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健康▪P4

  ..續本文上一頁要對人情世故,看得淡,放得下,然後可以忍辱,可以對治嗔恨心。六波羅蜜經中教人:“了嗔恚心,諸苦所因,知行安忍,萬行根本。若人惡罵,當觀此聲,猶如谷響;若被打時,當知此身,猶如鏡像:若遭毀謗,當觀此身,猶如虛空,不應加報;若遇贊譽,當觀自身性,無我慢不高舉;若得稱贊歎,當觀心性,本來空寂,不生欣慰;若被譏嫌,當觀本心,性離怖畏,不生憂感;若遇苦時,當觀法性,本無逼忍,不見苦相:若愛樂時,當觀實性,常住不變,無苦樂相。”讀此,可知佛教的忍辱法門,何獨是對治人嗔心的妙藥,亦是控製人情緒喜怒哀樂的樞扭。學佛的人要忍,普通的人也要忍,昔日韓信忍受胯下之辱,終于拜師,張良忍受杞下老人之辱,終于複國雪恥。所以佛遺教經說:“忍辱之爲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爲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寒山大士亦說:“寒山出此言,此言無人信,甜蜜是人嘗,黃蓮苦難吞,順情生喜悅,逆意多嗔怒,但看木傀偶,弄得一場困。”佛教人觀順逆之境,如幻不實,逆境固然要忍,順境亦應該忍,不爲物喜,不爲己悲,然則:“其贊我者奚以喜,其毀我者奚以悲?”敬慎在我,毀譽由人,何足計較?自然停止社會是非毀譽的糾紛,取消嗔恨鬥爭的劫難。

  彌勒菩薩化身的布袋和尚說:“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皮常忍辱,放開笑口暗消磨是。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文殊菩薩化身的寒山大士,問普賢菩薩化身的拾得:“世間有人穢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我應該怎麼辦呢?”拾得回答:“那只有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各位,你們能夠做得到嗎?只要你們能夠像學彌勒菩薩一樣想:“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見相親,怎不滿腔歡喜?世上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大肚包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大肚包容,忍世間難忍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就可以對治內心嗔恨重病,免卻墮落之苦,促進心理健康,精神正常。

  (叁)以智慧對洽愚癡

  癡,又名愚癡,又名無明。唯識論雲:“于諸事理,迷闇爲性,能障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爲業。”人由于內心迷惑無知,不明事理真相,因名無明,又名無知。人因無知,認假作真,加上貪心的追求,嗔心的沖動,使自己在不自覺的愚癡無知心態中,作出殺盜淫妄等種種惡劣行爲,形成惡業的種子,以致招來無量生死的苦果,所以愚癡,實是生死根本。講到認假作真,佛經中有一寓言故事,謂從前有一對年青夫婦,非常富有,非常恩愛,整天飲酒作樂,家中所儲備之酒,皆以大缸盛載。有一天、傭人不在,丈夫命妻子去取酒,當她輕輕揭開缸蓋,正想取酒時,嚇得一跳,繼之醋性大發,跑到丈夫前大罵:“好大膽的家夥,竟然敢瞞著我,收藏著一個年輕貌美的賤女人,今被我撞見,如何交待?”丈夫面對著平常溫柔體貼,而今凶惡潑辣的妻子,唯有好言相勸,查問根由,妻子說:“你還想賴,不信自己去打開酒缸蓋看看。”當年青富翁打開酒缸蓋采首一望,不覺勃然大怒,跑回房中,揪住妻子的頭發,大聲喝罵:“你這不知羞恥的賤人,竟然背著我收藏年青漢子在家中,還敢含血噴人……”自此一對恩愛夫妻,每天都在爭吵,互相指責對方,勢同水火,互不相讓。有一天,平常受其供養的婆羅門教徒進來,看見夫妻正在互相責罵,問知因由,走去看個究竟,這時紅中出現一個婆羅門教徒,此人以爲富翁,另結新交,供養別人,悻悻然離開。最後,來了一位比丘,查知他們夫婦爭吵的原因,走到酒缸一看,裏面又出現一個比丘的影子,“阿彌陀佛”,原來是假相作怪,于是叫夫妻倆隨他走入廚房,由他主持公道,解決問題。當大家來到缸邊,比丘說:“世上愚癡的人,不知一切幻有,認假作真,平地起風波,煩惱無盡;由于你倆,誤將缸中影子作爲真實,以致互相誤會,互相指責,現在一切爭吵皆可以平息了。”說完,取石擊缸,滴酒不存,一切幻影,亦隨之消失,這時年青的夫婦,始知被自己的影子作弄,認假作真,致起爭端,徒生煩惱。

  這故事是譬喻衆生,因無明煩惱障蔽,不知真心,妄執真心影子的假我,以爲真實,遂起貪嗔之心,造殺盜淫妄等惡業,由業感果,因果循環,生死不已,苦惱無量,所謂:“無明爲父,貪愛爲母,六根男、六識女爲媒嫁,生出無量煩惱子孫。”衆生的煩惱,也就無窮無盡。佛的般若智慧,不特理解諸法緣起性空,連此不生不滅的諸法空性,亦不執著,令人徹底取消無明,斷絕煩惱子孫,最後明白:“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而證同于佛,達到“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境界,何止心理健康,而且回複精神正常,一切行爲,無不合理。

  所以,我們欲想健康,首先應該知道,人的身心皆有病,切莫諱疾忌醫。當知人體之病,從肉食及殺生的惡業而來,不是禍從口入,便是自作自受。若能實行素食,戒殺放生,避免病菌傳染,停止惡業,就可以獲得健康,而且長壽。

  至于人的心理疾病,因貪嗔癡等煩惱而生,非一般醫生或世間藥物可能治療,必須請求無上大醫王的佛陀,求佛的慈悲聖水,來洗刷內心貪嗔癡等煩惱毒素的積垢,以佛法的聖藥,來根治人的貪嗔癡等心理疾病,同時還要以佛的般若智慧,來長養滋補法身,然後可以促進人的心理健康,回複人的精神正常,使人的行爲合理。否則,無論如何恭祝,如何祈禱,如何渴望身體健康,都是話梅止渴,诳言妄語,自欺欺人。因爲,唯有除去貪嗔癡叁毒的心理,才是真正的健康,也唯有以佛法來補養法身慧命,才能徹底恢複人性的正常,果然如此,何止長命百歲,簡直證同于佛,壽命無量。最後,本人以萬分的誠意,恭祝各位身心健康,共得無量壽!

  

  

《佛教與健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