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即尚有可修學之道,故稱「有學」。
五四二、本經敘說阿那律尊者告訴衆比丘,漏盡阿羅漢亦應修習四念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那時,阿那律尊者住在舍衛國的松林精舍中。
當時,有衆多的比丘去到阿那律尊者的住處,和阿那律尊者彼此互相問訊慰勞後,坐于一邊,向阿那律尊者問說:「如果阿羅漢比丘一切煩惱已滅盡,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舍離了重擔,遠離了一切的結縛煩惱,有正智而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也是要修習四念處嗎?」
阿那律尊者告訴比丘們說:「如果比丘一切的煩惱已滅盡,所應做的事也已做好,舍離了重擔,遠離了一切的結縛煩惱,有正智而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他也是要修習四念處。爲什麼呢?因爲修習四念處可使未得者能得,未證者能證,也是爲了在現世中能保持安樂的緣故。爲什麼呢?因爲我也是已遠離了一切的煩惱,證得阿羅漢,所應做的事皆已做好,心靈得到了完善的解脫,也是因爲修習四念處的緣故,未得者已得,未到者已到,未證者已證,乃至在現世中能安樂而住。」
當時,這些正士們互相論議後,內心歡喜不已,便各從座席起來離去。
五四叁、本經敘說阿那律尊者告訴衆外道出家人,言其爲修習種種正法故,而在世尊處出家,並告訴衆外道有關四念處的修習。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那時,阿那律尊者住在舍衛國的松林精舍中。
當時,有衆多的外道出家人去到阿那律尊者的住處,彼此互相問訊慰勞後,坐于一邊,向阿那律尊者問說:「尊者您何故而在沙門瞿昙的正法中出家呢?」
阿那律尊者答說:「我是爲了修習的緣故。」
又問:「是修習什麼法呢?」
答說:「就是修習五根、修習五力、修習七覺分、修習四念處,你們是要聽聞修習那一法呢?」
衆外道又說:「有關五根、五力、七覺分等法,我們連名字都未曾聽聞,更何況是要問它的意義,然而我們倒想聽聽四念處之法。」
阿那律尊者說:「你們要仔細地聽啊!好好地思考!我將爲你們解說。如果比丘能把心安住于觀察自身的身念處,……乃至把心安住于觀察諸法的法念處。」
當時,衆多的外道出家人聽聞阿那律尊者的說法後,內心歡喜不已,就各從座席起來離去。
五四四、本經敘說阿那律尊者告諸比丘,譬如砍伐樹根,樹必隨順而倒;同樣地,修習四念處,亦可趨于遠離,趨于出離,趨于涅槃。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那時,阿那律尊者住在舍衛國的松林精舍中。
當時,阿那律尊者告訴衆比丘說:「譬如大樹,沿著底下而往上生長,隨時不斷地生長著,如果砍伐它的根,樹就一定會倒下,會隨順所處而倒下。同樣地,比丘如果修習四念處的話,就會長夜地順趨而入,向于遠離;順趨而入,向于出離;順趨而入,向于涅槃。」
阿那律尊者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他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五四五、本經敘說摩诃迦旃延告訴執澡罐杖梵志,王與王,婆羅門與婆羅門,出家人與出家人之相诤,皆因于貪欲及見欲故,唯世尊能離貪欲及見欲。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那時,摩诃迦旃延尊者住在跋蘭那村落的烏泥池邊。
當時,有位名叫執澡罐杖的梵志(外道出家人)去到摩诃迦旃延的住處,彼此互相問訊慰勞後,坐于一邊,向摩诃迦旃延問說:「是什麼原因,使國王與國王彼此相爭,婆羅門與婆羅門、居士與居士彼此相爭呢?」
摩诃迦旃延回答梵志說:「是因爲被貪欲系著的緣故,所以國王與國王間才彼此相爭,婆羅門與婆羅門、居士與居士間彼此相爭。」
梵志又問:「那麼是什麼原因,而使出家人與出家人也彼此相爭呢?」
摩诃迦旃延答說:「那是被見欲系著的緣故,所以出家人與出家人之間也彼此相爭。」
梵志又問:「摩诃迦旃延啊!是否有人能遠離貪欲系著及見欲系著的呢?」
摩诃迦旃延尊者答說:「梵志啊!有的,我的大師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他能遠離這貪欲系著及見欲系著。」
梵志又問:「佛、世尊現在住于何處呢?」
答說:「佛、世尊現今就住在婆羅耆人中,拘薩羅國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這時,梵志即從座席起來,整理好衣服,偏露著右肩,右膝著地,向佛陀所住之處的方向合掌贊歎說:「南無佛、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能夠遠離一切貪欲系著;貪欲的系縛以及見欲的系縛都能遠離,而得到根本的清淨。」
當時,持澡罐杖梵志聽聞摩诃迦旃延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五四五經注釋:
1、婆羅門居士、婆羅門居士:根據「漢譯南傳大藏經」「增支部」二集第四等心品第六經,此處應作「婆羅門與婆羅門诤,居士與居士诤」。
2、貪欲:指感官的愛欲。巴利英譯本此處作the lust of sensuality。
3、見欲:指對意見、觀點的愛欲。巴利英譯本此處作the lust of opinion 。
4、南無:譯爲歸命、敬禮,爲衆生向佛至心歸依信順之語。
五四六、本經敘說摩诃迦旃延尊者告訴梵志,所謂年耆宿士不是以年壽計,而是于五欲能離、貪、欲、愛、念、渴者之謂。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摩诃迦旃延尊者住在婆羅那的烏泥池邊,和衆多的比丘聚集于食堂,是爲了討論持衣之事。
當時,有位執杖的梵志(外道出家人),年老根熟,去到食堂,拄著手杖立于一邊。靜默片刻後,告訴衆比丘說:「諸位長老啊!你們爲什麼看見年老宿德的人而不和他說話,不來問訊,不恭敬地請他就座呢?」
那時,摩诃迦旃延尊者也在大衆中坐著。這時,摩诃迦旃延尊者告訴梵志說:「在我們佛法裏有規定,要是有年老宿德的人來時,都應向他言語問訊,恭敬禮拜,請他就座。」
梵志說:「可是我看在這裏的大衆中沒有一個比我老的人,卻沒有人來恭敬禮拜,請我就座的,你如何還說:『在我們佛法裏有規定,要是有年老宿德的人來時,都應向他言語問訊,恭敬禮拜,請他就座。』呢?」
摩诃迦旃延說:「梵志啊!雖有高年八十、九十歲,發白齒落了,可是卻只成就年少者道法的人,這不算是宿德之士;然而雖只是年少二十五歲,膚白發黑,是正盛壯貌美之年,可是他已成就了老年人之道法的話,也可算是宿德之士。」
梵志問說:「怎樣叫做年壽八十、九十歲,發白齒落了,然而卻還成就年少者道法;年紀二十五歲,膚白發黑,正盛壯貌美之年,卻爲宿德之士呢?」
摩诃迦旃延尊者告訴梵志說:有五欲功德(指令人愛欲的色、聲、香、味、觸等五妙欲)。就是眼識色境而生起愛欲、喜樂、顧念,以及耳識聲境、鼻識香境、舌識味境、身識觸境而生起愛欲、喜樂、顧念。如此對這五欲功德不能離貪、不能離欲、不能離愛、不能離念、不能離渴。梵志啊!如果是像這樣的人,即使是活到八十、九十歲,發白齒落了,還是叫成就了少年者的道法。然而雖年紀只二十五歲,膚白發黑,正盛壯貌美之年,可是他對于五欲功德卻能離貪、離欲、離愛、離念、離渴,如果是像這樣的人,雖然只是年少二十五歲,膚白發黑,正盛壯貌美之年,可是他卻已成就了年老者的道法,就可算是宿德之士了。」
這時,梵志告訴摩诃迦旃延尊者說:「就如尊者您所說的道理,我省察自己,雖然年老,但只成就了年少者的道法;你們雖然年少,卻已經成就了年老者的道法。世間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我現在就請告退。」
摩诃迦旃延尊者答說:「梵志啊!你就請便吧!」
當時,梵志聽聞摩诃迦旃延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回到自己的住處。
第五四六經注釋:
1、爲持衣事:比丘或比丘尼穿衣的種類、顔色及布質皆有規定,即或于街、巷、廁、冢間拾得棄衣,若不能肯定是否如法,也須先向佛陀請示,經佛陀准許,才可取用。所以爲了持衣問題,往往會聚集一起,共同討論,那些適當,那些不適當;那些可取用,那些不可取用。
五四七、本經敘說摩诃迦旃延尊者就摩偷羅王所問,評破一般人對四姓中婆羅門最尊貴的說法,認爲一切唯業真實。皆是依業而有,故四姓是平等的。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摩诃迦延尊者住在稠林之中。
那時,摩偷羅國王是西方的王子,他去到摩诃迦旃延尊者住處,向摩诃迦旃延頂禮後,退坐一邊,向摩诃迦旃延尊者問說;「那些婆羅門自己宣說:『我們婆羅門第一尊貴,其他人則是卑劣;我們是白的(善的),其余的人是黑的(惡的);婆羅門是清淨的,非婆羅門則是不清淨的;婆羅門之子是從原人口所生,是婆羅門所化的,也是婆羅門所有的。』摩诃迦旃延尊者啊!這是什麼道理呢?」
摩诃迦旃延尊者告訴摩偷羅王說:「大王啊!這只是世間人的言論罷了。世間人言說:『婆羅門第一尊貴,其余的人是卑劣;婆羅門是白的(善的),其余的人是黑的(惡的);婆羅門是清淨的,非婆羅門則是不清淨的;婆羅門之子是從原人口所生,是婆羅門所化的,也是婆羅門所有的。』可是大王您應當知道,如果業報是真實的話,這就應依個人的業報而定了。」
國王告訴摩诃迦旃延尊者說:「您這只是簡略的說法,我還不能了解,希望您再加以詳說。」
摩诃迦旃延尊者說:「我現在將問你,你就隨我所問回答我。」于是尊者就問說:「大王啊!如果你今爲婆羅門之王,在自己的國土裏,所有的婆羅門、剎帝利、居士、長者等,把這四種人全部都召集來,以你的財富,…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