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使自己思惟纯正,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断感证真(正思惟);见解纯正,由慧眼择法,舍有漏行,修无漏道(正见);语言纯正,收摄口业,住于善法,凡有所说,皆与谛理相应(正语);行为纯正,以无漏慧,断邪见行,身心清净,常修梵行,律己修心,随缘教化(正业);生活纯正,淡薄名利,寡欲知足,以道自活,长养慧命(正命);心念纯正,断除烦恼,止息妄念、恶念、邪见,住于正念、善念(正念);在身口意三业纯正无邪,纯善无恶,纯净无染的正常状态中修习禅定(正定)。
如是循著八正道迈进,经历五停心,总相念,别相念,及暖、顶、忍、世第一等七贤位,不断净化身心,修养灵性。最后,在世第一位中加功策进,引发无漏真智,见真谛理,入见道位,断三界见惑,证得预入圣人之流,名须陀洹果(译预流)。继续进修入修道位,断欲界九品思惑中前六品,证入二果,再来人间天上走一躺,因名斯陀含果(译一来);更观谛理,断尽欲界后三品思惑,证三果,无需再来欲界受生,名阿那含果(译不还);自此,居色、无色界,深入禅定,观真谛理,断尽上二界八地九品(共七十二品)思惑,证阿罗汉果(译无生、杀贼、应供)。
阿罗汉是小乘极果,以其超越三界,解脱生死束缚,故名无生;贪嗔痴等见思惑尽,故名杀贼;梵行既立,应受人天供养,故名应供。
四谛法中,前两种是世间的苦因苦果,后两种,是出世间的乐因乐等。阿罗汉以道谛的因,证灭谛的果,得三明六通,不再受世间苦因、苦果的束缚,更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故名出世。
我们从小乘圣者修学佛法,断惑证真一系列的过程中,得知出世的意义,绝对不是悲观、消极、厌世、或逃避现实;而是为了追求人生真谛,离苦得乐,而放下眼前个人的忧悲苦恼,抛弃短暂的物质享受,克制自己,进修圣道,以达到转暗为明,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转苦为乐之目的。其行为虽偏于自利的进取,实是兼善而非独善,是共利而非自利。
例如:他们开始归依三宝,受持五戒,奉行善戒,何止正己,且亦正人;何止净化个人身心,亦净化社会风气。谁说是悲观?及其运用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数息观、及界差别观等五停心来治疗人的贪心、嗔心、痴心、散乱心、及自我的固执;直接取消个人心理病态,间接可阻止社会罪恶发生,谁说是消极厌世?虽说人生无常、苦空、无我似属悲观,实则是从无常苦空的现象研究苦因、找寻灭苦之道,增长智慧,修习灭苦方法;取消苦因苦果,深入人性常乐我净,纯乐无忧的真理境界,所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从一连串理性积极向上的行为中,去提升人生,体验人生,以达到升华人生之目的。所以出世的意义,该是由认识现实,而改造现实;由认识自己,而改造自己,提升自己。结果,转愚为智,转苦为乐,超越三界,永绝生死,解脱六道轮回,再不受时空限制的圣人境界。
三、入世的精神
入世的精神,指大乘菩萨,或回小同大的二乘圣人,因观众生苦,发菩提心,愿成佛道,愿度众生的壮志伟行。因为佛道非但自利,还要利他,不仅修慧,还要修福;直至福慧圆满,二利究竟,始可成佛。所以菩萨发心,既要上求佛道,增长智慧以自利;还要下化众生,深入人间以利他。恒抱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一己求安乐的无畏精神,从事利益社会,辅导群众的工作,拯救世人的苦恼与不幸;本著无穷的弘愿,向遥远的佛道进军,不断为度众生,为成佛道而牺牲自我,舍己为人。所以,入世精神,无异是任重路遥的菩萨行,非发大心、立大愿而又有大智慧、大慈悲的人,无法担当此重任。
菩萨行愿的开始,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了完成利生度生的责任,就要积极净化身心,努力克制自己烦恼的冲动,精勤修学诸佛无量道法,所谓: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在无量法门中,最具代表性的该是六波罗密。焚语波罗密,译名度,又名到波岸。因为六度功德,能度悭等六蔽,故名度。又菩萨修行六度法门,能度生死海,到达涅槃彼岸。据大方广菩萨十地经说,波罗密的意义,是菩萨修学圆满究竟,具足佛道一切功德,不著二边,不住中道,广度众生,圆满佛事,因名到彼岸。六波罗密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兹分述如下:
布施,梵文檀那波罗密,译为布施到彼岸。菩萨既愿意入世救世,自然关怀世人的困苦,随时随地乐意给予世人的援助,无论是在经济,学问,力量,精神和时间各方面,都应该满足他人的要求,令人感恩受教,信佛得度。所以布施不但是十度之首,亦是四摄法的第一步;菩萨想入世教化摄受众生,首先要实行布施。
布施的种类很多,布施的方式各异,但概括而言,不外财施、法施、无畏施。在家佛弟子,以财施居多,出家菩萨,则以法施为胜。在家佛弟子,知道世间财宝,五家所共有,实行布施,以不坚之财供养三宝,施舍穷人,广种福田,则善因善果,福报无尽。该是利率最高的储蓄,最安全的财政保险。至于出家菩萨,予人方便是布施,对人和雾可亲是布施,对人讲解佛法是布施;若能进而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则更是广大的布施,无畏的布施。
财施可破悭贪,可结善缘。法施可教化众生,可积聚功德。无畏施可二利究竟,可速证佛道。所以菩萨入世救世,首先要用平等心布施,以外在财物解除他人生活困苦,以内在生命或器官,补给伤残人士的需要,以世间学问知识,作育英才,以出世佛法,启示人生真谛,以无畏精神,保障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用实际行动,消灭人间的忧悲苦恼,令一切众生,感恩亲近受教。若能如大般若经所说:“应住慈心与有情乐,而行布施,应住悲心拔一切有情苦,而行布施,应住喜心,度有情类离苦得乐而行布施,应住舍心,于有情类平等饶益而行布施。”不生执著,不分彼此,无能施所施,必然速登彼岸,名布施波罗密。
持戒:梵语尸罗波罗密,译名持戒到彼岸。戒能规律人身心,远离邪行、恶行。人与人相处,非戒无以提升自己,不致危害他人,是以佛弟子皆应持戒。佛门戒律种类繁多,最基本的是五戒,最难受持的是菩萨戒。因为菩萨三聚净戒,除律己修身,受持佛的律仪戒外,还要执行摄善法戒,及利益有情戒。既要守口摄意身莫犯,使三业清净,不作恶事坏事,还要发菩提心,广行善事,利益众生,否则便是犯戒。
大般若经说:“云何名为菩萨持戒?若菩萨行布施,回向声闻或独觉,不求无上正等菩提,应知是为菩萨犯戒……若诸菩萨随所行施,一切回向无上菩提与诸有情,作大饶益,穷未来际,无有间断,应知是菩萨持戒。若诸菩萨随所护持,一切回向无上菩提与诸有情,作大饶益,穷未来际,无有间断,应知是菩萨持戒。”
发菩提心经论言:“持慈心戒救护众生,令得安乐故;,持悲心戒,忍受诸苦拔厄难故;持喜心戒,欢喜修善,不懈怠故;持舍心戒,怨亲平等,离爱意故。”可知菩萨持戒,既要消极的防非止恶,还要积极的本乎慈悲喜舍心,拔苦与乐,利益有情。一则止恶,一则修善;一则自利,一则利他。直至二利究竟,圆满菩提,便是持戒到彼岸。
忍辱:梵谙羼提波罗密,译名忍辱到彼岸。菩萨入世救世,在教化利益众生的过程中,无论遭遇任何逆境,发生任何不幸,皆应克制自己,安然忍受。对于上求佛道、经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时,所证法喜,及下化众,所遭遇种种障碍与成就,皆能安忍,逆境不嗔,顺境不喜。“性相尽空,无众生故,是则具足羼提波罗密”(见发菩提心经论)。
虽然,凡夫菩萨未能做到性相尽空、无人我相, 但亦应该知道,世事每从让处好,人伦常在忍中全。正如道霈禅师所言:“退一步,自然幽雅,让三分,何等清闲。忍几句,无忧自在,耐一时,快乐神仙。”“何况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见佛遣教经)是以古德,皆以忍辱自行化他。,如永嘉大师言:“任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徙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观恶言是功德,此则成我善知识,不因讪谤起怨亲,何表无生慈忍力。”至于文殊、普贤菩萨所化身的寒山拾得二大士,弥勒菩萨化身的布袋和尚,都教人忍天下难忍之事。
据说,从前山东省,有位百忍的张公,发愿一生中要行一百件忍辱的事。在他数十年人生旅程中,已经完成九十九次的忍辱愿,第一百次的忍辱,是他为孙儿娶妻,突然有人来要新娘的初夜权,张公想,一生中九十九次的侮辱都能忍受,现在何必功亏一篑呢,于是劝他的孙子忍辱一下,以完成他百忍的志愿。难得他的孙子,孝顺听话,谁知此人进入洞房,一直在跳,口中在叫,看得破,跳得过。直跳到天亮,忽然倒地不起,新娘惊叫,众人来看,此死尸竟变成金人。后人特为此建一座百忍堂,以纪念张公百忍的德行,亦是百忍成金成语的来源。
可知忍辱,实是一种美德,不但能抑制人的嗔火,还能融化人的仇恨。特别是入世救世的菩萨,若缺乏忍辱,如何担当大任?是以佛在经中,处处劝人修行忍辱。菩萨善戒经说:有三种忍。思益经说:菩萨有四忍;仁王经说:有五忍;菩萨本业经说:有六忍。总之,菩萨入世教化众生,当忍受一切内外顺逆苦乐等境,安住不动,何止克制自己,且空人我相,不生烦恼,远离过患,身心安隐,成就自利,化诸有情,皆令和顺,是名利他。二利究竟,庄严佛道,名忍辱波罗密。
精进:梵语毗梨耶波罗密,译名精进到彼岸。精进拣非懈怠放逸。小乘圣者精于佛法,专于善行,勤于进取,努力调摄身心,灭恶生善,谓之精进。大乘菩萨,则精于六度万行,勤于利生事业,修习诸波罗密,身不懈怠,心不疲劳,纵遇魔事亦不退屈。如大般若经言:“久处生死,修诸功德,心无退转,是菩萨摩诃萨,安住精进波罗密。”各位,我们读书有毕业时,做工有退休时,做人寿命有完结时,唯有大乘菩萨,入世救世的事业、度众的职责,将无止境、永无尽时。因为初发心菩萨,是实习救世工作,利生事业,直至成佛。福慧具足,才正式开始执行救世工作,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诸佛菩萨的救世工作,利生事业,永无穷尽,是名精进到彼岸。
静虑:焚语禅那波罗密,译名静虑到彼岸。禅那,又名三昧,译名正定,华梵双语,称名禅定。禅定能止息妄念,摄心不乱,是学佛必修课程。小乘学人离群独居,或潜迹深山修习观、练、熏、修四种禅定,引生无漏智慧,断见思烦恼,与真谛理相应,即证阿罗汉果。大乘菩萨,能于闹市,修远离行,不为外境坏诸禅定,恒处深妙定境中,广作佛事,利益有情,动中有定,定中有动,止观双运,定慧均等。而且心不执著,而能回向佛道,庄严菩提,名禅定到彼岸。
智慧:梵语般若波罗密,译名智慧到彼岸。此智慧非一般人的聪明才智,非二乘圣人所得无漏智,而是诸佛究竟,菩萨分证实相理的般若智。此般若智慧,既能理解诸法现象界的种种差别相,又能深达诸法本体的实相理。大智度论言:“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如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密。”菩萨以般若智入世救世,知邪正,破二执,空性相,虽终日度生,不见有一众生可度,虽无众生可度,不妨终日度众生。如金刚经言:“如是灭度一切众生已,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如是宴坐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是名般若波罗密。
般若是智行,施等五度是福行。般若如人眼目,施等五度如人双足。菩萨入世,必须以智行导福行,以福行助智行,福慧双修,目足双资。直至因圆果满,方可成佛。故说:般若是诸佛母,菩萨之师。菩萨乘悲智双运的慈航,深入世间拯救众生,共度生死苦海,共登佛道彼岸,自他兼利,因名入世。
各位,我们从世间的现象,出世的意义,及入世的精神三方面,深入研究学佛人的意志与心态,行动与结果,不止是一连串觉悟,而且是积极的向上进取。小乘人,能从世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皆苦的现象中,透视宇宙与人生的本体,不断改善自己,提升自己。结果,能彻底取消人生内在及外来种种苦恼,超出世间,亲证真理生命,获得纯乐无苦的归宿。在其律己修身,精进办道的过程中,既净化身心,又净化社会,结果成为人间福田。
大乘菩萨因见众生苦,发菩提心,进修佛道,自利兼他;本入世精神服务社会,以自己财力、智力帮助别人;严持佛戒,自行化他,以防止社会罪恶案件的发生。实行忍辱,溶化仇恨,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安宁。精勤进修佛道,一心救度众生,作为苦海慈航;修习禅定,开发智慧,权巧方便,行愿无穷,广度众生,成办佛事。
综上可知,学佛的人,无论是立志出世以自利,或发愿入世以利他,都是人性的醒觉,积极的进取,绝非迷信、悲观、落后、或逃避现实。因此,本人希望在座各位,以及社会各阶层人士,都能够了解佛教,信仰佛教,知因识果,正知正见。同时将佛教的理论,付之实践,从个人律己修身,推广至净化社会,造福人群。从个人断惑证真,离苦得乐,进而入世救世、利己利人,以达到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的弘愿。切勿曲解佛法,或毁谤佛教。
《出世与入世》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