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P5

  ..续本文上一页作礼之后离去。

  第五五O经注释:

  1、释氏诃梨聚落精舍:「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阿盘提国欢喜山中拘罗罗咤精舍。」

  2、诃梨聚落长者:「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诃梨题迦长者」。

  3、世尊义品答摩揵提所问偈:此偈见南传小部经集八四四偈。根据郭良鋆「经集」汉译本,此偈内容是「出家云游,不在村中与人相识,摆脱爱欲,无所渴求,这样的牟尼不会与人争论。」此偈是附属于本经第九章「摩根提耶经」中。「经集」汉译本见博远出版有限公司印行之「白话佛教经典(七)」

  

  五五一、本经叙说诃梨聚落主长者以佛告诉帝释的话问摩诃迦旃延尊者,请教如何能得到毕竟清净。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摩诃迦旃延尊者住在释氏的诃梨聚落精舍中。

  当时,诃梨聚落主长者去到摩诃迦旃延尊者住处,向尊者顶礼后,退坐一边,向摩诃迦旃延尊者请问说:「就如世尊在界隔山天帝释的石窟中所说:『憍尸迦(帝释之姓)啊!如果沙门、婆罗门无上的爱欲已尽而得解脱,心灵得到正确完善地解脱的话,就能究竟边际(尽苦际),究竟无垢(尽烦恼),究竟梵行,而毕竟清净。』到底要如何在此正法、戒律中究竟边际,究竟无垢,究竟梵行,而毕竟清净呢?」

  摩诃迦旃延尊者告诉长者说:「就是眼根、眼识,以及眼识所识取的色境,这三者彼此相依就会生起爱喜,那些现象如果灭尽、无欲、寂灭、息止、不生的话,就能在此正法、戒律中究竟边际,究竟无垢,究竟梵行,而毕竟清净了;耳、鼻、舌、身诸根,乃至意根、意识,以及意识所识取的法境,这三者彼此相依就会生起爱喜,那些现象如果灭尽、寂灭、息止、不生的话,比丘就能在此正法、戒律中究竟无垢,究竟梵行,而毕竟清净了。」

  当时,诃梨聚落主长者听闻摩诃迦旃延尊者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尊者作礼之后离去。

  第五五一经注释:

  1、如世尊于界隔山天帝释石窟说言:事见佛光「中阿含」卷三十三第一三四经「释问经」。界隔山,「中阿含」作「鞞陀提山」,位于摩揭陀国王舍城东, 林村北,是帝释向佛问法处。天帝释石窟,即因陀罗石室,又作帝释岩、石室精舍。

  2、憍尸迦:为帝释生于人间时之族姓,故帝释又名憍尸迦。

  

  五五二、本经意同第五五一经,可相参阅。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摩诃迦旃延尊者住在释氏的诃梨聚落中。

  当时,诃梨聚落主长者去到摩诃迦旃延尊者住处,向尊者顶礼后,退坐一边,向摩诃迦旃延尊者请问说:「就如世尊在界隔山石窟中为天帝释的说法:『憍尸迦啊!如果沙门、婆罗门无上爱欲已尽而得解脱,心灵得到完善地解脱的话,就能究竟边际,究竟无垢,究竟梵行,而毕竟清净。』到底要如何在此正法、戒律中究竟边际,究竟无垢,究竟梵行,而毕竟清净呢?」

  摩诃迦旃延尊者告诉长者说:「如果比丘眼界执取心法(诸法,各种现象)境界就会生起系着、结使的烦恼,那些现象如果灭尽、无欲、寂灭、息止、不生的话,那么就能在此正法、戒律中究竟边际,究竟无垢,究竟梵行,究竟清净了;耳、鼻、舌、身、意诸根,乃至意界执取心法境界也会生起系着、结使的烦恼,那些现象如果灭尽、离欲、寂灭、息止、不生的话,那么就能在此正法、戒律中究竟边际,究竟无垢,究竟梵行,而毕竟清净了。」

  当时,诃梨聚落主长者听闻摩诃迦旃延尊者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尊者作礼之后离去。

  五五三、本经叙说诃梨聚落主长者身遭病苦,摩诃迦旃延尊者前往探病,并为说依四不坏净,修六念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摩诃迦旃延尊者住在释氏的诃梨聚落中。

  当时,诃梨聚落主长者正身遭病苦。

  摩诃迦旃延尊者听说诃梨聚落主长者正身遭病苦,知道后,早晨穿上法衣,手拿着钵盂,就走进诃梨聚落乞食,依次走到了诃梨聚落主长者的住家。诃梨聚落主长者遥见摩诃迦旃延尊者到来,就想从座席起来让座。

  摩诃迦旃延尊者看见长者想起来让坐,就告诉他说:「长者不必起来!喜幸还有其它座位,我自可坐在其它座位上。」然后他问长者说:「怎样呢?长者啊!病痛还可忍受吗?身上那些苦痛逐渐好转了吗?病况没有变坏吧?」

  长者答说:「尊者啊!我病痛得难以忍受,身上苦痛转增而不减。」于是他就举三种譬喻来说明他的病苦,就如前面「叉摩比丘经」的说法一样。

  摩诃迦旃延尊者告诉长者说:「所以,你现在应当修习对佛不变的净信,对法不变的净信,对僧不变的净信,成就圣戒。你应当这样地去修学!」

  长者答说:「如佛所说四种不变净信,我都成就了,我现在已成就了对佛不变的净信,对法不变的净信,对僧不变的净信,成就了圣戒。」

  摩诃迦旃延尊者告诉长者说:「你应当依此四种不变的净信去修习六念处(即念佛、法、僧、戒、施、天)。长者啊!你应当随念佛的功德,此为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要随念法的功德,于世尊的正法、戒律中,在现世里远离一切的热恼,不多时就能通达于法,因而自己得到觉悟。要随念僧的功德,僧宝妙行是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他们修习随顺之行,所谓向于须陀洹,得须陀洹果;向于斯陀含,而得斯陀含果;向于阿那含,而得阿那含果;向于阿罗汉,而得阿罗汉果。如此四双八士(四向合四果为八士),就叫做世尊的弟子僧,他们都已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他们所在是应被供养、恭敬、尊重之处,可说是世间无上的福田。要随念戒的功德,自己修持正戒,不毁戒、不缺戒、不断戒、不坏戒、非盗取戒、究竟戒、可赞叹戒、梵行戒、不憎恶戒。要随念施的功德,自己随念布施,内心感到欣庆,舍除了悭贪,虽然居住在家,但是能以解脱心行布施、常施、乐施、具足施、平等施。要随念天的功德,随念四王天、三十三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等天人,他们由于有清净信仰与戒行,所以在此命终之后,得以受生于诸天之中。我也是以如此清净的信、戒、施、闻、慧,而得以受生于诸天之中。长者啊!要如此地去依持四种不变的净信,增习六念处。」

  长者告诉摩诃迦旃延尊者说:「世尊说要依持四种不变的净信,增习六念处,我都要予以成就,我现在应当修习念佛功德,以及念法、念僧、念施、念天功德。」

  摩诃迦旃延尊者告诉长者说:「说得真好!长者啊!你能自己记说已得阿那含果(三果)了。」

  这时,长者告诉摩诃迦旃延尊者说:「希望尊者能在这儿接受供食。」

  摩诃迦旃延尊者就静默地接受邀请了。

  诃梨聚落主长者知道摩诃迦旃延尊者接受邀请后,就准备了各种美味的食物,亲自奉持供养。吃完饭,清洗钵盂,漱洗完毕,摩诃迦旃延尊者就为长者讲说种种的佛法,给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五五四、本经叙说摩诃迦旃延尊者为患病的陀施长者说法,说法内容与前经一样。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摩诃迦旃延尊者住在释氏的诃梨聚落中。

  当时,有八城(都市名)的长者名叫陀施。身体正遭病苦。摩诃迦旃延尊者听说陀施长者正身遭病苦,早晨时分,穿上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八城中乞食,依次走到陀施长者的住家,就如前面「诃梨长者经」一样地广为说法。

   五五五、本经叙说众比丘尼以无相心三昧的果报与功德先后去请问世尊及阿难尊者,二人所答都是同句、同味、同义,令众比丘尼感到惊喜。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娑只城的安禅林中。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当时,众比丘尼请问佛陀说:「世尊啊!如果修习无相心三昧,心得不浮动也不昏沉,已于解脱安住,已安住于解脱,对这无相心三昧,世尊您说这是什么果、什么功德呢?」

   佛陀告诉众比丘尼说:「如果修习无相心三昧,心得不浮动也不昏沉,已于解脱安住,已安住于解脱,这无相心三昧是智果(以菩提佛智修行而得上妙果)、智功德。」

   这时,众比丘尼听闻世尊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世尊作礼后便离去。

   当时,这些比丘尼又去到阿难尊者的住处,向尊者顶礼后,退坐一边,请问阿难尊者说:「如果修习无相心三昧,心得不浮动也不昏沉,已于解脱安住,已安住于解脱,对这无相心三昧,您说是什么果、什么功德呢?」

   阿难尊者告诉众比丘尼说:「姊妹们!如果修习无相心三昧,心得不浮动也不昏沉,已于解脱安住,已安住于解脱,世尊说这是智果、智功德。」

   众比丘尼听后说:「真是奇妙!阿难尊者啊!大师及他的弟子回答的都是相同的语句、相同的内容、相同的意义,同是所谓无上的第一句义。今天众比丘去到世尊住处,以同样的语句、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意义去请问世尊,世尊也是以同样的语句、相同的内容、相同的意义为我们讲说,就跟阿难尊者您所说的没有差别,所以说这是很奇特的事,大师及他的弟子答问都能同语句、同内容、同意义。」

   当时,众比丘尼听闻阿难尊者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尊者作礼后就离去。

  第五五五经注释:

  1、沙只城安襌林:沙只城,为北憍萨罗国都城。安襌林又作安缮林,于都城近郊,佛陀经常游行说法于此。

  2、无相心三昧:为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之一。这三种三昧都是印度佛教的三种观行法门,也可视为三种实践的原理。无相三昧,谓修观空之后,故无别相状,是与灭谛的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的定。涅槃(即灭)离色、声、香、味、触五尘,男、女二相,及生、异、灭三有为相,故名无相;此三昧缘灭,故得无相之名。

   五五六、本经叙说阇知罗比丘尼以无相心三昧之果与功德,向阿难尊者请教,比丘尼惊喜他的回答与世尊同句、同味、同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那时,阿难尊者也住在那儿。

   当时,有位名叫阇知罗的比丘尼去到阿难尊者住处,向尊者顶礼后,退坐一边,向阿难尊者请问说:「如果修习无相心三昧,心得不浮动也不昏沉,已于解脱安住,已安住于解脱,阿难尊者啊!世尊说这是什么果、什么功德呢?」

   阿难尊者告诉阇知罗比丘尼说:「如果修习无相心三昧,心得不浮动也不昏沉,已于解脱安住,已安住于解脱,世尊说这是智果、智功德。」

   阇知罗比丘尼听后说:「真是奇妙!阿难尊者啊!大师及他的弟子都是以同语句、同内容、同意义回答。阿难尊者啊!以前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娑只城的安襌林中。当时,有众多的比丘尼去到佛陀住处,以这个问题向他请问。那时,世尊也是以同样的语句、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意义回答众比丘尼。所以应知这真是一件奇特的事,大师和他的弟子所说的都是同语句、同内容、同意义。」

   当时,众比丘尼听闻阿难尊者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尊者作礼后就离去。

   五五七、本经叙说有一位已得无相心三昧比丘向阿难尊者请教此三昧是何果、何功德,阿难答以是智果、智功德。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俱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那时,阿难尊者也住在俱睒弥国的瞿师罗园中。

   当时,有一位比丘已证得无相心三昧,他这样地想着:我如果去到阿难尊者住处,向阿难尊者请问说:「如果比丘已经证得无相心三昧,心不浮动也不昏沉,已于解脱安住,已安住于解脱,这无相心三昧是什么果?世尊说这是什么功德呢?」阿难尊者如问我说:「比丘啊!你是已证得这无相心三昧了吗?」「我还未曾证得。」他问我,我就故意答反。我将追随阿难尊者,假设有其他人也来问此问题的话,我就可以听到答案了。

   那位比丘于是就追随着阿难尊者,经过六年当中,竟没有其他的人来请教这个问题,于是自己就向阿难尊者问说:「如果有比丘来请教说已证得无相心三昧,心不浮动也不昏沉,已于解脱安住,已安住于解脱,世尊说这是什么果、什么功德呢?」

   阿难尊者问那位比丘说:「比丘啊!你已证得这种三昧了吗?」

   那位比丘静默地承认了。阿难尊者告诉那位比丘说:「如果比丘已证得无相心三昧,心不浮动也不昏沉,已于解脱安住,已安住于解脱,世尊说这是智果、智功德。」

   阿难尊者讲说这段经文的时候,那一位比丘听闻他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终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