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你的勢力,使這四種人爲你侍衛,要他們先你起床,後你而睡,以及聽你的使喚,他們是否都能如你意做到呢?」
答說:「都能如意。」
又問:「大王啊!如果是剎帝利爲王、或居士爲王、或長者爲王的話,他們把自己國土裏所有的四姓(四種階層的人)全部召集過來,以他們的財富,以他們的勢力,使這四種人爲他們侍衛,要這四種之人先他們起床,後他們而睡,以及使喚這四姓之人,這四姓之人是否能如意做到呢?」
答說:「都能如意。」
又說:「大王啊!如此的話這四姓就全都是平等的了,有什麼差別呢?應當知道,大王!這四種姓都是平等的,並沒有勝劣差別的不同。」
摩偷羅王告訴摩诃迦旃延尊者說:「真實如此,尊者啊!四姓都是平等的,並沒有種種勝劣的差別。」
「所以,大王啊!當知這四姓,只是世間人的言說有差別罷了!……乃至依業報的真實情況,他們是沒有差別的。其次,大王啊!如果這國土之中要是有婆羅門行偷盜之事,你將怎麼辦呢?」
國王答摩诃迦旃延尊者說:「婆羅門中如果有偷盜的人,將會受到或鞭打,或繩縛,或驅離出國,或罰金錢,或砍斷手足耳鼻的處分,要是犯重罪的話就會處死。至于偷盜的人,雖然他是個婆羅門,也是稱他爲賊徒。」
又問 :「大王啊!如果這剎帝利、居士、長者之中有犯偷盜的人,你將如何處置呢?」
國王告訴摩诃迦旃延尊者說:「也是將他鞭打,或繩縛,或驅離出國,或罰其金錢,或又砍斷他的手足耳鼻,乃至重罪則予以處死。」
「像這樣的話,大王啊!這四姓豈不就是都平等的嗎?還是仍有種種優劣的差別呢?」
國王告訴摩诃迦旃延尊者說:「像這樣的說法,四姓實在沒有種種優劣的差別。」
摩诃迦旃延尊者又告訴國王說:「應當知道,大王啊!這四種姓的人,世間人言說:『婆羅門第一尊貴,其余都是卑劣;婆羅門是白的,其余的人是黑的;婆羅門是清淨的,非婆羅門則是不清淨的。』不就應當要依照業報,真實地依照業報而說嗎?」
又問:「大王啊!如果婆羅門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兩舌、绮語、貪欲、瞋恚、邪見,作十種不善的業迹後,他會是生于惡趣(惡道)呢?還是生于善趣(善道)呢?你在得道的阿羅漢處是聽到怎樣的說法呢?」
國王告訴摩诃迦旃延尊者說:「婆羅門要是做了十不善業的話,當會墮于惡趣。我在阿羅漢處,聽到這樣的說法。而剎帝利、居士、長者如做了十不善業的話,也都是這樣的說法。」
又問:「大王啊!如果婆羅門實踐十種善業,遠離殺生,……乃至有正見,那麼他將會受生何處?是善趣呢?還是惡趣呢?你在阿羅漢處,是聽到怎樣說的呢?」
國王答摩诃迦旃延尊者說:「如果婆羅門實踐十種善業的話,將會受生于善趣。我在阿羅漢處,聽到這樣的說法。同樣地,剎帝利、居士、長者們如果實踐十善業的話,也是這樣的說法。」
又問:「怎樣呢?大王啊!像這四姓是平等的呢?還是有種種勝劣的差別呢?」
國王答摩诃迦旃延尊者說:「像這樣的說法,他們應是平等,沒有種種勝劣差別的。」
所以,大王你當知道:四姓都是平等的,並沒有種種勝劣的差別。是因世間人的言說,所以才有:『婆羅門第一尊貴,(其余的人卑劣);婆羅門是白的,其余的人都是黑的;婆羅門清淨,非婆羅門不清淨;婆羅門出生,是從原人口出生;是婆羅門所作,婆羅門所化,婆羅門所有。』的說法。應當要知道,業才是真實的,一切都是要依于業的。」
國王告訴摩诃迦旃延尊者說:「實在如您所說的,都是由于世間人的言說,所以才有:『婆羅門最殊勝,其余的人都卑劣;婆羅門是白的,其余的人都是黑的;婆羅門是清淨的,非婆羅門是不清淨的;婆羅門的出生,是從原人口出生;爲婆羅門所化,是婆羅門所有。』的說法。但這一切只有業才是真實,都要依于業而有的。」
當時,摩偷羅王聽聞了摩诃迦旃延尊者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尊者行禮後,告辭而去。
第五四七經注釋:
1、婆羅門子從口生:根據婆羅門經典(犁具吠陀)的(原人歌)所載,古印度四種姓中,婆羅門主持祭祀,傳遞神旨,是知識的代表,所以生于原人之口,是最尊貴的階級。
2、 四姓:印度民族之四種階級。即:一、婆羅門,司祀之僧侶。二、剎帝利,國王及武士階級。叁、吠舍,一般農工商等平民階級。四、首陀羅,最下賤之奴隸階級。
五四八、本經敘說迦梨迦優婆夷以世尊答僧耆多童女所問的詩偈向摩诃迦旃延尊者請教,尊者爲說修習十遍處的受用。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那時,摩诃迦旃延尊者住在阿盤提國的拘羅羅咤精舍中。
摩诃迦旃延尊者在早晨穿上法衣,手拿著缽盂,進入拘羅羅咤城,依次第而乞食,就到了迦梨迦優婆夷的家中來。
當時,優婆夷看見了摩诃迦旃延尊者,就立即鋪好床座,請尊者就座,向前頂禮摩诃迦旃延尊者後,退立一邊,禀告摩诃迦旃延尊者說:「就如世尊回答僧耆多童女所問的詩偈,如世尊所說,答僧耆多童女所問的詩偈是:
『真實的義理存在于心中,就會寂滅而不亂,
能降伏一切勇猛魔軍,不貪著可愛端正的色相。
專一心意獨自靜思,以享受美妙的禅樂。
這樣就叫做遠離了世間的伴侶,
世間的一切伴侶,沒有能熟悉而親近我的人。』
摩诃迦旃延尊者啊!世尊這首詩偈,它的意義怎樣呢?」
摩诃迦旃延尊者告訴優婆夷說:「姊妹啊!有沙門、或婆羅門說:『地一切入處的禅定,這是最高無上的禅定,我是爲了求得此果。』姊妹啊!如果沙門、婆羅門對于地一切入處的禅定,修習極清淨鮮白的話,就能察見它的本源,察見修禅過程中的過患、察見每一過患的息滅、察見息滅它的方法;因爲能察見它的本源、察見它過程中的過患、察見過患的息滅、察見過患息滅方法的緣故,所以心中就可得到真實的義理,能夠寂滅而不亂。姊妹啊!同樣地,水一切入處、火一切入處、風一切入處、青一切入處、黃一切入處、赤一切入處、白一切入處、空一切入處、識一切入處的禅定,也都是最高無上的禅定,我也是爲了求得此果。」
姊妹啊!如果有沙門、婆羅門……乃至對于識一切入處的禅定,修習極清淨鮮白的話,就能察見它的本源、察見修禅過程中的過患、察見過患的息滅、察見過患息滅的方法;因爲能察見它的本源、察見它過程中的過患、察見過患的息滅、察見過患息滅方法的緣故,所以心中就可得到真實的義理,能夠寂滅而不亂,完善地觀見、完善地趨入。所以世尊回答僧耆多童女所問而說這樣的詩偈:
『真實的義理存在于心中,就會寂滅而不亂,
能降伏一切勇猛魔軍,不貪著可愛端正的色相,
專一心意獨自靜思,以享受美妙的禅樂。
這樣就叫做遠離了世間的伴侶,
世間的一切伴侶,沒有能熟悉而親近我的人。』
就像這樣,姊妹啊!我知道世尊是因爲這個道理的緣故,所以才宣說這首詩偈。」
優婆夷說:「真好啊!尊者您能把真實的道理說出來,希望尊者您能接受我供養飲食的邀請。」
當時,摩诃迦旃延尊者就靜默地接受邀請了。
這時,迦梨迦優婆夷知道摩诃迦旃延尊者接受了邀請後,立刻去備辦各種美好的飲食,自己非常恭敬尊重地奉上食物。
那時,優婆夷知道摩诃迦旃延尊者已吃食過了,等洗了缽盂,漱洗完畢,自己就鋪好一小座席,在摩诃迦旃延尊者之前,恭敬的聆聽說法。
摩诃迦旃延尊者就爲迦梨迦優婆夷講說種種的佛法,給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後,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五四八經注釋:
1、阿盤提國:古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于西印度頻阇耶山脈之北,憍賞彌國之西,秣菟羅國之南,首都邬阇衍那,相當于現在的那馬達河岸上的曼達塔。相傳佛弟子迦旃延就出生于此國。
2、入拘羅羅咤:此句原作「入拘羅羅咤精舍」,衡量前後文義,「精舍」二字應是衍文,今根據「雜阿含經論會編」,予以刪除。
3、僧耆多童女所問:僧耆多童女,依所引詩偈,在南傳惡魔相應第五經「魔女」,作「渴愛、不快、貪欲之叁魔女」;北傳第一O八O經則作愛欲、愛念、愛樂叁魔女。
4、「實義存于心……無習近我者」:本詩偈亦重見于「雜阿含」卷叁十九第一O八O經:「已得大財利,志足安寂滅;摧伏諸魔軍,不著于色欲。獨一而禅思,服食禅妙樂;是故不與人,周旋相習近。」詩偈長短、字句稍有差異,但詩意應是相同。
5、「地一切入處正受……識一切入處」:此即所謂的十遍處,是禅定的修持法之一,是一種可遠離叁界煩惱的禅觀。此觀法是行者修八解脫、八勝處之後,于色等得淨相,于所觀之中轉變自在,但仍未周遍,故更修此定。修此定時,即觀六大及四顯色各遍滿一切處而無間隙。六大指地、水、火、風、空、識;四顯色是青、黃、赤、白。其中,觀「地大」周遍一切處無有間隙,稱爲地遍處;觀「水大」周遍一切處無有間隙,稱爲水遍處;准此而觀火、風,乃至空、識,稱爲火遍處、風遍處,乃至識遍處。依南傳「清淨道論」所述,依十遍而修,皆能成就各種神通爲解脫功德。
6、清淨鮮白:清淨至鮮白,極言其清淨無染之意。
7、「見其本,見患、見滅、見滅道迹」:此應是修地遍處定的過程中所觀見的現象。據「清淨道論」說,初修此定時,先生二相,取相生起時,可得知此遍的過失;而似相生起時,是摧破取相而出,即鎮伏行者的諸蓋及止息其煩惱。再進入地遍處初禅,欲入二禅時,也是從初禅出定,覺得此定是近于敵對的五蓋,禅支仍弱,見此過失後,便于第二禅寂靜作意,取消了對于初禅的希求,爲證第二禅,而作瑜伽行。余叁禅、…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