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敘說阿難尊者引佛說告訴離車族的無畏及聰慧二外道,言欲超越苦惱,得如實法,應修習戒、定、慧,非由苦行而得。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毗舍離猕猴池邊的重閣講堂裏;阿難尊者也住在那兒。
當時,無畏離車是尼揵子的弟子;聰明童子離車是阿耆毗的弟子。他們二人一起來到阿難尊者的住處,彼此互相問訊慰勞後,坐于一邊。這時,無畏離車告訴阿難尊者說:「我的師父尼揵子,有息滅熾盛煩惱的方法,是清淨超出之道,他爲衆弟子講說這樣的道法:過去世所造作的業,由于修持苦行的緣故,全部都能唾棄掉,不再造作身業,就如斷截了橋梁一樣,到未來世,也不會
再有一切的煩惱,所有的業也永遠滅盡;由于業永遠滅盡,所以衆苦就會永遠滅盡;由于衆苦永遠滅盡,所以就可徹底地脫離苦海。阿難尊者啊!這樣的說法怎樣呢?」
阿難尊者告訴離車說:「如來、應供、等正覺以他所知所見,講說叁種遠離熾盛煩惱,清淨超出之道,以此至高無上的聖道清淨衆生,使他們遠離憂悲,超越苦惱,得到真如之法(涅槃)。是那叁種呢?就是聖弟子安住淨戒,受持戒律,威儀具足,深信諸罪過,而生起怖畏之想。能受持如此圓滿的淨戒,過去世的業就會漸漸去除,可以在現世中遠離熾盛的煩惱,隨時能得到正法,清
楚地觀照現前的情境,以智慧而自得覺悟。離車長者啊!這就叫做如來應供、等正覺所說的知見,所說的遠離熾盛煩惱,清淨超出之道,以此至高無上的聖道清淨衆生,息滅苦惱,超越憂悲,得到真如之法。
其次,離車啊!如此淨戒圓滿具足,遠離了五欲、五蓋邪惡不善之法,……乃至圓滿地安住于第四襌的話,這就叫做如來、應供、等正覺所說的遠離熾盛煩惱,乃至得到真如之法了。
又有叁昧正受(襌定),對這苦聖谛能夠如實地知道,對這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也都能夠如實地知道。心中具足了如此的智慧,不再去造業,過去世的業也逐漸斷盡,現在得到了正法,遠離一切熾盛煩惱,隨時能清楚地觀照現前的情境,而生起覺證的智慧。離車啊!這就叫做如來、應供、等正覺以所知所見所說的第叁種遠離熾盛煩惱,清淨超出之道,以此至高無上
的聖道清淨衆生,使他們遠離苦惱,息滅憂悲,得到真如之法了。」
那時,尼揵子弟子無畏離車聽後靜默著。
這時,阿耆毗的弟子聰慧離車就對無畏離車說:「真奇怪!無畏啊!你爲何靜默著?是對如來、應供、等正覺所說、所知、所見、完善的說法,聽聞後不感到歡喜嗎?」
無畏離車答說:「我在思惟它的道理,所以才靜默著。有誰聽聞了世尊沙門瞿昙的說法而不會隨喜的呢?如果有人聽聞了沙門瞿昙的說法而不隨喜的話,這就是愚癡的人,將會長夜地受到非義(不正確的道理)不饒益(沒有利益)的痛苦。」
當時,尼揵子的弟子無畏離車與阿耆毗的弟子聰慧,重新聽聞佛陀所說之法││這是由阿難陀尊者說出的,內心歡喜不已,即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五六二經注釋:
1、無畏離車:離車,中印度毗舍離城剎帝利種之名。無畏,離車之人名。
2、尼揵:六師外道之一。此外道特修裸形塗灰等離系之苦行,即耆那教教主大 雄。
3、聰明童子離車:意即名叫聰明童子的離車人。
4、阿耆毘:六師外道之一。是徹底唯物論者,主張人死一切皆無的斷滅論,只追求現世的利益與快樂。在印度,此派叫做順世派。
5、波羅提木叉:譯曰別解脫,是戒律的別名,因受戒能使身、口、意惡業,別別解脫。
6、不待時節:即不待時,隨時之意。
7、通達現見觀察:通達,通曉明白;現見觀察,即觀照現前所見之境。
五六叁、本經敘說有比丘尼對阿難起愛染,派人請阿難至其所。阿難乃爲其講說斷除穢食、憍慢、愛欲、淫欲等法,比丘尼聞後乃得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當面向阿難悔過,阿難記其未來世得具足戒。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舍衛國的只樹給孤獨園裏,而阿難尊者也住在那兒。
當時,有一位比丘尼對于阿難尊者生起愛染之心,她請人去對阿難尊者說:「我身體受到病苦,希望尊者哀憫能來看我。」
阿難尊者在早晨穿好法衣,手持缽盂,就去到那位比丘尼住處探視。
那位比丘尼遙見阿難尊者來了,就故意露出身體,躺臥在床上。阿難尊者遙見那位比丘尼的身體,自己立即攝斂諸根,轉身背立著。那位比丘尼看見阿難尊者攝斂諸根,轉身背立著,自己便覺得很慚愧,起來穿好衣服,鋪好了坐具,就出來迎接阿難尊者,請他就座,對他頂禮後,退立一邊。
這時,阿難尊者就爲她說法:「姊妹啊!我們這個身體,是由食物所長養、由憍慢所長養、由愛欲所長養、由淫欲所長養。姊妹啊!依于食物的話,就應當斷除食物;依于憍慢的話,就應當斷除憍慢;依于愛欲的話,就應當斷除愛欲。姊妹啊!怎樣叫依于食物的話,就應當斷除食物呢?就是說聖弟子對于食物,應當計量思惟而食,沒有貪樂的想法、沒有憍慢的想法、沒有摩拭(裝飾)
的想法、沒有莊嚴(指使自己皮膚色澤光潤美麗)的想法,只是爲了維持身體的緣故,爲了養活性命的緣故,爲了療治饑渴生病的緣故,爲了受持梵行的緣故,因爲這樣可使過去一切由食而引起痛苦的感受息滅,新的痛苦感受不再生起,崇習道法,長養體力、安樂、沒有過患的覺觸,應當如此的安住。譬如商人用酥油膏來潤澤他的車軸,並沒有貪著的想法,沒有憍慢的想法,沒有摩拭的想法,沒有莊嚴的想法,他只是爲了方便運載的緣故罷了。又如患瘡的人用酥
油來塗抹,並沒有貪著的想法,沒有憍慢的想法,沒有摩拭的想法,沒有莊嚴的想法,他只是爲了治好瘡病罷了。同樣地,聖弟子計量而飲食,也並沒有貪著的想法,沒有憍慢的想法,沒有摩拭的想法,沒有莊嚴的想法;只是爲了活命的緣故,爲了療饑止渴的緣故,爲了受持梵行的緣故,因爲如此可使過去
由食而引起痛苦的感受遠離,未來痛苦的感受不再生起,保持體力、安樂、沒有過患的覺觸,安穩而住。姊妹啊!這樣就叫做依食而斷食了。
所謂依于憍慢而斷除憍慢,怎樣叫依憍慢而斷除憍慢呢?就是說當聖弟子聽說有某尊者、或某尊者的弟子已滅盡一切煩惱,獲得無漏的清淨心解脫及智慧解脫,在現世裏自知作證: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 ,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自己聽後,能如此地想:那位聖弟子已經滅盡了一切的煩惱,……乃至自己知道不再有來世的果報了;然而我現在爲何還不能滅盡一切煩惱?爲何還不能自知不受未來世的果報呢?當在這個時侯,就能斷除一切的煩惱,……乃至自己知道不再有來世的果報了。姊妹啊!這樣就叫做依于憍慢而斷除憍慢了。
姊妹啊!怎樣叫依于愛欲而斷除愛欲呢?就是說當聖弟子聽說有某尊者、或某尊者的弟子已滅盡一切煩惱,……乃至自己知道不再有來世的果報了;然而我爲何還不能滅盡一切煩惱,……乃至自己也能知道不再有來世的果報了呢?他在那個時侯,就能斷除一切的煩惱,……乃至自己也能知道不再有來世的果報了。姊妹啊!這樣就叫做依于愛欲而斷除愛欲。姊妹啊!如果不妄行造業的話,就能斷截淫欲和合的橋梁了。」
阿難尊者講說這段經文的時侯,那位比丘尼就已遠離了煩惱的塵垢,得到清淨的法眼。那位比丘尼見法、得法、覺法、入法,超越疑惑,不是由于他說,她對于正法與戒律,得到了無畏心 。于是她向阿難尊者頂禮,禀告阿難尊者說:「我現在發露忏悔罪過,我由于愚癡不善,所以做出如此不善的事來,現在就在阿難尊者您面前,我自己見到了過錯,自己知道了過錯,向您發露忏悔,願
您哀憫,(接受我的忏悔。)」
阿難尊者告訴比丘尼說:「你現在自己已真實地見到了罪過,自己也知道了罪過,明白自己的愚癡不善;妳自己知道做了不善事的罪過;你現在已自知、自見而忏悔過錯,在未來世將可得到圓滿具足的戒儀;我現在以哀憫你的緣故,接受你的悔過,這樣能使你增長善法,始終都不再退減。爲什麼呢?因爲如有自見罪、自知罪,而又能悔過的人,在未來世將可得到圓滿具足的戒儀,增長善法,始終不再退減。」
阿難尊者爲那位比丘尼講說種種的佛法,給予示教照喜後,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五六叁經注釋:
1、露身體臥床上:巴利本作「彼女蒙頭,躺臥床上」。
2、穢食長養:巴利本作「此身是食所長養」。
3、「無著樂想、無憍慢想、無摩拭想、無莊嚴想」: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非爲戲、亦非爲醉、亦非爲飾、亦非爲美」。南傳「清淨道論」第一說戒品有引經文並解說此四法:「不爲嬉戲」不像鄉 村的孩子那樣專爲嬉戲遊玩。「不爲驕慢」,不像拳師和力士等那樣的驕態,亦即不爲勇力的驕態及強壯的驕態。「不爲裝飾」,不像宮女、妓女等爲了需要裝飾,需要其肢體的豐滿豔麗。「不爲莊嚴」,不像優人舞女那樣爲著皮膚的色澤光潤美麗。對照南北傳文句,北傳之「無摩拭想」,應即「不爲裝飾」。摩拭,第一○六七經又作「摩飾」。
4、、「爲持身故、爲養活故、治饑渴病故、攝受梵行故,宿諸受令滅,新諸受不生,崇習長養,若力、若樂、若觸,當如是住」:此段經文「清淨道論」在第一說戒品的「資具依止戒」中有引用解說,相對文句如下:「僅爲此身住續維持,爲止害,爲助梵行,如是思惟:『我乃以此令滅舊受(之苦),不起新受(之苦);我將存命、無過、安住』」。論中對本經解說略述如左:
「爲此身住續維持」:爲使此身的命根繼續存在。
「爲止害」:害,是指爲饑餓所惱害。比丘受用食物以除饑餓,猶如敷藥于瘡…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