,就如断截了桥梁一样,到未来世,也不会
再有一切的烦恼,所有的业也永远灭尽;由于业永远灭尽,所以众苦就会永远灭尽;由于众苦永远灭尽,所以就可彻底地脱离苦海。阿难尊者啊!这样的说法怎样呢?」
阿难尊者告诉离车说:「如来、应供、等正觉以他所知所见,讲说三种远离炽盛烦恼,清净超出之道,以此至高无上的圣道清净众生,使他们远离忧悲,超越苦恼,得到真如之法(涅槃)。是那三种呢?就是圣弟子安住净戒,受持戒律,威仪具足,深信诸罪过,而生起怖畏之想。能受持如此圆满的净戒,过去世的业就会渐渐去除,可以在现世中远离炽盛的烦恼,随时能得到正法,清
楚地观照现前的情境,以智慧而自得觉悟。离车长者啊!这就叫做如来应供、等正觉所说的知见,所说的远离炽盛烦恼,清净超出之道,以此至高无上的圣道清净众生,息灭苦恼,超越忧悲,得到真如之法。
其次,离车啊!如此净戒圆满具足,远离了五欲、五盖邪恶不善之法,……乃至圆满地安住于第四襌的话,这就叫做如来、应供、等正觉所说的远离炽盛烦恼,乃至得到真如之法了。
又有三昧正受(襌定),对这苦圣谛能够如实地知道,对这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也都能够如实地知道。心中具足了如此的智慧,不再去造业,过去世的业也逐渐断尽,现在得到了正法,远离一切炽盛烦恼,随时能清楚地观照现前的情境,而生起觉证的智慧。离车啊!这就叫做如来、应供、等正觉以所知所见所说的第三种远离炽盛烦恼,清净超出之道,以此至高无上
的圣道清净众生,使他们远离苦恼,息灭忧悲,得到真如之法了。」
那时,尼揵子弟子无畏离车听后静默着。
这时,阿耆毗的弟子聪慧离车就对无畏离车说:「真奇怪!无畏啊!你为何静默着?是对如来、应供、等正觉所说、所知、所见、完善的说法,听闻后不感到欢喜吗?」
无畏离车答说:「我在思惟它的道理,所以才静默着。有谁听闻了世尊沙门瞿昙的说法而不会随喜的呢?如果有人听闻了沙门瞿昙的说法而不随喜的话,这就是愚痴的人,将会长夜地受到非义(不正确的道理)不饶益(没有利益)的痛苦。」
当时,尼揵子的弟子无畏离车与阿耆毗的弟子聪慧,重新听闻佛陀所说之法││这是由阿难陀尊者说出的,内心欢喜不已,即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五六二经注释:
1、无畏离车:离车,中印度毗舍离城剎帝利种之名。无畏,离车之人名。
2、尼揵:六师外道之一。此外道特修裸形涂灰等离系之苦行,即耆那教教主大 雄。
3、聪明童子离车:意即名叫聪明童子的离车人。
4、阿耆毘:六师外道之一。是彻底唯物论者,主张人死一切皆无的断灭论,只追求现世的利益与快乐。在印度,此派叫做顺世派。
5、波罗提木叉:译曰别解脱,是戒律的别名,因受戒能使身、口、意恶业,别别解脱。
6、不待时节:即不待时,随时之意。
7、通达现见观察:通达,通晓明白;现见观察,即观照现前所见之境。
五六三、本经叙说有比丘尼对阿难起爱染,派人请阿难至其所。阿难乃为其讲说断除秽食、憍慢、爱欲、淫欲等法,比丘尼闻后乃得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当面向阿难悔过,阿难记其未来世得具足戒。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而阿难尊者也住在那儿。
当时,有一位比丘尼对于阿难尊者生起爱染之心,她请人去对阿难尊者说:「我身体受到病苦,希望尊者哀悯能来看我。」
阿难尊者在早晨穿好法衣,手持钵盂,就去到那位比丘尼住处探视。
那位比丘尼遥见阿难尊者来了,就故意露出身体,躺卧在床上。阿难尊者遥见那位比丘尼的身体,自己立即摄敛诸根,转身背立着。那位比丘尼看见阿难尊者摄敛诸根,转身背立着,自己便觉得很惭愧,起来穿好衣服,铺好了坐具,就出来迎接阿难尊者,请他就座,对他顶礼后,退立一边。
这时,阿难尊者就为她说法:「姊妹啊!我们这个身体,是由食物所长养、由憍慢所长养、由爱欲所长养、由淫欲所长养。姊妹啊!依于食物的话,就应当断除食物;依于憍慢的话,就应当断除憍慢;依于爱欲的话,就应当断除爱欲。姊妹啊!怎样叫依于食物的话,就应当断除食物呢?就是说圣弟子对于食物,应当计量思惟而食,没有贪乐的想法、没有憍慢的想法、没有摩拭(装饰)
的想法、没有庄严(指使自己皮肤色泽光润美丽)的想法,只是为了维持身体的缘故,为了养活性命的缘故,为了疗治饥渴生病的缘故,为了受持梵行的缘故,因为这样可使过去一切由食而引起痛苦的感受息灭,新的痛苦感受不再生起,崇习道法,长养体力、安乐、没有过患的觉触,应当如此的安住。譬如商人用酥油膏来润泽他的车轴,并没有贪着的想法,没有憍慢的想法,没有摩拭的想法,没有庄严的想法,他只是为了方便运载的缘故罢了。又如患疮的人用酥
油来涂抹,并没有贪着的想法,没有憍慢的想法,没有摩拭的想法,没有庄严的想法,他只是为了治好疮病罢了。同样地,圣弟子计量而饮食,也并没有贪着的想法,没有憍慢的想法,没有摩拭的想法,没有庄严的想法;只是为了活命的缘故,为了疗饥止渴的缘故,为了受持梵行的缘故,因为如此可使过去
由食而引起痛苦的感受远离,未来痛苦的感受不再生起,保持体力、安乐、没有过患的觉触,安稳而住。姊妹啊!这样就叫做依食而断食了。
所谓依于憍慢而断除憍慢,怎样叫依憍慢而断除憍慢呢?就是说当圣弟子听说有某尊者、或某尊者的弟子已灭尽一切烦恼,获得无漏的清净心解脱及智慧解脱,在现世里自知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 ,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自己听后,能如此地想:那位圣弟子已经灭尽了一切的烦恼,……乃至自己知道不再有来世的果报了;然而我现在为何还不能灭尽一切烦恼?为何还不能自知不受未来世的果报呢?当在这个时侯,就能断除一切的烦恼,……乃至自己知道不再有来世的果报了。姊妹啊!这样就叫做依于憍慢而断除憍慢了。
姊妹啊!怎样叫依于爱欲而断除爱欲呢?就是说当圣弟子听说有某尊者、或某尊者的弟子已灭尽一切烦恼,……乃至自己知道不再有来世的果报了;然而我为何还不能灭尽一切烦恼,……乃至自己也能知道不再有来世的果报了呢?他在那个时侯,就能断除一切的烦恼,……乃至自己也能知道不再有来世的果报了。姊妹啊!这样就叫做依于爱欲而断除爱欲。姊妹啊!如果不妄行造业的话,就能断截淫欲和合的桥梁了。」
阿难尊者讲说这段经文的时侯,那位比丘尼就已远离了烦恼的尘垢,得到清净的法眼。那位比丘尼见法、得法、觉法、入法,超越疑惑,不是由于他说,她对于正法与戒律,得到了无畏心 。于是她向阿难尊者顶礼,禀告阿难尊者说:「我现在发露忏悔罪过,我由于愚痴不善,所以做出如此不善的事来,现在就在阿难尊者您面前,我自己见到了过错,自己知道了过错,向您发露忏悔,愿
您哀悯,(接受我的忏悔。)」
阿难尊者告诉比丘尼说:「你现在自己已真实地见到了罪过,自己也知道了罪过,明白自己的愚痴不善;妳自己知道做了不善事的罪过;你现在已自知、自见而忏悔过错,在未来世将可得到圆满具足的戒仪;我现在以哀悯你的缘故,接受你的悔过,这样能使你增长善法,始终都不再退减。为什么呢?因为如有自见罪、自知罪,而又能悔过的人,在未来世将可得到圆满具足的戒仪,增长善法,始终不再退减。」
阿难尊者为那位比丘尼讲说种种的佛法,给予示教照喜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五六三经注释:
1、露身体卧床上:巴利本作「彼女蒙头,躺卧床上」。
2、秽食长养:巴利本作「此身是食所长养」。
3、「无着乐想、无憍慢想、无摩拭想、无庄严想」: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非为戏、亦非为醉、亦非为饰、亦非为美」。南传「清净道论」第一说戒品有引经文并解说此四法:「不为嬉戏」不像乡 村的孩子那样专为嬉戏游玩。「不为骄慢」,不像拳师和力士等那样的骄态,亦即不为勇力的骄态及强壮的骄态。「不为装饰」,不像宫女、妓女等为了需要装饰,需要其肢体的丰满艳丽。「不为庄严」,不像优人舞女那样为着皮肤的色泽光润美丽。对照南北传文句,北传之「无摩拭想」,应即「不为装饰」。摩拭,第一○六七经又作「摩饰」。
4、、「为持身故、为养活故、治饥渴病故、摄受梵行故,宿诸受令灭,新诸受不生,崇习长养,若力、若乐、若触,当如是住」:此段经文「清净道论」在第一说戒品的「资具依止戒」中有引用解说,相对文句如下:「仅为此身住续维持,为止害,为助梵行,如是思惟:『我乃以此令灭旧受(之苦),不起新受(之苦);我将存命、无过、安住』」。论中对本经解说略述如左:
「为此身住续维持」:为使此身的命根继续存在。
「为止害」:害,是指为饥饿所恼害。比丘受用食物以除饥饿,犹如敷药于疮…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