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出世与入世

  出世与入世

  文珠法师讲述

  一、世间的现象

  二、出世的意义

  三、入世的精神

  研究佛学,了解小乘佛教的理论,付之实践,可以了生死,达到出世之目的。了解大乘佛教理论,付之实践,必能激发入世的精神。出世是独善其身的自利行为,结果只能证得清净无为的涅槃解脱。入世则兼善天下,自利兼他,结果福慧双修,终成佛道。现在,让我们先讨论世间现象界的苦乐,再研究出世的意义,及入世的精神。

  一、世间的现象

  何为世间?世间指我们现在居住的世界。我们的世界,无论是有情无情,皆念念生灭,三世迂流不停,故名世;人与人,物与物之间,各有各的方所与界限,是名界。楞严经说:“世为迂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据此可知世约时间言,界就空间论。由于世界,含有时间与空间无限连续的意义,所以又名世间。

  世间可分为有情间、器世间、正觉世间三种。有情世间,指凡是有生命的动物世界,包括六道众生。因为六道众生,有情识分别,有思想活动,有欲望占有,故名有情世间,属于众生的正报。器世间,指众生所居住的国土,包括山河大地,及人类依赖生存的生态环境。例如花、草、树、木等,虽有生长能力,而无情识活动,一切靠人培植,供给人使用,故属众生的依报。无论依报或正报,皆有作为,有生灭,无常迅速,不能久住。因此又名有为法。正觉世间,在大乘,是指诸佛菩萨,以根本智所证的实相理;在小乘,指二乘圣人,以真空智证偏空涅槃的境界。

  佛言:器世间是诸行无常;有情世间是诸法无我;正觉世间是涅槃寂静。意思是:有情与器世间中的一切动物、植物、矿物、生理或心理,物理,其共同性质,皆是无常。世间无常,故有成住壤空;物质无常,故有生住异灭;人命无常,故有生老病死;好景无常,故乐极生悲;聚散无常,故生离死别;人情无常,故冷暖炎凉,今天是朋友,明天是敌人;世态无常,故沧海桑田,桑田沧海。

  总之,世间一切现象悉皆无常。以无常故无我,因无我故不能久住、久享。古人说:“人生无常,为欢几何?”又说:“百年如流矢,生命若昙花”,都是形容生命的短暂。可惜世人被私我所惑,被物欲所蔽,无法理解佛所说的诸行无常,诸法我的真谛。每执假我为真我,只知有我,不知有人,遂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恶劣关系,导致物与物间互相冲击,天灾人祸,由是而生,人间苦恼,也就层出无穷。

  目前,展现在世界各地的社会现象,无非奸险恶斗,自私残暴,骄奢放纵,妒忌陷害,使人生在三苦八苦之外,还要承受人为的灾害,真是人心惶惶,苦恼无量。是以佛说:诸受皆苦。欲想离苦得乐,当追究苦因,谋求灭苦之道,循道进修,到达涅槃寂静,清净无为的境界,自然可以超越世间无常、苦空,揖别生死烦恼,获得人生永恒而真实的生命,此正是孕育小乘出世思想的主要原因。

  二、出世的意义

  佛为怜愍众生,愚痴无智,未能直接承受一乘佛法,因而权巧方便,曲就机情,说四谛法,令众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四谛即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指人生的三苦、八苦、以及无量之苦。六道众生,由因感果,有说不尽的忧悲苦恼,有受不尽的打击与折磨。例如:婴儿甫出娘胎,与外界空气接触,有如利刀割体,痛苦难当,唯有哇哇大叫,此即是生苦。及其成长,由幼年而童年,而少年,青年,壮年,老年,所谓:岁月催人老。人老了,生理衰退,行动缓慢,老态聋钟,固然是苦;若然老而无依,或子孙不孝,更感凄苦。

  人生血肉之躯,原非铁铸,既生活紧张,饮食无度,又追逐名利,劳碌终日,所谓:“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焉得不病?虽然当今医学昌明,但终难战胜病魔。特效药固然 多,而不治之症更多。古人言:“英雄最怕病来磨”。又说:“病时方知身是苦,健时多为别人忙。”试问疾病之苦有谁能免?

  最后,人生自古谁无死?一旦死神降临,百般痛苦,千般无奈,不得不抛弃曾经占有的一切,一双空手赴黄泉。所谓:“人生最苦是甚么,无非生别与死离。”能不悲哀?

  人生于世,力争上游,理所当然。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你尽力追求名利、财富、健康、学问……求不得时,固然苦恼失望。但求得到了,名成利就、事业成功,正感心满意足,可是寒暑迂流,岁月无情,不觉老之将至,加以疾病缠身,管又管不了,丢又去不掉,而又后继无人,多么苦恼?

  何况人是自私又善变的动物,每因个人权益冲突,导致同事互怨,宾主猜忌,夫妻反目,朋友成仇。又碍于环境或限于某种因素,分又分不开,合又合不来,逼得日夕相对,这种怨憎会苦,实难忍受。

  谁无父母,谁无子女、兄弟、亲戚朋友,谁不想安享家庭五伦之乐?可是天下无不散的筵席,迫于形势,亲如父子夫妇,不得不分开。特别当今战祸离乱的世纪,人间爱别离苦,与日俱增。

  还有,人生由四大五蕴组合的形躯,无论生理或心理不平衡,都能引生无限的苦恼。特别是受想行识精神界所引生的烦恼与不安,影响健康,导致疾病,固然是苦。而因贪、嗔、痴、慢、疑、邪见等不良心理,策动三业,作杀盗淫妄等恶业,招至六道生死升沉不已,这就是佛说的五阴炽盛苦。

  此外,世间无常,好景不永是坏苦。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迂流不息,是行苦。人的生理除八苦交煎外,还要承受来自人事界的打击,来自自然界的灾害,使人苦上加苦,是苦苦。所以佛说: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如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是名苦谛。

  集谛,指人心中积集烦恼,成为招苦之因。所以佛说:“集是苦因,苦因集有。”人心烦恼虽多,究其主要不外贪、嗔、痴、慢、疑、恶见等六种,是一切烦恼的根本,故名根本烦恼。

  贪,又名贪欲,或贪爱,以染著为性,生苦为业。众生对于物质享受,心生贪著,爱恋不舍,无论贪名、贪利、贪财、贪色,贪不得时必争,或强夺巧取,或欺骗奸诈,给社会制造罪恶与混乱,给人类带来忧悲苦恼。故佛说贪是根本烦恼之一。

  嗔,以憎恚为性,是不安与牵引所依为业。人对于逆境,心中懊恼,烦躁不安,便动肝火,迁怒他人,展开搏斗,残杀无辜。所以佛说:“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又说:“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免轮回苦,善自护嗔心。”

  痴,以不明事理迷暗为性,一切惑所依为业。众生心性暗钝,迷于真理,不见实相,幻生我法二执,是理痴,即根本无明。迷于事相,不明因果,不识邪正,妄生邪见,是事痴,即枝末无明。唯识论言:“诸烦恼生,必由痴故。”人因愚痴,不明事理,故贪、嗔、痴、我慢、邪见,疑惑不决,是以痴,是根本烦恼中的根本烦恼。

  慢,以恃己高举为性,生苦为业。大毗婆沙论四十三卷说慢有七种。一慢:即骄傲成性,于同类中,执己为胜。二过慢:他人胜己,偏说同等,于同等人中,强说己胜。三慢过慢:于胜争胜,人本胜己,反执己为胜。四我慢,恃己凌他,贡高我慢。五增上慢:未证圣果,妄言证圣,诳惑他人。六卑慢:以劣自夸,己不及人,反说人不如己,不肯向他人学习。七邪慢:自己无学无德,妄言胜他,大言不惭,或固执邪见。

  在阿毗达摩发智论二十卷中说慢有九种“谓我胜,我等,我劣;有胜我,有等我,有劣我;无胜我,无等我,无劣我慢”总言之,于胜我者不生恭敬,不肯学习;于劣我者轻视侮辱,作贱他人;于与己等者,贡高我慢,心不谦下,或恃己凌他,或目空一切。既恼乱他人,亦障碍自己进修,招致损失,亦是烦恼痛苦的根本。

  疑,是疑惑不决,犹豫为性,能障信心为业。大乘义章:“疑者,于境不决,犹豫曰疑。有二种:一者疑事,如夜观树,疑为是人、非人等。二者疑理:疑诸谛理。小乘法中,唯取疑理,说为疑使;大乘智取,皆须断故。”疑心重的人无论对事对理,都缺乏明智果断,不独障碍进取,坐失良机,同时因怀疑真理,不信三宝,或毁谤三宝,作业流转,苦恼无量。故疑亦是生诸烦恼的根本。

  恶见,属于不正确的思想与见解。成唯识论言:“于诸论理,颠倒推广,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包括执四大五蕴为实我的身见,执身或断或常的边见,拨无因果的邪见,执己为胜,以邪为见的恶见,固执非理禁戒,作无益苦行的戒禁取见。由恶见产生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合前贪、嗔、痴、慢、疑,名十种根本烦恼,天台宗名前五种为五钝使,后五种为五利使。

  唯识宗则以贪、滇、痴、慢,身见边见等六种是人与生俱来的烦恼,即心理学家所说人性的本能。疑、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四种是因依邪教、邪师、邪思维分别而起,即心理学家所说后天学习得来。无论是利、是钝、是俱生、是分别、是先天、是后天,皆属根本烦恼。皆能引生其他枝末无明,导致种种心理毛病,能障碍善法,障修圣道,而作业流转,招感苦果,因名集谛。

  灭谛:灭谓消灭、寂灭,是修道悟证的涅槃果。人凭修道力,灭尽三界烦恼,及因烦恼所作诸恶业,而证得涅槃寂静的境界。杂阿含经言:“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名为涅槃。”声闻人证此,不仅精神获得自由与解脱,就是由众苦积聚的现实生命,亦可以摆脱生老病死,不再受三界众苦逼害,同时展现人生永恒、自由、自在的真理生命,故名解脱。

  道谛:道谓正道,助道,以通达为义。是通往涅槃解脱的渠道。正道指三十七道品,三解脱门,是依理而起的慧行。助道,指能对治心理毛病的方法,以及修诸禅定。

  例如,修道开始先以五戒十善为基础,以五停心为准备,以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为实践,以五根五力为实力,以七觉支为眼目,昼夜精勤,向八正道进军(正精进);…

《出世与入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生命寿命与慧命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