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附錄一:「真實菩薩的叁十二法」▪P5

  ..續本文上一頁=24>

  36

  

  言決定故

  

  31

  

  貴真實法

  

  37

  

  重谛實故

  

  32

  

  一切所作,菩提爲首

  

  38

  

  大菩提心恒爲首故

  

  佛陀扇多譯《攝大乘論》卷下(大正31,104a7-23)出現叁十叁句。真諦譯《攝大乘論》卷中(大正31,122a12-b3)出現叁十七句。

  世親釋本有叁,其中真諦譯本(大正31,197a14-15)說:「後有十六業及十六句,合叁十二法」,與原本之意不同;其他笈多和玄奘譯本(大正31,294a23-24/348b23-24)也只說:「此句義(一切眾生中利樂意)有十六業」。然而無性釋本,玄奘譯本(大正31,411c16)說:「叁十二法由十六業分別顯示」,與本論之說最為吻合。

  【附錄二】:「中道真實觀中,心心所不可得」

  《演培法師全集》第7冊《解深密經語體釋》p.160-164:

  【經】

  廣慧!如是菩薩雖由法住智爲依止爲建立故,于心意識秘密善巧。然諸如來不齊于此,施設彼爲于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廣慧!若諸菩薩于內各別:如實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不見積集、不見心;不見眼色及眼識;不見耳聲及耳識;不見鼻香及鼻識;不見舌味及舌識;不見身觸及身識;不見意法及意識:是名勝義善巧菩薩;如來施設彼爲勝義善巧菩薩。廣慧!齊此名爲于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如來齊此施設彼爲于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

  【釋】

  就世俗善巧說心意識秘密甚深,說生命無始流轉,雖難理解,但還易知,所以佛不齊此施設彼于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法住智對涅槃智說:正見諸法真理所得的無漏妙智,叫涅槃智;在此智前,有法住智。《阿含經》說:無論知不知,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認識因果緣起,生起聞思修慧,對法關系的種種理解,是法住智的作用。所以世俗善巧,也可叫法住智善巧。于法住智得到善巧的,如來不說他是一切秘密善巧菩薩;要于勝義得善巧,如來方叫他是于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

  要想得勝義善巧,先要得世俗善巧:即以法住智認識一切因果事實的真相,依心意識顯明勝義。世俗不得善巧,勝義也不得善巧。于內各別,即在內心一一法的自體上,如實通達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勝義是一切法的普遍共相,也是一切諸法的真實,如實通達了這個,就不見一切法了!不見阿陀那,是不見他的用;不是阿陀那識,是不見他的體。余二類知。不見眼色及眼識等,約十八界說,即依阿陀那仗根托境生起的六轉識,多不可得。如是通達,方得勝義善巧。

  不見有二:一、所破不見,本來沒有妄見爲有的法,以勝義智觀察,不見有真實自性可得,就通達無有了。如黑夜誤認繩索爲蛇,如以燈光一照,就不見有實蛇可得了。二、泯絕不見,前是擊破某一法叫不見,此是離諸戲論習氣執著叫不見,不是沒有,因爲因果律是不能破壞的,破壞因果,成豁達空,是佛法所不取的。如樹在陽光的照耀下,有樹影可見,樹倒即無影子可得。

  有說:世俗善巧,是談的唯識;勝義善巧,是講的般若。其實,在諸法緣起相上,體達諸法的真實性,是不可機械的劃分爲兩截的。唯識、中觀對于不見的觀點不同是有的:唯識先破外境,後泯心意;中觀說通達一法無自性,即通達法法無自性。余文義顯,毋須再釋。

  《楞伽》、《密嚴經》中說到如來藏,本經沒有談到這個。若說如來藏是法空勝義所顯的,則本經在文字上雖沒有提出這叁字,但在意義上是顯示了的:〈勝義谛相品〉及本品的勝義善巧,可說都是說的如來藏。有兩點可作證明:(一)、《無上依經》說如來藏有無二、離言、超過尋思、超過一異、遍一切一味的五相,與本經說的勝義五相相合。(二)、說如來藏,就談無明熏習,生起山河大地及有情世間。如果如法修行,就得轉心意識。所以有漏不起、相名戲論習氣不起,就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了!……可見本品講的轉心意識,亦即是如來藏。事實是一,說有不同。諸法的真勝義性,與遍計執、依他起,是不一不異的,研究唯識者都知。但說明他,有從不一不異的差別上說,有從不一不異的關系上說。如來藏無始爲無明熏習,成阿賴耶,轉生六識,這是約不一不異的關系說的。本經先說生死根本的一切種子心,次說起諸識浪,這是約不一不異的差別說的。

  佛教學派思想中,有真心、妄心的兩大派:無著、世親以及奘師,是以妄心爲主、法相分明的;《楞伽》、《起信》以及真谛,是以真心爲主、性相融貫的。明此,唯識者大可不必與起信者爭。依如來藏轉起心意識,是就八地以上的菩薩境界說的;說根本智現起真實相時,緣起相就不現前,後得智見緣起相時,真實相就不現前,是約初地體悟真理說的。假使以菩薩並見緣起相與真實性說,即達到性相圓融的階段。

  【附錄叁】:「文殊師利本緣,是在說明文殊菩薩過去生中謗法的因緣」

  《大智度論》卷6(大正25,107a-108a):

  ※二乘與菩薩度人之比較

  (一)渡師喻

  譬如渡師,一人以浮囊草筏渡之,一人以方舟而渡,二渡之中相降懸殊;菩薩巧渡衆生亦如是。

  (二)醫師喻

  複次,譬如治病,苦藥針炙,痛而得差;如有妙藥名蘇陀扇陀,病人眼見,衆病皆愈──除病雖同,優劣法異。

  聲聞、菩薩教化度人,亦複如是。

  1、聲聞教

  苦行頭陀,初、中、後夜,勤心坐禅,觀苦而得道,聲聞教也。

  2、菩薩教

  觀諸法相,無縛無解,心得清淨,菩薩教也。如文殊師利本緣:

  文殊師利白佛:大德!昔我先世過無量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師子音王──佛及衆生壽十萬億那由他歲,佛以叁乘而度衆生──國名千光明,其國中諸樹皆七寶成,樹出無量清淨法音──空、無相、無作、不生不滅、無所有之音,衆生聞之,心解得道。

  時師子音王佛初會說法,九十九億人得阿羅漢道,菩薩衆亦複如是──是諸菩薩,一切皆得無生法忍,入種種法門,見無量諸佛恭敬供養,能度無量無數衆生,得無量陀羅尼門,能得無量種種叁昧──初發心新入道門菩薩不可稱數。是佛土無量莊嚴,說不可盡。

  時佛教化已訖,入無余涅槃;法住六萬歲,諸樹法音亦不複出。

  爾時,有二菩薩比丘:一名喜根、二名勝意。

  是喜根法師,容儀質直,不舍世法,亦不分別善惡。

  喜根弟子聰明樂法,好聞深義;其師不贊少欲知足,不贊戒行頭陀,但說諸法實相清淨。語諸弟子:「一切諸法淫欲相、瞋恚相、愚癡相,此諸法相即是諸法實相,無所罣礙。」以是方便,教諸弟子入一相智。時諸弟子于諸人中無瞋無悔,心不悔故得生忍,得生忍故則得法忍,于實法中不動如山。

  勝意法師持戒清淨,行十二頭陀,得四禅、四無色定。

  勝意諸弟子鈍根多求,分別是淨、是不淨,心即動轉。

  勝意異時入聚落中,至喜根弟子家,于坐處坐,贊說持戒、少欲、知足,行頭陀行,閑處禅寂;訾毀喜根言:「是人說法教人入邪見中,是說淫欲、瞋恚、愚癡無所罣礙相,是雜行人,非純清淨。」

  是弟子利根得法忍,問勝意言:「大德,是淫欲法名何等相?」

  答言:「淫欲是煩惱相。」

  問言:「是淫欲煩惱,在內耶?在外耶?」

  答言:「是淫欲煩惱不在內,不在外;若在內,不應待外因緣生;若在外,于我無事,不應惱我。」

  居士言:「若淫欲非內、非外,非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來,遍求實相不可得,是法即不生不滅;若無生滅相,空無所有,雲何能作惱?」

  勝意聞是語已,其心不悅,不能加答,從座而起,說如是言:「喜根多诳衆人著邪道中。」是勝意菩薩未學音聲陀羅尼,聞佛所說便歡喜,聞外道語便瞋恚;聞叁不善則不歡悅,聞叁善則大歡喜;聞說生死則憂,聞涅槃則喜。從居士家至林樹間,入精舍中,語諸比丘:「當知喜根菩薩是人虛诳,多令人入惡邪中。何以故?其言淫、恚、癡相及一切諸法皆無礙相。」

  是時,喜根作是念:「此人大瞋,爲惡業所覆,當墮大罪!我今當爲說甚深法,雖今無所得,爲作後世佛道因緣。

  是時喜根集僧,一心說偈:

  「淫欲即是道,恚癡亦如是;如此叁事中,無量諸佛道。

  若有人分別,淫怒癡及道;是人去佛遠,譬如天與地。

  道及淫怒癡,是一法平等;若人聞怖畏,去佛道甚遠。

  淫法不生滅,不能令心惱;若人計吾我,淫將入惡道。

  見有無法異,是不離有無;若知有無等,超勝成佛道。」

  說如是等七十余偈,時叁萬諸天子得無生法忍,萬八千聲聞人,不著一切法故皆得解脫。

  是時,勝意菩薩身即陷入地獄,受無量千萬億歲苦!出生人中,七十四萬世常被誹謗,無量劫中不聞佛名。是罪漸薄,得聞佛法,出家爲道而複舍戒,如是六萬叁千世常舍戒;無量世中作沙門,雖不舍戒,諸根暗鈍。

  是喜根菩薩于今東方過十萬億佛土作佛,其土號寶嚴,佛號光逾日明王。

  文殊師利言:「爾時勝意比丘,我身是也,我觀爾時受是無量苦。」

  文殊師利複白佛:「若有人求叁乘道,不欲受諸苦者,不應破諸法相而懷瞋恚。」

  問文殊師利:「汝聞諸偈,得何等利?」

  答曰:「我聞此偈,得畢衆苦,世世得利根智慧,能解深法,巧說深義,于諸菩薩中最爲第一。」

  ※如是等,名巧說諸法相,是名如實巧度。

  

  文殊師利本緣,是在說明文殊菩薩過去生中謗法的因緣。參見《諸法無行經》卷下(大正15,759a2~761a29);《雜譬喻經》(7)〈喜根喻〉(大正4,523c13-28);參見印順法師《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收於《永光集》p.99)。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14〈兩過品第47(丹兩不和合品)〉:「十二頭陀:一、作阿蘭若,二、常乞食,叁、納衣,四、一坐食,五、節量食,六、中後不飲漿,七、塚間住,八、樹下住,九、露地住,十、常坐不臥,十一、次第乞食,十二、但叁衣。」(大正8,320c5-9)

  

《附錄一:「真實菩薩的叁十二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