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怎樣呢?長者啊!這些法是因爲有種種的意義,所以有種種的名辭呢?還是只有一種意義而有種種的名辭呢?」
質多羅長者問那伽達多尊者說:「這些叁昧是世尊所說的呢?還是尊者您自己的意見而說的呢?」
那伽達多尊者答說:「這些都是世尊所說。」
質多羅長者告訴那伽達多尊者說:「且讓我對這些意義稍作思考,然後再回答您。」
片刻思惟後,他告訴那伽達多尊者說:「有的法是有種種的法義、種種的法句、種種的法味;有的法是只有一種法義,卻有種種的法味。」
又問長者:「怎樣叫做有的法有種種的法義、種種的法句、種種的法味呢?」
長者答說:「比如無量叁昧,就是說聖弟子的心和慈俱生,沒有怨恨、沒有憎惡、沒有瞋恚,內心寬弘敦厚,無量地修習普緣,充滿一方之處;就像這樣,也充滿了二方、叁方、四方、上下,所有的一切世間,他的心都是和慈俱生,沒有怨恨、沒有憎惡、沒有瞋恚,內心寬弘敦厚,無量地修習,充滿了各方,以普緣安住一切世間,這樣就叫做無量叁昧。怎樣叫無相叁昧呢?就是說聖弟子對一切的相狀都不去憶念,心靈得到無相的正定,能夠以自身作證,這樣就叫做無相心叁昧。怎樣叫無所有心叁昧呢?就是說聖弟子超越一切識無邊處,至無所有處,心即安住于無所有處,這樣就叫做無所有心叁昧。怎樣叫空叁昧呢?就是說聖弟子于此不真實的世間,對這不真實的世間能如實地觀察,沒有常住、不變易之法,沒有我,也沒有我所有的事物,這樣叫做空心叁昧。像這些就叫做法的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了。」
又問長者:「怎樣叫法只一義而有種種的味呢?」
答說:「尊者啊!如所說貪欲是有限量的,而無诤則是第一無量。又如所謂貪欲是有相的,瞋恚、愚癡也是有相的,而無诤則是無相。貪欲是所有,瞋恚、愚癡也是所有,而無诤則是無所有。其次,無诤的話就能空,空去貪欲,空去瞋恚、愚癡,空去常住、不變易之法,無我、也無我所有,這樣就叫做法只一義而有種種的味 。」
那伽達多尊者問說:「怎樣呢?長者啊!這些意義是你先前所聽聞到的嗎?」
答說:「尊者啊!我不曾聽聞過。」
又告訴長者說:「你已得到了大利益,對于這甚深的佛法,現在能以賢聖的慧眼通達其中。」
質多羅長者聽聞那伽達多尊者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尊者作禮後離去。
第五六六經注釋:
1、「無量心叁昧……空心叁昧」:以上諸法「叁昧」二字,巴利本皆作「解脫」。
2、 度一切無量識入處:「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超越一切識無邊處」。
3、常住不變易空:原作「常住不變易」,無「空」字,今依「佛光阿含藏」注釋及本經文意補增。
五六七、本經敘說質多羅長者向伽摩尊者請問叁行的意義,以及其與滅盡定的關系。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庵羅聚落的庵羅林中,和衆上座比丘們在一起。
那時,有位名叫質多羅的長者去到衆上座比丘的住處,向他們頂禮後,又去到伽摩尊者的住處,向他頂過禮,退坐一邊,然後請問尊者伽摩比丘說:「所謂行爲,怎樣叫做行爲呢?」
伽摩比丘說:「所謂行爲,就是指叁種行爲││身體的行爲、口的行爲、心意的行爲。」
又問:「什麼是身體的行爲呢?什麼是口的行爲呢?什麼是心意的行爲呢?」
答說:「長者啊!像這呼吸時出、入氣息,這就叫做身體的行爲;初禅境地時,有覺、有觀,這就叫做口的行爲;想象、思惟的心理現象,這就叫做心意的行爲。」
又問:「爲什麼呼吸時的出、入氣息叫做身體的行爲呢?有覺、有觀叫做口的行爲呢?想象、思惟叫做心意的行爲呢?」
答說:「長者啊!呼吸時出、入氣息是身體的現象,是依于身體、屬于身體、依身體而顯現的,所以這呼吸時的出、入氣息就叫做是身體的行爲。由于有覺、有觀就會發之口語,所以有覺、有觀是屬于口的行爲。想象、思惟是心意的行爲,是依附于心、屬于心、依于心而顯現,所以想象、思惟是屬于心意的行爲。」
又問:「尊者啊!有覺、有觀之後,就會發之口語,所以這覺、觀就叫做口的行爲。想象和思惟是屬于心的現象,是依于心、屬于心想的顯現,所以想象、思惟就叫做心意的行爲。」
又問:「尊者啊!若人身死命終是有幾法舍棄了呢?如果人命終舍棄身體時,那個屍體橫臥在地上,被棄置于墳冢之間,爲什麼會如木石一樣的無心呢?」
答說:「長者啊!壽命、溫度以及心識,當命終舍身時就會同時舍棄,那屍身被棄置于墳冢之間,就如木石一樣的無心了。」
又問:「尊者啊!一個人死了和入于滅盡定時,是否有差別呢?」
答說:「一個人如果舍棄了壽命、溫度,一切根身都會毀壞,身體與生命分離,這就叫做死。而一個人如果入于滅盡定的話,他的身、口、意行爲雖然寂滅,但並沒有舍棄壽命,不會沒有溫度,一切根身也不會毀壞,身體與生命仍相附屬,這就是身死命終與入于滅盡定的差別相狀了。」
又問:「尊者啊!怎樣入于滅盡定呢?」
答說:「長者啊!入于滅盡定的人,他不會向人說:『我要入于滅盡定,我將入于滅盡定。』然而他先前就已做如此漸息的修練,就依先前的修練,趨入于此定中。」
又問:「尊者啊!當入于滅盡定時,是先息滅什麼法呢?是身體的行爲?是口的行爲?還是心意的行爲呢?」
答說:「長者啊!入于滅盡定的話,是先息滅口(言語)的行爲,其次息滅身體(呼吸)的行爲,再息滅心意的行爲。」
又問:「怎樣出離滅盡定呢?」
答說:「長者啊!出離滅盡定的人也不會想說:『我現在要出離定境,我將出離禅定。』然而他的心先前已做好了修練,就依他先前的心所修練而出定。」
又問:「尊者啊!出離滅盡定的人,是從那一法先生起呢?是身體的行爲呢?是口的行爲呢?還是心意的行爲呢?」
答說:「長者啊!從滅盡定出定的人,是由心意的行爲先生起,其次是身體的行爲,再其次是口的行爲。」
又問:「尊者啊!入于滅盡定的話,是順趨、流注、輸入于何處呢?」
答說:「長者啊!入于滅盡定的話,是順趨于遠離、流注于遠離、輸入于遠離,是順趨于出離、流注于出離、輸入于出離,是順趨于涅槃、流注于涅槃、輸入于涅槃。」
又問:「尊者啊!當安住于滅盡定時,是有幾種的覺觸呢?」
答說:「長者啊!有不動的覺觸、無相的覺觸、無所有的覺觸。」
又問:「尊者啊!要進入滅盡定時,要修習幾法呢?」
答說:「長者啊!這問題你是應最先發問的,爲什麼現在才發問呢?雖然這樣,我仍將爲你解說。比丘想進入滅盡定的話,應修習二種道法,就是止與觀。」
當時,質多羅長者聽聞迦摩尊者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尊者作禮後便離去。
第五六七經注釋:
1、想、思:巴利本作「想及受」。
2、滅盡正受:即滅盡定。爲九次第定之最高境界。
3、止與觀:與,原作「以」,今據經意及「雜阿含經論會編」改正。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觀是觀察一切真理。
五六八、本經敘說梨犀達多尊者答質多羅長者所問有關種種界的內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庵羅聚落的庵羅林中,和衆多的上座比丘在一起。
那時,質多羅長者去到衆上座比丘住處,向他們頂禮後,退坐一邊。衆上座比丘爲質多羅長者講說種種的佛法,給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後,就靜默地安住著。
當時,質多羅長者就從座席起來,偏露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請衆上座說:「希望諸位尊者能接受我薄食的供養。」那時,衆上座靜默地接受了邀請。
這時,長者知道衆上座已靜默地接受邀請了,便向他們頂禮後離去。回到自己家裏,備辦各種的飲食,鋪好床座。早上派人去請衆上座們說:「受供的時間已到。」
當時,衆上座穿好了法衣,手拿著缽盂,就去到了長者家,各自就座而坐。長者向衆上座頂過禮,退坐一邊,然後請問衆上座說:「所謂有種種的界,怎樣叫種種的界呢?」
那時,衆上座都保持靜默,長者再叁請問,都是如此。
當時,梨犀達多尊者坐于大衆下座之中,他告訴衆上座比丘說:「各位尊者!我願意回答長者所問的問題。」
衆上座答說:「可以的。」
質多羅長者便問他說:「尊者啊!所謂有種種的界,怎樣叫種種的界呢?」
梨犀達多答說:「長者啊!所謂種種界就是指〡〡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就像這樣,長者啊!這些就叫做種種界了。」
這時,質多羅長者已備好各種潔淨美食要供養大衆。衆僧食後,澡漱、洗缽畢,質多羅長者鋪好一低床,就在上座前坐下聽法。
當時,上座們就爲長者講說種種的佛法,給予示教照喜後,才從座席起來離去。
這時,衆上座們在半路上告訴梨犀達多說:「真好啊!真好!梨犀達多比丘啊!你的辯才敏捷,又能適時而說法,若在其余時地,你也應當經常如此去應答。」
當時,衆上座聽聞梨犀達多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五六九、本經敘說梨犀達多比丘代諸上座答質多羅長者所問,言世間所見皆以身見爲本,由身見集、身見生、身見轉。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庵羅聚落的庵羅林中,和衆上座比丘在一起。
那時,質多羅長者去到衆上座的住處,向他們頂過禮,退坐一邊,然後請問衆上座們說:「所有一切世間的見解,有的說有我,有的說衆生,有的說壽命,有的說世間的吉凶。怎樣呢?尊者啊!這些不同的見解,是以什麼爲根本,由什麼而集,從什麼而生,自什麼而顯現的呢?」
當時,衆上座們靜默不答,長者叁次請問,上座們一樣叁次…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