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與入世
文珠法師講述
一、世間的現象
二、出世的意義
叁、入世的精神
研究佛學,了解小乘佛教的理論,付之實踐,可以了生死,達到出世之目的。了解大乘佛教理論,付之實踐,必能激發入世的精神。出世是獨善其身的自利行爲,結果只能證得清淨無爲的涅槃解脫。入世則兼善天下,自利兼他,結果福慧雙修,終成佛道。現在,讓我們先討論世間現象界的苦樂,再研究出世的意義,及入世的精神。
一、世間的現象
何爲世間?世間指我們現在居住的世界。我們的世界,無論是有情無情,皆念念生滅,叁世迂流不停,故名世;人與人,物與物之間,各有各的方所與界限,是名界。楞嚴經說:“世爲迂流,界爲方位,汝今當知,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爲界;過去、未來、現在爲世。”據此可知世約時間言,界就空間論。由于世界,含有時間與空間無限連續的意義,所以又名世間。
世間可分爲有情間、器世間、正覺世間叁種。有情世間,指凡是有生命的動物世界,包括六道衆生。因爲六道衆生,有情識分別,有思想活動,有欲望占有,故名有情世間,屬于衆生的正報。器世間,指衆生所居住的國土,包括山河大地,及人類依賴生存的生態環境。例如花、草、樹、木等,雖有生長能力,而無情識活動,一切靠人培植,供給人使用,故屬衆生的依報。無論依報或正報,皆有作爲,有生滅,無常迅速,不能久住。因此又名有爲法。正覺世間,在大乘,是指諸佛菩薩,以根本智所證的實相理;在小乘,指二乘聖人,以真空智證偏空涅槃的境界。
佛言:器世間是諸行無常;有情世間是諸法無我;正覺世間是涅槃寂靜。意思是:有情與器世間中的一切動物、植物、礦物、生理或心理,物理,其共同性質,皆是無常。世間無常,故有成住壤空;物質無常,故有生住異滅;人命無常,故有生老病死;好景無常,故樂極生悲;聚散無常,故生離死別;人情無常,故冷暖炎涼,今天是朋友,明天是敵人;世態無常,故滄海桑田,桑田滄海。
總之,世間一切現象悉皆無常。以無常故無我,因無我故不能久住、久享。古人說:“人生無常,爲歡幾何?”又說:“百年如流矢,生命若昙花”,都是形容生命的短暫。可惜世人被私我所惑,被物欲所蔽,無法理解佛所說的諸行無常,諸法我的真谛。每執假我爲真我,只知有我,不知有人,遂形成人與人之間的惡劣關系,導致物與物間互相沖擊,天災人禍,由是而生,人間苦惱,也就層出無窮。
目前,展現在世界各地的社會現象,無非奸險惡鬥,自私殘暴,驕奢放縱,妒忌陷害,使人生在叁苦八苦之外,還要承受人爲的災害,真是人心惶惶,苦惱無量。是以佛說:諸受皆苦。欲想離苦得樂,當追究苦因,謀求滅苦之道,循道進修,到達涅槃寂靜,清淨無爲的境界,自然可以超越世間無常、苦空,揖別生死煩惱,獲得人生永恒而真實的生命,此正是孕育小乘出世思想的主要原因。
二、出世的意義
佛爲憐愍衆生,愚癡無智,未能直接承受一乘佛法,因而權巧方便,曲就機情,說四谛法,令衆生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四谛即是苦谛、集谛、滅谛、道谛。
苦谛,指人生的叁苦、八苦、以及無量之苦。六道衆生,由因感果,有說不盡的憂悲苦惱,有受不盡的打擊與折磨。例如:嬰兒甫出娘胎,與外界空氣接觸,有如利刀割體,痛苦難當,唯有哇哇大叫,此即是生苦。及其成長,由幼年而童年,而少年,青年,壯年,老年,所謂:歲月催人老。人老了,生理衰退,行動緩慢,老態聾鍾,固然是苦;若然老而無依,或子孫不孝,更感淒苦。
人生血肉之軀,原非鐵鑄,既生活緊張,飲食無度,又追逐名利,勞碌終日,所謂:“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焉得不病?雖然當今醫學昌明,但終難戰勝病魔。特效藥固然 多,而不治之症更多。古人言:“英雄最怕病來磨”。又說:“病時方知身是苦,健時多爲別人忙。”試問疾病之苦有誰能免?
最後,人生自古誰無死?一旦死神降臨,百般痛苦,千般無奈,不得不抛棄曾經占有的一切,一雙空手赴黃泉。所謂:“人生最苦是甚麼,無非生別與死離。”能不悲哀?
人生于世,力爭上遊,理所當然。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當你盡力追求名利、財富、健康、學問……求不得時,固然苦惱失望。但求得到了,名成利就、事業成功,正感心滿意足,可是寒暑迂流,歲月無情,不覺老之將至,加以疾病纏身,管又管不了,丟又去不掉,而又後繼無人,多麼苦惱?
何況人是自私又善變的動物,每因個人權益沖突,導致同事互怨,賓主猜忌,夫妻反目,朋友成仇。又礙于環境或限于某種因素,分又分不開,合又合不來,逼得日夕相對,這種怨憎會苦,實難忍受。
誰無父母,誰無子女、兄弟、親戚朋友,誰不想安享家庭五倫之樂?可是天下無不散的筵席,迫于形勢,親如父子夫婦,不得不分開。特別當今戰禍離亂的世紀,人間愛別離苦,與日俱增。
還有,人生由四大五蘊組合的形軀,無論生理或心理不平衡,都能引生無限的苦惱。特別是受想行識精神界所引生的煩惱與不安,影響健康,導致疾病,固然是苦。而因貪、嗔、癡、慢、疑、邪見等不良心理,策動叁業,作殺盜淫妄等惡業,招至六道生死升沈不已,這就是佛說的五陰熾盛苦。
此外,世間無常,好景不永是壞苦。一切有爲法,念念生滅,迂流不息,是行苦。人的生理除八苦交煎外,還要承受來自人事界的打擊,來自自然界的災害,使人苦上加苦,是苦苦。所以佛說:人生有叁苦、八苦、無量諸苦。如法華經說:“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是名苦谛。
集谛,指人心中積集煩惱,成爲招苦之因。所以佛說:“集是苦因,苦因集有。”人心煩惱雖多,究其主要不外貪、嗔、癡、慢、疑、惡見等六種,是一切煩惱的根本,故名根本煩惱。
貪,又名貪欲,或貪愛,以染著爲性,生苦爲業。衆生對于物質享受,心生貪著,愛戀不舍,無論貪名、貪利、貪財、貪色,貪不得時必爭,或強奪巧取,或欺騙奸詐,給社會製造罪惡與混亂,給人類帶來憂悲苦惱。故佛說貪是根本煩惱之一。
嗔,以憎恚爲性,是不安與牽引所依爲業。人對于逆境,心中懊惱,煩躁不安,便動肝火,遷怒他人,展開搏鬥,殘殺無辜。所以佛說:“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又說:“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免輪回苦,善自護嗔心。”
癡,以不明事理迷暗爲性,一切惑所依爲業。衆生心性暗鈍,迷于真理,不見實相,幻生我法二執,是理癡,即根本無明。迷于事相,不明因果,不識邪正,妄生邪見,是事癡,即枝末無明。唯識論言:“諸煩惱生,必由癡故。”人因愚癡,不明事理,故貪、嗔、癡、我慢、邪見,疑惑不決,是以癡,是根本煩惱中的根本煩惱。
慢,以恃己高舉爲性,生苦爲業。大毗婆沙論四十叁卷說慢有七種。一慢:即驕傲成性,于同類中,執己爲勝。二過慢:他人勝己,偏說同等,于同等人中,強說己勝。叁慢過慢:于勝爭勝,人本勝己,反執己爲勝。四我慢,恃己淩他,貢高我慢。五增上慢:未證聖果,妄言證聖,诳惑他人。六卑慢:以劣自誇,己不及人,反說人不如己,不肯向他人學習。七邪慢:自己無學無德,妄言勝他,大言不慚,或固執邪見。
在阿毗達摩發智論二十卷中說慢有九種“謂我勝,我等,我劣;有勝我,有等我,有劣我;無勝我,無等我,無劣我慢”總言之,于勝我者不生恭敬,不肯學習;于劣我者輕視侮辱,作賤他人;于與己等者,貢高我慢,心不謙下,或恃己淩他,或目空一切。既惱亂他人,亦障礙自己進修,招致損失,亦是煩惱痛苦的根本。
疑,是疑惑不決,猶豫爲性,能障信心爲業。大乘義章:“疑者,于境不決,猶豫曰疑。有二種:一者疑事,如夜觀樹,疑爲是人、非人等。二者疑理:疑諸谛理。小乘法中,唯取疑理,說爲疑使;大乘智取,皆須斷故。”疑心重的人無論對事對理,都缺乏明智果斷,不獨障礙進取,坐失良機,同時因懷疑真理,不信叁寶,或毀謗叁寶,作業流轉,苦惱無量。故疑亦是生諸煩惱的根本。
惡見,屬于不正確的思想與見解。成唯識論言:“于諸論理,顛倒推廣,染慧爲性,能障善見,招苦爲業。”包括執四大五蘊爲實我的身見,執身或斷或常的邊見,撥無因果的邪見,執己爲勝,以邪爲見的惡見,固執非理禁戒,作無益苦行的戒禁取見。由惡見産生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合前貪、嗔、癡、慢、疑,名十種根本煩惱,天臺宗名前五種爲五鈍使,後五種爲五利使。
唯識宗則以貪、滇、癡、慢,身見邊見等六種是人與生俱來的煩惱,即心理學家所說人性的本能。疑、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四種是因依邪教、邪師、邪思維分別而起,即心理學家所說後天學習得來。無論是利、是鈍、是俱生、是分別、是先天、是後天,皆屬根本煩惱。皆能引生其他枝末無明,導致種種心理毛病,能障礙善法,障修聖道,而作業流轉,招感苦果,因名集谛。
滅谛:滅謂消滅、寂滅,是修道悟證的涅槃果。人憑修道力,滅盡叁界煩惱,及因煩惱所作諸惡業,而證得涅槃寂靜的境界。雜阿含經言:“貪欲永盡,嗔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名爲涅槃。”聲聞人證此,不僅精神獲得自由與解脫,就是由衆苦積聚的現實生命,亦可以擺脫生老病死,不再受叁界衆苦逼害,同時展現人生永恒、自由、自在的真理生命,故名解脫。
道谛:道謂正道,助道,以通達爲義。是通往涅槃解脫的渠道。正道指叁十七道品,叁解脫門,是依理而起的慧行。助道,指能對治心理毛病的方法,以及修諸禅定。
例如,修道開始先以五戒十善爲基礎,以五停心爲准備,以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爲實踐,以五根五力爲實力,以七覺支爲眼目,晝夜精勤,向八正道進軍(正精進);…
《出世與入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