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積經講記》講義▪P18

  ..續本文上一頁所修行的叁乘共法,也就是大乘菩薩的修法。所以《大般若經

  摩诃衍品》,就以叁十七品等爲大乘。268

  2、在大乘菩薩修學起來,也就比聲聞的深一層。如以沒有出叁界願爲無願;以涅槃寂靜來對治淨顛倒;以不墮我見來說四念處等。所以只要以大乘心行來修學,小法也就成爲大乘了!269

  叁、迦葉!是爲菩薩畢竟智藥,菩薩常應勤修習行。

  如來將這些法藥說明了以後,結告迦葉說:「迦葉」!這就「是菩薩」的「畢竟智藥」,能徹底救治衆生的大法。這些,無論是自利,或者利他,作爲修學「菩薩」道的,都是時「常應」該精「勤修習」實「行」的。

  丁二 出世智藥治

  戊一 舉喻起說

  (p.171)又大迦葉!閻浮提內諸醫師中,耆域醫王最爲第一。假令叁千大千世界所有衆

  生,皆如耆域,若有人問心中結使煩惱邪見疑悔病藥,尚不能答,何況能治!菩薩于中應作是念:我終不以世藥爲足,我當求習出世智藥,亦修一切善根福德。如是菩薩得智藥已,遍到十方,畢竟療治一切衆生。

  再來說畢竟的出世智藥。

  以我執系著而起的,是世間法;體達空無我性,超勝了這樣的世間法,名爲出世。出世爲佛法本義,但每被人誤解。如來要說明出世智藥,先以比喻說起。

  一、又大迦葉!閻浮提內諸醫師中,耆域醫王最爲第一。假令叁千大千世界所有衆生,皆如耆域,若有人問心中結使煩惱邪見疑悔病藥,尚不能答,何況能治!

  「大迦葉」!譬如我們這個地區,是四大洲之一的南「閻浮提」洲,從有一棵閻浮提樹得名。270在這閻浮提內,所有的「諸醫師中」,要推「耆域醫王最爲第一」。耆域,是頻婆娑羅王的王子,長于醫藥,爲當時僧團的特約醫師。由于他醫理高明,所以贊爲醫王。耆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醫師!然而,「假令叁千大千世界所有衆生」,大家「皆如耆域」那樣的擅長醫藥,簡直是沒有治不了的病。271

  「若有人問」起:人們「心中」的「結使、煩惱、邪見、疑、悔」等心「病」,該用什幺「藥」來治療?那大家「尚不能答」覆──根本不知道,又從那裏答起!連答都答不出來,「何況能治」療這心中的煩惱病呢!

  二、菩薩于中應作是念:我終不以世藥爲足,我當求習出世智藥,亦修一切善根福德。如是菩薩得智藥已,遍到十方,畢竟療治一切衆生。

  結使等煩惱,爲生死根本,有煩惱就有業,有業就有生死苦報。所以解脫生死重病,要從根治煩惱下手。可是世間的醫師,雖也有治精神病的,應用心理治療的,但對心中的煩惱頭數,煩惱力用……根本不明白。不能認識病源,當然不能下藥治療了!

  學「菩薩」道的,對「于」此「中」道理,有深刻的認定,知道這不是世間一般所能根治的。所以「應」該常「作是念:我終不以」一般的「世藥爲」滿「足,我當求習出世」間的「智藥」。

  不但學習出世的真智慧,還要「修一切善根福德」。這樣的福慧雙修,才能自他兩利。「如是,菩薩」學「得」了「智藥」,就會「遍到十方」界去,「畢竟療治一切衆生」的生死重病。

  戊二 隨義正說

  己一 標法性空以觀心

  (p.173)何謂菩薩出世智藥?謂知諸法從緣合生;信一切法無我無人,亦無衆生壽命知

  見,無作無受;信解通達無我我所。于是空法無所得中,不驚不畏,勤加精進而求心相。

  說到出世的畢竟智藥,就是究竟解脫的不二法門。

  一、唯識與中觀的現觀次第

  依唯識宗的現觀次第,是先觀所取空,次觀能取空,然後趣入現證。

  依中觀宗的現觀次第,是先泛觀一切法空,次觀能觀的心也空,然後趣入現證。

  大致相近,但唯識宗以「唯識無境」272的勝解爲方便,而中觀宗以「緣生無性空」273爲方便。

  本經所說,更順于中觀的修法。

  唯識宗

  中觀宗

  所取空 → 能取空

  觀一切法空 → 能觀的心也空

  以「唯識無境」爲方便

  以「緣生無性空」爲方便

  二、何謂菩薩出世智藥?謂知諸法從緣合生;信一切法無我無人,亦無衆生壽命知見,無作無受;信解通達無我我所。

  如來承上譬喻,進一步起問:什幺叫「菩薩出世智藥」?這是先要依經(論)的教理,了「知諸法」都是「從緣」和「合」而「生」。一切法依衆緣而有,依衆緣而生。離去因緣,就什幺都不能存在,這是確認了佛法的根本法則。

  既然一切是因緣和合而有,那就能深「信一切法」是「無我、無人,亦無衆生、壽命、知、見,無作、無受」274了。這就是依因緣和合生的法則,信得『諸法無我』法印。

  這裏的「我、人」到「知、見」,都是我的異名。在《大般若經》中,我的異名,一共有十六名。275在上面解說「我空」276時,已說到我、人、衆生、壽命;這裏再說到四名。外道、凡夫,對于自我,以爲是能知者,能見者,作善惡業者,受果報者。所以知、見等,都是自我的別名;在緣生無我的正觀中,一切都不可得。能信得諸法無我,也就能「信解通達無我我所」。

  信,是依人及經論所說,經教理的推比而起信;

  解,是經思惟而得深刻的勝解;

  通達,是修慧,能深徹的了達。

  無我,就沒有我所;無我是我空,無我所是法空。

  ──上來泛觀一切法空。

  叁、于是空法無所得中,不驚不畏,勤加精進而求心相。

  進一步,要返觀這能觀的心相也空。

  一般人,大都是『依識立我』277;所以這也就是廣觀法空,而後反觀我空的現觀次第。如上所說的我法皆空,是最難信解的。因爲一般都誤以爲空是沒有,所以聽說一切空,就不免有沒有著落的恐怖。但大乘利根菩薩,從緣生無性去解空,知道『畢竟空中不礙一切』278。有業有報,有修有證,能于畢竟空中立一切法,所以能「于是空法無所得中,不驚不畏」。279

  不但不驚怖,而且深信不疑,更能「勤加精進」,由博返約,從一切法空中,「而求心相」是什幺。心相,也可譯作心性。求心相,就是求心的自性。知見作受,系縛解脫,衆生總以爲心在主宰。有心可得,爲衆生妄執的最後堡壘;所以非進求心相不可。

  從前慧可禅師,向達磨禅師求安心法。這也是以爲有心可得,而只是憂悔不安,不得自在。達磨禅師說:『將心來與汝安』!這就是要他返觀自心,勤求心相。慧可禅師求心的結果是:『求心了不可得』。280

  這與下文的觀心一樣,這才是安心解脫的不二法門!

  己二 觀心無性以顯性

  庚一 觀心無性

  辛一 約勝義觀心無性

  (p.176)菩薩如是求心:何等是心?若貪欲耶?若瞋恚耶?若愚癡耶?若過去、未來、現

  在耶?若心過去,即是盡滅;若心未來,未生未至;若心現在,則無有住。是心非內、非外、亦非中間。是心無色、無形無對、無識、無知、無住、無處。如是心者,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不已見、不今見、不當見。若一切佛過去來今而所不見,雲何當有?但以顛倒想故,心生諸法種種差別。是心如幻,以憶想分別故,起種種業,受種種身。

  以下是勤求心相,觀心無性以顯性。

  在說明上,分爲觀心無性,無性即性兩節。281

  觀心無性也分二科,先正約勝義顯無性,是勤求心相的正意。282

  一、菩薩如是求心:何等是心?

  如來先總標說:「菩薩」應「如是求心」。怎幺樣求呢?應推求觀察,「何等是心」?求心,是求心的自性是什幺。但求覓起來,心是畢竟不可得的。本經約叁門觀察,

  1、叁毒求:「若貪欲耶?若瞋恚耶?若愚癡耶?」

  心是「貪欲」嗎?「瞋恚」嗎?「愚癡」嗎?假如心是貪欲,那瞋、癡就不是心了。假如是瞋恚,貪、癡又不是心了。假如心是愚癡,那心就不能是貪、瞋了!假使說,貪、癡或瞋、癡,可以相應,同時而有,所以不妨是貪又是癡,是瞋又是癡。但這既不免貪瞋相違的過失,而且相應共有,可見是衆緣和合,而不是心自性相,自性是不二的自體呢!這樣,從這叁毒去推求,什幺都不能說是心。

  依經論成法,這應該是叁性求:心是善嗎?是惡嗎?是無記嗎?心既不能局限于一性,又不能同時通于叁性,所以以叁性推求,心是了不可得。本經且約惡性說,從叁毒去推求。283

  2、叁時求:「若過去、未來、現在耶?若心過去,即是盡滅;若心未來,未生未至;若心現在,則無有住。」

  從時間去觀察,心是「過去」的嗎?「未來」的嗎?「現在」的嗎?「若心」在「過去」,過去是已滅,那「即是盡滅」而不可得。「若心」在「未來」,未來是「未生」起,「未至」現在,那不是等于沒有嗎?「若心」在「現在」,現在只是不離過去未來的假名,並沒有一念安住不動的現在。所以經上說:『即生即滅』。284這樣,現在是即生即滅,「無有住」相,那又指什幺爲現在心呢?作叁時觀察,心是了不可得,所以《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285

  3、叁處求:「是心非內、非外、亦非中間。」

  如心是有實自性的,那心在什幺處?在內?在外?在中間?推求觀察起來,「是心非內」,並不能指出心在身內的那一處。而且心如在內,怎幺能了外境呢?當然也「非外」,誰能證明心在身外?而且在外,又怎能覺了自己身心呢?也「非中間」,中間是相待的假名,是並不能確指的。

  觀門無邊,本經且約叁毒、叁時、叁處爲觀門,但推求起來,不見有一定法名爲心,不見心有自性可得而契入心空。

  二、是心無色、無形無對、無識、無知、無住、無處。如是心者,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不已見、不今見、不當見。若一切佛過去來今而所不見,雲何當有?

  觀心性空而入現證無分別性,《瑜伽論》說(經)有六句;本經前文出四句,這裏譯爲七句,以顯示心相不可得。286七句是

  1、「是心無色」,非色根識所能得的色相。

  2、「無形無對」,無形就是無對,是譯者的衍文。287這是說,心不…

《《寶積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