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八二经注释:
1、「有食念者、有无食念者、有无食无食念者」:此「念」字参考经论及南传皆作「喜」字,今作「念」字,应是传抄之误。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有有食乐之喜,有无食乐之喜,有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喜。」食,不单指食物,而是广指一切物质,是因烦恼而欲求的东西。
2、「有食乐者、无食乐者、有无食无食乐者」: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有有食乐之乐,有无食乐之乐,有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乐。」
3、「有食舍者、有无食舍者、有无食无食舍者」: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有有食乐之舍,有无食乐之舍,有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舍。」舍,内心平等而不执着之意。
4、「有食解脱者、有无食解脱者、有无食无食解脱者」: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有有食乐之解脱,有无食乐之解脱,有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解脱。」
5、「云何有食解脱?……谓无色俱行」: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何者为有食乐之解脱?与色相关联之解脱,为有食乐之解脱……与无色关联之解脱,为无食乐之解脱。」
四八三、本经叙说阿难以见第一等问题试问跋陀罗,并纠正其错误。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跋陀罗尊者与阿难尊者都住在祇树给孤独园里。
当时,阿难尊者去到跋陀罗尊者住处,彼此互相问讯慰劳后,坐于一边。这时,阿难尊者问跋陀罗尊者说:「什么叫做见第一呢?什么叫做闻第一呢?什么叫做乐第一呢?什么叫做想第一呢?什么叫做有第一呢?」
跋陀罗尊者告诉阿难尊者说:「有大梵天王他能自在造作,如意变化一切,是世间之父;如果能见到那大梵天王的话,就叫做见第一。
阿难啊!有众生已离欲界邪恶不善之法而由觉观禅定生起喜乐(指入于色界初禅),处处(六入处)皆受喜乐的润泽,处处皆感愉悦,全身充满,无不充满之处,这就是所谓的离生喜乐。他从三昧(禅定)出定后,高声唱说,遍告大众:『极寂静的,就是离生喜乐;极快乐的,就是离生喜乐。』所有听闻到他声音的人,就叫做闻第一。
其次,阿难啊!有众生的身体被远离喜念的妙乐(色界三禅)所润泽,处处都受此妙乐的润泽,处处充满愉悦,全身充满,无不充满之处,这所谓远离喜念的妙乐,就叫做乐第一。
怎样叫想第一呢?阿难啊!有众生已度越一切识入处(无色界第二天)而无所有,就圆满地安住于无所有入处(无色界第三天)中;如果生起彼处之想的话,就叫做想第一。
又其次怎样叫做有(存在)第一呢?阿难啊!有众生度越一切无所有入处,圆满地安住于非想非非想入处(无色界第四天),如果生起彼处之有的话,就叫做有第一。」
阿难尊者告诉跋陀罗尊者说:「有好多人都持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你也和他们一样,有什么差别呢?我刚才只是做个方便问你,现在你应当仔细听,我将为你解说。依照他的观察,能够次第灭尽诸烦恼,这就叫做见第一。依照他的听闻,能够次第灭尽诸烦恼,这就叫做闻第一。依照他所生起的快乐,能够次第灭尽诸烦恼,这就叫做乐第一。依照他的想法,能够次第灭尽诸烦恼,这就叫做想第一。如实去做观察,而次第灭尽诸烦恼的,这就叫做有第一。」
当时,二位修习佛法的正士彼此论说完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四八三经注释:
1、离生喜乐:即色界初禅天。此天已离欲界欲恶之法,得觉观禅定,身心凝静而生喜乐,住于此定,一切苦恼皆不能逼。
2、离喜之乐:即离喜妙乐地,是色界之三禅天。此天已离二禅天喜之踊动,因摄心谛观,泯然入定,而得胜妙之乐。住于此定,乐法增长,遍满身中。
3、一切识入处:即无色界第二天。此天厌空处(无色界第一天)无边,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三世之识,悉现定中,住于此定,清净寂静。
4、无所有入处:即无色界第三天。此天厌空处无边与识处三世流转无际,故舍此二处,而入无所有处定。住于此定,怡然寂静,诸想不起。
5、非想非非想入处:即无色界第四天。此天厌无所有处如痴,故舍之而入非非想定。住于此定,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
四八四、本经叙说瓶沙王坚持世尊说二受,优陀夷则坚执佛说三受,因此而前往请问世尊。佛答以因各种情况之不同而说有种种受。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瓶沙王去到优陀夷尊者住处,向他顶礼后,退坐一边。当时,瓶沙王问优陀夷尊者说:「什么是世尊所说的各种感受呢?」
优陀夷说:「大王啊!世尊说有三种感受│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
瓶沙王告诉优陀夷尊者说:「不要这样说:『世尊说有三种感受〡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正确地说应该只有二种感受│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如果是不苦也不乐的话,这就是进入寂灭了。」像这样地经过三次的问说,优陀夷不能为瓶沙王安立三受之说,瓶沙王也不能为优陀夷安立二受之说。于是二人就一起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这时,优陀夷尊者把刚才所争论的话,详细地向世尊禀告说:「我不能为瓶沙王安立三受之说,瓶沙王也不能为我安立二受之说,所以我们现在一道来向世尊请问这个法义,到底有几种感受呢?」
佛陀告诉优陀夷说:「我有时说只一种感受,有时说有二种感受,有时说有三、四、五、六、十八、三十六……乃至一百零八种的感受,有时说有无量的感受。
什么是我所说的一种感受呢?像我说所有的感受全都是痛苦的,这就是我所说的一种感受。什么是我所说的二种感受呢?我说有身体的感受(前五识的感受)与心理的感受(第六意识的感受),这就叫二种感受。什么是三种感受呢?就是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什么是四种感受呢?就是系缚于欲界的感受、系缚于色界的感受、系缚于无色界的感受、以及与三界都不系缚的感受。什么是我说的五种感受呢?就是乐根(由身乐生起的乐受)、喜根(由意乐生起的乐受)、苦根(由身苦生起的苦受)、忧根(由意苦生起的苦受)、舍根(意或身不苦不乐生起的不苦不乐感受),这就是我所说的五种感受。什么是六种感受呢?就是由眼触生起的感受,以及由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等生起的感受。什么是我说的十八种感受呢?就是随顺六喜行、随顺六忧行、随顺六舍行(不喜不忧行)而生起的感受,这就是我说的十八种感受。什么是三十六种感受呢?就是依六根贪着生起的喜受、依六根离贪着生起的喜受、依六根贪着生起的忧受、依六根离贪着生起的忧受、依六根贪着生起的舍受(不喜不忧受)、依六根离贪着生起的舍受,这就是我说的三十六种感受。什么是我说的一百零八种感受呢?就是这三十六种感受,过去有三十六种、未来有三十六种、现在有三十六种,这就是我说的一百零八种感受。什么是所说的无量感受呢?就如说有这个感受、那个感受等。比丘啊!像这样有无量的名称说法,这就是我说的有无量的感受。
优陀夷啊!我这样地讲说种种感受的真实意义,可是世间人却不了解,所以就彼此相诤论,互作相反的论说,终究不能得到佛法、戒律中的真实义理,而自己止息诤论。优陀夷啊!如果对于我所说各种感受的真义,能够如实知道的话,就不会生起诤论,互作相反的论说,对已生起或未生起的诤论,也能以佛法、戒律制止使停息。
然而,优陀夷啊!另有二种感受〡贪欲的感受、离欲的感受。怎样叫贪欲的感受呢?就是由五欲(色、声、香、味、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这就叫贪欲的感受。怎样叫离欲的感受呢?就是说比丘能够远离五欲、五盖邪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远离欲、恶而由觉、观生起喜、乐,圆满地安住于初禅之中,这就叫离欲的感受。
如果有人宣说『众生依住在初禅中,是唯一最乐而非他处』的话,这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为什么呢?因为更有一种胜乐超过于此处的缘故。那是何处呢:?就是比丘远离有觉有观,内心清净,由禅定而生起喜、乐,圆满地安住第二禅之中,这就叫胜乐。就像这样,……乃至转入于非想非非想入处,每一个转入都是更殊胜之说。
如果有人宣说:『只有此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才是最为快乐,而非他处。』
这样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为什么呢?因为更有一种胜乐超过于此处的缘故。那是何处呢?就是比丘度越一切非想非非想入处后,受想心灭(即入于灭尽定),能圆满地以自身作证,这就叫有一种胜乐更超过于那儿的。
如果有外道出家人这样宣说:『沙门释种之子(指世尊)只说想受息灭,就叫做至乐。』这是不应该的。为什么呢?因为应该这么说:『这并非世尊所说受乐之数,世尊所说受乐之数,是如此说的:优陀夷啊!有四种快乐。是那四种呢?就是离欲的快乐、远离的快乐、寂灭的快乐、菩提的快乐。』」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优陀夷尊者和瓶沙王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八四经注释:
1、瓶沙王:又译频婆娑罗王,中印度摩揭陀国王,笃信佛教。佛成道后,曾受彼请,诣王舍城说法度众,并受其供养,为佛最初之檀越(施主)。瓶沙王虽深信佛法,积众喜 根,但终为逆子阿阇世王幽囚,于狱中照于佛之光明,证阿那含果而死。
2、优陀夷:佛弟子中,善能劝导,福度人民第一比丘。
3、四受:乃依界系不同而有所分别之受。一、欲界系色,又称有味着受,属于与自体爱相应之色。二、色界系色。三、无色界系受。四、不系色。后三项又称无味着受,属于不相应之受。
4、「乐根、喜根、苦根、忧根、舍根」:根据汉译南传大藏经「根相应」之第六「广说」经文的说法:「身乐、身悦、身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乐根。……身苦、身不悦、身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苦根。……意乐、意悦、意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喜根。……意苦、意不悦、意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忧根。……身或意之非悦、非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舍根。」
5、「六喜行、六忧行、六舍行」:此三行皆是由于六根对六境时所产生或喜、或忧、或舍(不忧不喜)的感受作用,而后心便于彼处行作的现象。「六喜行」见第三一四经,「六忧行」见第三一五经,「六舍行」见第三一六经。
6、「离欲乐;远离乐、寂灭乐、菩提乐」:离欲乐,远离贪欲之乐。远离乐,断除诸欲、恶不善法,证初静虑(初禅),离生喜乐,名远离乐。寂静乐,第二静虑(第二襌)以上诸定,觉观止息,名寂静乐。菩提乐,一切烦恼毕竟离系,于所知事如实等觉,名菩提乐。(此注解见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五,唯不同的是「离欲乐」地论作「出离乐」,谓正信舍家趋于非家,解脱烦笼居家迫迮种种大苦,名出离乐。)
四八五、本经叙说若于一法乃至十法,生厌离、不乐、背舍,则得尽诸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能对于一种法生起正确的厌离、不乐、背舍的话,那么就能灭尽一切的烦恼了,那一种法就是所谓一切众生皆由于食(泛指一切物质与精神)而存在的现象。又有二法,就是名(精神现象)与色(物质现象)。又有三受,就是所谓的三种感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又有四法,就是所谓的四食(粗抟食、细触食、意思食、识食)。又有五法,就是所谓的五受阴(色、受、想、行、识蕴)。又有六法,就是所谓的六内外入处(六根与六境)。又有七法,就是所谓的七识住(三界中七神识止住处)。又有八法,就是所谓的世间八法(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又有九法,就是众生居住的九地。又有十法,就是所谓的十恶业。如果对这十法能够生厌、不乐、背舍的话,就能灭尽一切的烦恼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八五注释:
1、七识住:识即心识。住,谓此识随所感报而安住。七识住,指三界有情心识所乐着的七种境界。包括欲界人天和色界的前三静虑(襌),以及无色界的前三处。
2、九众生居:即九地或名九有,以欲界为一地,色界及无色界各分为四地。一五趣杂居地、二杂生喜乐地、三定生喜乐地、四离喜妙乐地、五舍念清净地、六空无边处地、七识无边处地、八无所有处地、九非想非非想处地。
3、十业迹:即十恶业〡杀、盗、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瞋、痴。
四八六、本经意同第四八五经,译文略。
四八七、本经叙说若对于一法乃至十法,观察为无常、变易,而离欲、灭、舍离的话,就得以灭尽漏(烦恼)。经文内容大多同于前经,译文可参考第四八五经。
四八八、本经意同第四八七经,译文略。
杂阿含经卷第十七终
《杂阿含经卷第十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