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作禮之後離去。
第五五O經注釋:
1、釋氏诃梨聚落精舍:「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阿盤提國歡喜山中拘羅羅咤精舍。」
2、诃梨聚落長者:「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诃梨題迦長者」。
3、世尊義品答摩揵提所問偈:此偈見南傳小部經集八四四偈。根據郭良鋆「經集」漢譯本,此偈內容是「出家雲遊,不在村中與人相識,擺脫愛欲,無所渴求,這樣的牟尼不會與人爭論。」此偈是附屬于本經第九章「摩根提耶經」中。「經集」漢譯本見博遠出版有限公司印行之「白話佛教經典(七)」
五五一、本經敘說诃梨聚落主長者以佛告訴帝釋的話問摩诃迦旃延尊者,請教如何能得到畢竟清淨。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那時,摩诃迦旃延尊者住在釋氏的诃梨聚落精舍中。
當時,诃梨聚落主長者去到摩诃迦旃延尊者住處,向尊者頂禮後,退坐一邊,向摩诃迦旃延尊者請問說:「就如世尊在界隔山天帝釋的石窟中所說:『憍屍迦(帝釋之姓)啊!如果沙門、婆羅門無上的愛欲已盡而得解脫,心靈得到正確完善地解脫的話,就能究竟邊際(盡苦際),究竟無垢(盡煩惱),究竟梵行,而畢竟清淨。』到底要如何在此正法、戒律中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而畢竟清淨呢?」
摩诃迦旃延尊者告訴長者說:「就是眼根、眼識,以及眼識所識取的色境,這叁者彼此相依就會生起愛喜,那些現象如果滅盡、無欲、寂滅、息止、不生的話,就能在此正法、戒律中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而畢竟清淨了;耳、鼻、舌、身諸根,乃至意根、意識,以及意識所識取的法境,這叁者彼此相依就會生起愛喜,那些現象如果滅盡、寂滅、息止、不生的話,比丘就能在此正法、戒律中究竟無垢,究竟梵行,而畢竟清淨了。」
當時,诃梨聚落主長者聽聞摩诃迦旃延尊者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尊者作禮之後離去。
第五五一經注釋:
1、如世尊于界隔山天帝釋石窟說言:事見佛光「中阿含」卷叁十叁第一叁四經「釋問經」。界隔山,「中阿含」作「鞞陀提山」,位于摩揭陀國王舍城東, 林村北,是帝釋向佛問法處。天帝釋石窟,即因陀羅石室,又作帝釋岩、石室精舍。
2、憍屍迦:爲帝釋生于人間時之族姓,故帝釋又名憍屍迦。
五五二、本經意同第五五一經,可相參閱。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那時,摩诃迦旃延尊者住在釋氏的诃梨聚落中。
當時,诃梨聚落主長者去到摩诃迦旃延尊者住處,向尊者頂禮後,退坐一邊,向摩诃迦旃延尊者請問說:「就如世尊在界隔山石窟中爲天帝釋的說法:『憍屍迦啊!如果沙門、婆羅門無上愛欲已盡而得解脫,心靈得到完善地解脫的話,就能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而畢竟清淨。』到底要如何在此正法、戒律中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而畢竟清淨呢?」
摩诃迦旃延尊者告訴長者說:「如果比丘眼界執取心法(諸法,各種現象)境界就會生起系著、結使的煩惱,那些現象如果滅盡、無欲、寂滅、息止、不生的話,那麼就能在此正法、戒律中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究竟清淨了;耳、鼻、舌、身、意諸根,乃至意界執取心法境界也會生起系著、結使的煩惱,那些現象如果滅盡、離欲、寂滅、息止、不生的話,那麼就能在此正法、戒律中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而畢竟清淨了。」
當時,诃梨聚落主長者聽聞摩诃迦旃延尊者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尊者作禮之後離去。
五五叁、本經敘說诃梨聚落主長者身遭病苦,摩诃迦旃延尊者前往探病,並爲說依四不壞淨,修六念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那時,摩诃迦旃延尊者住在釋氏的诃梨聚落中。
當時,诃梨聚落主長者正身遭病苦。
摩诃迦旃延尊者聽說诃梨聚落主長者正身遭病苦,知道後,早晨穿上法衣,手拿著缽盂,就走進诃梨聚落乞食,依次走到了诃梨聚落主長者的住家。诃梨聚落主長者遙見摩诃迦旃延尊者到來,就想從座席起來讓座。
摩诃迦旃延尊者看見長者想起來讓坐,就告訴他說:「長者不必起來!喜幸還有其它座位,我自可坐在其它座位上。」然後他問長者說:「怎樣呢?長者啊!病痛還可忍受嗎?身上那些苦痛逐漸好轉了嗎?病況沒有變壞吧?」
長者答說:「尊者啊!我病痛得難以忍受,身上苦痛轉增而不減。」于是他就舉叁種譬喻來說明他的病苦,就如前面「叉摩比丘經」的說法一樣。
摩诃迦旃延尊者告訴長者說:「所以,你現在應當修習對佛不變的淨信,對法不變的淨信,對僧不變的淨信,成就聖戒。你應當這樣地去修學!」
長者答說:「如佛所說四種不變淨信,我都成就了,我現在已成就了對佛不變的淨信,對法不變的淨信,對僧不變的淨信,成就了聖戒。」
摩诃迦旃延尊者告訴長者說:「你應當依此四種不變的淨信去修習六念處(即念佛、法、僧、戒、施、天)。長者啊!你應當隨念佛的功德,此爲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要隨念法的功德,于世尊的正法、戒律中,在現世裏遠離一切的熱惱,不多時就能通達于法,因而自己得到覺悟。要隨念僧的功德,僧寶妙行是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他們修習隨順之行,所謂向于須陀洹,得須陀洹果;向于斯陀含,而得斯陀含果;向于阿那含,而得阿那含果;向于阿羅漢,而得阿羅漢果。如此四雙八士(四向合四果爲八士),就叫做世尊的弟子僧,他們都已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他們所在是應被供養、恭敬、尊重之處,可說是世間無上的福田。要隨念戒的功德,自己修持正戒,不毀戒、不缺戒、不斷戒、不壞戒、非盜取戒、究竟戒、可贊歎戒、梵行戒、不憎惡戒。要隨念施的功德,自己隨念布施,內心感到欣慶,舍除了悭貪,雖然居住在家,但是能以解脫心行布施、常施、樂施、具足施、平等施。要隨念天的功德,隨念四王天、叁十叁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等天人,他們由于有清淨信仰與戒行,所以在此命終之後,得以受生于諸天之中。我也是以如此清淨的信、戒、施、聞、慧,而得以受生于諸天之中。長者啊!要如此地去依持四種不變的淨信,增習六念處。」
長者告訴摩诃迦旃延尊者說:「世尊說要依持四種不變的淨信,增習六念處,我都要予以成就,我現在應當修習念佛功德,以及念法、念僧、念施、念天功德。」
摩诃迦旃延尊者告訴長者說:「說得真好!長者啊!你能自己記說已得阿那含果(叁果)了。」
這時,長者告訴摩诃迦旃延尊者說:「希望尊者能在這兒接受供食。」
摩诃迦旃延尊者就靜默地接受邀請了。
诃梨聚落主長者知道摩诃迦旃延尊者接受邀請後,就准備了各種美味的食物,親自奉持供養。吃完飯,清洗缽盂,漱洗完畢,摩诃迦旃延尊者就爲長者講說種種的佛法,給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後,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五五四、本經敘說摩诃迦旃延尊者爲患病的陀施長者說法,說法內容與前經一樣。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那時,摩诃迦旃延尊者住在釋氏的诃梨聚落中。
當時,有八城(都市名)的長者名叫陀施。身體正遭病苦。摩诃迦旃延尊者聽說陀施長者正身遭病苦,早晨時分,穿上法衣,手拿著缽盂,進入八城中乞食,依次走到陀施長者的住家,就如前面「诃梨長者經」一樣地廣爲說法。
五五五、本經敘說衆比丘尼以無相心叁昧的果報與功德先後去請問世尊及阿難尊者,二人所答都是同句、同味、同義,令衆比丘尼感到驚喜。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娑只城的安禅林中。
那時,有衆多的比丘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
當時,衆比丘尼請問佛陀說:「世尊啊!如果修習無相心叁昧,心得不浮動也不昏沈,已于解脫安住,已安住于解脫,對這無相心叁昧,世尊您說這是什麼果、什麼功德呢?」
佛陀告訴衆比丘尼說:「如果修習無相心叁昧,心得不浮動也不昏沈,已于解脫安住,已安住于解脫,這無相心叁昧是智果(以菩提佛智修行而得上妙果)、智功德。」
這時,衆比丘尼聽聞世尊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世尊作禮後便離去。
當時,這些比丘尼又去到阿難尊者的住處,向尊者頂禮後,退坐一邊,請問阿難尊者說:「如果修習無相心叁昧,心得不浮動也不昏沈,已于解脫安住,已安住于解脫,對這無相心叁昧,您說是什麼果、什麼功德呢?」
阿難尊者告訴衆比丘尼說:「姊妹們!如果修習無相心叁昧,心得不浮動也不昏沈,已于解脫安住,已安住于解脫,世尊說這是智果、智功德。」
衆比丘尼聽後說:「真是奇妙!阿難尊者啊!大師及他的弟子回答的都是相同的語句、相同的內容、相同的意義,同是所謂無上的第一句義。今天衆比丘去到世尊住處,以同樣的語句、同樣的內容、同樣的意義去請問世尊,世尊也是以同樣的語句、相同的內容、相同的意義爲我們講說,就跟阿難尊者您所說的沒有差別,所以說這是很奇特的事,大師及他的弟子答問都能同語句、同內容、同意義。」
當時,衆比丘尼聽聞阿難尊者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尊者作禮後就離去。
第五五五經注釋:
1、沙只城安襌林:沙只城,爲北憍薩羅國都城。安襌林又作安繕林,于都城近郊,佛陀經常遊行說法于此。
2、無相心叁昧:爲叁叁昧│空叁昧、無相叁昧、無願叁昧│之一。這叁種叁昧都是印度佛教的叁種觀行法門,也可視爲叁種實踐的原理。無相叁昧,謂修觀空之後,故無別相狀,是與滅谛的滅、靜、妙、離四行相相應的定。涅槃(即滅)離色、聲、香、味、觸五塵,男、女二相,及生、異、滅叁有爲相,故名無相;此叁昧緣滅,故得無相之名。
五五六、本經敘說阇知羅比丘尼以無相心叁昧之果與功德,向阿難尊者請教,比丘尼驚喜他的回答與世尊同句、同味、同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拘睒彌國的瞿師羅園裏。那時,阿難尊者也住在那兒。
當時,有位名叫阇知羅的比丘尼去到阿難尊者住處,向尊者頂禮後,退坐一邊,向阿難尊者請問說:「如果修習無相心叁昧,心得不浮動也不昏沈,已于解脫安住,已安住于解脫,阿難尊者啊!世尊說這是什麼果、什麼功德呢?」
阿難尊者告訴阇知羅比丘尼說:「如果修習無相心叁昧,心得不浮動也不昏沈,已于解脫安住,已安住于解脫,世尊說這是智果、智功德。」
阇知羅比丘尼聽後說:「真是奇妙!阿難尊者啊!大師及他的弟子都是以同語句、同內容、同意義回答。阿難尊者啊!以前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娑只城的安襌林中。當時,有衆多的比丘尼去到佛陀住處,以這個問題向他請問。那時,世尊也是以同樣的語句、同樣的內容、同樣的意義回答衆比丘尼。所以應知這真是一件奇特的事,大師和他的弟子所說的都是同語句、同內容、同意義。」
當時,衆比丘尼聽聞阿難尊者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尊者作禮後就離去。
五五七、本經敘說有一位已得無相心叁昧比丘向阿難尊者請教此叁昧是何果、何功德,阿難答以是智果、智功德。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俱睒彌國的瞿師羅園裏。那時,阿難尊者也住在俱睒彌國的瞿師羅園中。
當時,有一位比丘已證得無相心叁昧,他這樣地想著:我如果去到阿難尊者住處,向阿難尊者請問說:「如果比丘已經證得無相心叁昧,心不浮動也不昏沈,已于解脫安住,已安住于解脫,這無相心叁昧是什麼果?世尊說這是什麼功德呢?」阿難尊者如問我說:「比丘啊!你是已證得這無相心叁昧了嗎?」「我還未曾證得。」他問我,我就故意答反。我將追隨阿難尊者,假設有其他人也來問此問題的話,我就可以聽到答案了。
那位比丘于是就追隨著阿難尊者,經過六年當中,竟沒有其他的人來請教這個問題,于是自己就向阿難尊者問說:「如果有比丘來請教說已證得無相心叁昧,心不浮動也不昏沈,已于解脫安住,已安住于解脫,世尊說這是什麼果、什麼功德呢?」
阿難尊者問那位比丘說:「比丘啊!你已證得這種叁昧了嗎?」
那位比丘靜默地承認了。阿難尊者告訴那位比丘說:「如果比丘已證得無相心叁昧,心不浮動也不昏沈,已于解脫安住,已安住于解脫,世尊說這是智果、智功德。」
阿難尊者講說這段經文的時候,那一位比丘聽聞他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終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