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十七▪P7

  ..續本文上一頁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四八二經注釋:

  1、「有食念者、有無食念者、有無食無食念者」:此「念」字參考經論及南傳皆作「喜」字,今作「念」字,應是傳抄之誤。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有有食樂之喜,有無食樂之喜,有比無食樂更無食樂之喜。」食,不單指食物,而是廣指一切物質,是因煩惱而欲求的東西。

  2、「有食樂者、無食樂者、有無食無食樂者」: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有有食樂之樂,有無食樂之樂,有比無食樂更無食樂之樂。」

  3、「有食舍者、有無食舍者、有無食無食舍者」: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有有食樂之舍,有無食樂之舍,有比無食樂更無食樂之舍。」舍,內心平等而不執著之意。

  4、「有食解脫者、有無食解脫者、有無食無食解脫者」: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有有食樂之解脫,有無食樂之解脫,有比無食樂更無食樂之解脫。」

  5、「雲何有食解脫?……謂無色俱行」: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何者爲有食樂之解脫?與色相關聯之解脫,爲有食樂之解脫……與無色關聯之解脫,爲無食樂之解脫。」

  

  四八叁、本經敘說阿難以見第一等問題試問跋陀羅,並糾正其錯誤。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舍衛國的只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跋陀羅尊者與阿難尊者都住在祇樹給孤獨園裏。

  當時,阿難尊者去到跋陀羅尊者住處,彼此互相問訊慰勞後,坐于一邊。這時,阿難尊者問跋陀羅尊者說:「什麼叫做見第一呢?什麼叫做聞第一呢?什麼叫做樂第一呢?什麼叫做想第一呢?什麼叫做有第一呢?」

  跋陀羅尊者告訴阿難尊者說:「有大梵天王他能自在造作,如意變化一切,是世間之父;如果能見到那大梵天王的話,就叫做見第一。

  阿難啊!有衆生已離欲界邪惡不善之法而由覺觀禅定生起喜樂(指入于色界初禅),處處(六入處)皆受喜樂的潤澤,處處皆感愉悅,全身充滿,無不充滿之處,這就是所謂的離生喜樂。他從叁昧(禅定)出定後,高聲唱說,遍告大衆:『極寂靜的,就是離生喜樂;極快樂的,就是離生喜樂。』所有聽聞到他聲音的人,就叫做聞第一。

  其次,阿難啊!有衆生的身體被遠離喜念的妙樂(色界叁禅)所潤澤,處處都受此妙樂的潤澤,處處充滿愉悅,全身充滿,無不充滿之處,這所謂遠離喜念的妙樂,就叫做樂第一。

  怎樣叫想第一呢?阿難啊!有衆生已度越一切識入處(無色界第二天)而無所有,就圓滿地安住于無所有入處(無色界第叁天)中;如果生起彼處之想的話,就叫做想第一。

  又其次怎樣叫做有(存在)第一呢?阿難啊!有衆生度越一切無所有入處,圓滿地安住于非想非非想入處(無色界第四天),如果生起彼處之有的話,就叫做有第一。」

  阿難尊者告訴跋陀羅尊者說:「有好多人都持這樣的見解、這樣的說法,你也和他們一樣,有什麼差別呢?我剛才只是做個方便問你,現在你應當仔細聽,我將爲你解說。依照他的觀察,能夠次第滅盡諸煩惱,這就叫做見第一。依照他的聽聞,能夠次第滅盡諸煩惱,這就叫做聞第一。依照他所生起的快樂,能夠次第滅盡諸煩惱,這就叫做樂第一。依照他的想法,能夠次第滅盡諸煩惱,這就叫做想第一。如實去做觀察,而次第滅盡諸煩惱的,這就叫做有第一。」

  當時,二位修習佛法的正士彼此論說完後,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四八叁經注釋:

  1、離生喜樂:即色界初禅天。此天已離欲界欲惡之法,得覺觀禅定,身心凝靜而生喜樂,住于此定,一切苦惱皆不能逼。

  2、離喜之樂:即離喜妙樂地,是色界之叁禅天。此天已離二禅天喜之踴動,因攝心谛觀,泯然入定,而得勝妙之樂。住于此定,樂法增長,遍滿身中。

  3、一切識入處:即無色界第二天。此天厭空處(無色界第一天)無邊,轉心緣識,與識相應,心定不動,叁世之識,悉現定中,住于此定,清淨寂靜。

  4、無所有入處:即無色界第叁天。此天厭空處無邊與識處叁世流轉無際,故舍此二處,而入無所有處定。住于此定,怡然寂靜,諸想不起。

  5、非想非非想入處:即無色界第四天。此天厭無所有處如癡,故舍之而入非非想定。住于此定,不見有無相貌,泯然寂絕,清淨無爲。

  

   四八四、本經敘說瓶沙王堅持世尊說二受,優陀夷則堅執佛說叁受,因此而前往請問世尊。佛答以因各種情況之不同而說有種種受。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瓶沙王去到優陀夷尊者住處,向他頂禮後,退坐一邊。當時,瓶沙王問優陀夷尊者說:「什麼是世尊所說的各種感受呢?」

  優陀夷說:「大王啊!世尊說有叁種感受│快樂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也不樂的感受。」

   瓶沙王告訴優陀夷尊者說:「不要這樣說:『世尊說有叁種感受〡快樂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也不樂的感受。』正確地說應該只有二種感受│快樂的感受、痛苦的感受;如果是不苦也不樂的話,這就是進入寂滅了。」像這樣地經過叁次的問說,優陀夷不能爲瓶沙王安立叁受之說,瓶沙王也不能爲優陀夷安立二受之說。于是二人就一起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

   這時,優陀夷尊者把剛才所爭論的話,詳細地向世尊禀告說:「我不能爲瓶沙王安立叁受之說,瓶沙王也不能爲我安立二受之說,所以我們現在一道來向世尊請問這個法義,到底有幾種感受呢?」

   佛陀告訴優陀夷說:「我有時說只一種感受,有時說有二種感受,有時說有叁、四、五、六、十八、叁十六……乃至一百零八種的感受,有時說有無量的感受。

   什麼是我所說的一種感受呢?像我說所有的感受全都是痛苦的,這就是我所說的一種感受。什麼是我所說的二種感受呢?我說有身體的感受(前五識的感受)與心理的感受(第六意識的感受),這就叫二種感受。什麼是叁種感受呢?就是快樂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也不樂的感受。什麼是四種感受呢?就是系縛于欲界的感受、系縛于色界的感受、系縛于無色界的感受、以及與叁界都不系縛的感受。什麼是我說的五種感受呢?就是樂根(由身樂生起的樂受)、喜根(由意樂生起的樂受)、苦根(由身苦生起的苦受)、憂根(由意苦生起的苦受)、舍根(意或身不苦不樂生起的不苦不樂感受),這就是我所說的五種感受。什麼是六種感受呢?就是由眼觸生起的感受,以及由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等生起的感受。什麼是我說的十八種感受呢?就是隨順六喜行、隨順六憂行、隨順六舍行(不喜不憂行)而生起的感受,這就是我說的十八種感受。什麼是叁十六種感受呢?就是依六根貪著生起的喜受、依六根離貪著生起的喜受、依六根貪著生起的憂受、依六根離貪著生起的憂受、依六根貪著生起的舍受(不喜不憂受)、依六根離貪著生起的舍受,這就是我說的叁十六種感受。什麼是我說的一百零八種感受呢?就是這叁十六種感受,過去有叁十六種、未來有叁十六種、現在有叁十六種,這就是我說的一百零八種感受。什麼是所說的無量感受呢?就如說有這個感受、那個感受等。比丘啊!像這樣有無量的名稱說法,這就是我說的有無量的感受。

   優陀夷啊!我這樣地講說種種感受的真實意義,可是世間人卻不了解,所以就彼此相诤論,互作相反的論說,終究不能得到佛法、戒律中的真實義理,而自己止息诤論。優陀夷啊!如果對于我所說各種感受的真義,能夠如實知道的話,就不會生起诤論,互作相反的論說,對已生起或未生起的诤論,也能以佛法、戒律製止使停息。

   然而,優陀夷啊!另有二種感受〡貪欲的感受、離欲的感受。怎樣叫貪欲的感受呢?就是由五欲(色、聲、香、味、觸)因緣而生起的感受,這就叫貪欲的感受。怎樣叫離欲的感受呢?就是說比丘能夠遠離五欲、五蓋邪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遠離欲、惡而由覺、觀生起喜、樂,圓滿地安住于初禅之中,這就叫離欲的感受。

   如果有人宣說『衆生依住在初禅中,是唯一最樂而非他處』的話,這樣的說法是不正確的。爲什麼呢?因爲更有一種勝樂超過于此處的緣故。那是何處呢:?就是比丘遠離有覺有觀,內心清淨,由禅定而生起喜、樂,圓滿地安住第二禅之中,這就叫勝樂。就像這樣,……乃至轉入于非想非非想入處,每一個轉入都是更殊勝之說。

   如果有人宣說:『只有此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才是最爲快樂,而非他處。』

  這樣的說法也是不正確的。爲什麼呢?因爲更有一種勝樂超過于此處的緣故。那是何處呢?就是比丘度越一切非想非非想入處後,受想心滅(即入于滅盡定),能圓滿地以自身作證,這就叫有一種勝樂更超過于那兒的。

   如果有外道出家人這樣宣說:『沙門釋種之子(指世尊)只說想受息滅,就叫做至樂。』這是不應該的。爲什麼呢?因爲應該這麼說:『這並非世尊所說受樂之數,世尊所說受樂之數,是如此說的:優陀夷啊!有四種快樂。是那四種呢?就是離欲的快樂、遠離的快樂、寂滅的快樂、菩提的快樂。』」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優陀夷尊者和瓶沙王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四八四經注釋:

  1、瓶沙王:又譯頻婆娑羅王,中印度摩揭陀國王,笃信佛教。佛成道後,曾受彼請,詣王舍城說法度衆,並受其供養,爲佛最初之檀越(施主)。瓶沙王雖深信佛法,積衆喜  根,但終爲逆子阿阇世王幽囚,于獄中照于佛之光明,證阿那含果而死。

  2、優陀夷:佛弟子中,善能勸導,福度人民第一比丘。

  3、四受:乃依界系不同而有所分別之受。一、欲界系色,又稱有味著受,屬于與自體愛相應之色。二、色界系色。叁、無色界系受。四、不系色。後叁項又稱無味著受,屬于不相應之受。

  4、「樂根、喜根、苦根、憂根、舍根」:根據漢譯南傳大藏經「根相應」之第六「廣說」經文的說法:「身樂、身悅、身觸所生之樂、悅之所受,諸比丘!此名爲樂根。……身苦、身不悅、身觸所生之苦、不悅之所受,諸比丘!此名爲苦根。……意樂、意悅、意觸所生之樂、悅之所受,諸比丘!此名爲喜根。……意苦、意不悅、意觸所生之苦、不悅之所受,諸比丘!此名爲憂根。……身或意之非悅、非不悅之所受,諸比丘!此名爲舍根。」

  5、「六喜行、六憂行、六舍行」:此叁行皆是由于六根對六境時所産生或喜、或憂、或舍(不憂不喜)的感受作用,而後心便于彼處行作的現象。「六喜行」見第叁一四經,「六憂行」見第叁一五經,「六舍行」見第叁一六經。

  6、「離欲樂;遠離樂、寂滅樂、菩提樂」:離欲樂,遠離貪欲之樂。遠離樂,斷除諸欲、惡不善法,證初靜慮(初禅),離生喜樂,名遠離樂。寂靜樂,第二靜慮(第二襌)以上諸定,覺觀止息,名寂靜樂。菩提樂,一切煩惱畢竟離系,于所知事如實等覺,名菩提樂。(此注解見瑜伽師地論卷第叁十五,唯不同的是「離欲樂」地論作「出離樂」,謂正信舍家趨于非家,解脫煩籠居家迫迮種種大苦,名出離樂。)

  

   四八五、本經敘說若于一法乃至十法,生厭離、不樂、背舍,則得盡諸漏。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能對于一種法生起正確的厭離、不樂、背舍的話,那麼就能滅盡一切的煩惱了,那一種法就是所謂一切衆生皆由于食(泛指一切物質與精神)而存在的現象。又有二法,就是名(精神現象)與色(物質現象)。又有叁受,就是所謂的叁種感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又有四法,就是所謂的四食(粗抟食、細觸食、意思食、識食)。又有五法,就是所謂的五受陰(色、受、想、行、識蘊)。又有六法,就是所謂的六內外入處(六根與六境)。又有七法,就是所謂的七識住(叁界中七神識止住處)。又有八法,就是所謂的世間八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又有九法,就是衆生居住的九地。又有十法,就是所謂的十惡業。如果對這十法能夠生厭、不樂、背舍的話,就能滅盡一切的煩惱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四八五注釋:

  1、七識住:識即心識。住,謂此識隨所感報而安住。七識住,指叁界有情心識所樂著的七種境界。包括欲界人天和色界的前叁靜慮(襌),以及無色界的前叁處。

  2、九衆生居:即九地或名九有,以欲界爲一地,色界及無色界各分爲四地。一五趣雜居地、二雜生喜樂地、叁定生喜樂地、四離喜妙樂地、五舍念清淨地、六空無邊處地、七識無邊處地、八無所有處地、九非想非非想處地。

  3、十業迹:即十惡業〡殺、盜、淫、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瞋、癡。

  

  四八六、本經意同第四八五經,譯文略。

   四八七、本經敘說若對于一法乃至十法,觀察爲無常、變易,而離欲、滅、舍離的話,就得以滅盡漏(煩惱)。經文內容大多同于前經,譯文可參考第四八五經。

   四八八、本經意同第四八七經,譯文略。

  雜阿含經卷第十七終

  

  

  

《雜阿含經卷第十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