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积经讲记》讲义▪P17

  ..续本文上一页切近的法药──七菩提行。

  菩提(bodhi),义译为觉。

  达成正觉的条件,因素,名为菩提分,或菩提支,菩提品。

  总括佛说的菩提分,主要的有三十七类,名为三十七菩提分。这是可以分为七大类: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这七大类,就是现在所要说的七菩提行。以下分别来解说。254

  一、「四念处」:

  这是被称为『一乘道』255,能灭忧苦的重要法门,菩萨就以此来救治众生。

  四念处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菩萨以身、受、心、法为系念处,心住于此而正观察,所以名身念处(或译念住)……法念处。

  以念得名,而实体是念相应的智慧。256

  四念处有二:257

  A、别相念处: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B、总相念处:

  观身为不净、苦、无常、无我;……观法也是不净、苦、无常、无我。

  1、「治诸依倚身、受、心、法」

  本经所说的,也是总相念处,但归结于无我。因无常、苦、不净等正观,最后都是为了引发无我正见,这才是四念处法门的宗要。众生对于身、受、心、法,总是有所取着,起常、乐、我、净四倒。所以佛说四念处,对治颠倒,不再取着,所以说:「治诸依倚身、受、心、法」;依倚,就是依之而生取着的意思。

  2、释四念处

  (1)身念处:「行者观身,顺身相观,不堕我见」

  修「行者,观身」──自身、他身、自他的色身,随「顺身相观」察。如观身是种种不净,三十六物所成等,258就可以治灭执净的颠倒。如随顺这身的实相──空无我性来观察,就不再依着身而起我执,就能「不堕我见」了。身体,确是最容易引起我执的,所以如来说法,每每是先说身念处。

  (2)受念处:「顺受相观,不堕我见」

  修行者,随「顺受」──苦受、乐受、舍受的实「相」来观察。受,一切都离不了苦,所以观受是苦,能不着受而治乐颠倒。如观受的实相,从因缘所起,了无自性可得,那就不会计着受而「不堕我见」了。

  (3)心念处:「顺心相观,不堕我见」

  众生的颠倒,莫过于执着心识为常住不变的。这虽是婆罗门教以来的老执着,也实是众生的通病。所以修行者,随「顺心相」,观心识如流水、灯焰,剎那生灭无常。『无常是空初门』,259从生灭无常中,得空无我正见,就能除常倒而「不堕我见」了。

  (4)法念处:「顺法相观,不堕我见」

  一切法中,除了色(身)法,及心法中的受与识,其他如想、思等一切心相应行,心不相应行──有为法;还有无为法。这些,就是法念处观察的对象。修行者,随「顺法相」而起正观,没有一法是可取可着的;也就是没有一法是可以安立为我的(如着法是有,这就是执我的所在),因而能「不堕我见」。

  3、结:「是四念处,能厌一切身、受、心、法,开涅槃门」

  「是四念处」,如能修习观察,都能不起我见,就「能厌一切──身、受、心、法」,也就是能厌离生死流转,心向涅槃。所以说能「开涅槃门」,而有了进入涅槃的可能!

  二、「四正勤」:

  这是四种能断除懈怠、放逸,勇于为善的精进,所以也名四正断。260勤与精进,佛法中都是指向上向善的努力来说。那四种呢?

  1、「能断已生诸不善法」

  由于精进,「能断」过去「已生诸不善法」──烦恼。已生的已经过去了,但过去了的烦恼,还能影响自己身心,束缚自己,这要以精进来断除他。如曾经加入了社会的不良组织,虽然好久没有活动了,但还受他的控制。必须以最大的勇气,割断过去的关系,才能重新做人。

  2、「不起未生诸不善法」

  以精进来达成「不」再生「起未生诸不善法」。未生的烦恼,还没有生起,那不是没有吗?不能说没有,只是潜在而没有发现出来罢了。这必须精进对治,使善法增长,智慧增长,才能使未生的烦恼,再没有生起的机会。

  3、「未生善法悉能令生」

  「未生」起的「善法」,要以精进力,「能令生」起。这如潜在的财富,生得的智力,要努力使他充分发挥出来一样。

  4、「已生善法能令增长」

  对「已生」起的「善法」,要常生欢喜心;加以不断的熏修,「能令」他一天天「增长」广大起来。

  「取要言之,能断一切诸不善法,成就一切诸善之法」

  这四种正勤,扼「要」的说一句,这是「能断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诸善」「法」的精进。没有精进,是不能达成这一目标。依大乘法说:『修空名为不放逸』261。了达一切法性空,才能痛惜众生,于没有生死中造成生死,没有苦痛中自招苦痛;才能勇于自利利他,不着一切法,而努力于断一切恶,集一切善的进修。

  三、「四如意足」:

  1、如意,是神通自在。神通自在,依禅定而引发。禅定有欲(希愿)增上,勤增上,心(止的别名)增上,观增上,依这四法而修成定,为神通所依止(如足一样)。所以欲、勤、心、观所成定,名为四如意足,也叫四神足,这是得定发通的重要行门。262

  2、但为什幺会发神通呢?如他心通能知他人的心念;神境通能入地、履水、升空,那怕千里万里,一念间就能到达,这怎幺会可能呢?要知身心、世界,都是因缘和合的幻相,没有自性可得。而众生无始妄执,却取着『一合相』,想象为一一个体的实在。由于实执的熏习,身心世界,一一固体化,粗重化,自成障碍,如因误会而弄到情意不通一样。这才自他不能相通,大小不能相容,远近不能无碍。修发神通,不过部分或彻底的,恢复虚通无碍的诸法本相而已。

  3、如修世间禅定,那是修得离去我们这个欲界系的身心世界,也就是最实体化,粗重化的身心世界。从根本禅──色界系法中,修发得神通自在。但这只是心色比较微妙轻灵,还只是有限度的虚通无碍。

  「治身心重。坏身一相,令得如意自在神通」

  如修大乘出世禅定,那是观一切法如幻性空,也就得一切法无碍(论说:『以无所得,得无所碍』)。所以能对「治身心」的个体化,粗「重」化,破「坏身」心的「一」合「相」,而得心意相通,法法无碍,「得如意自在神通」。263

  四、「五根」:

  根是根基深固的意思。

  1、「治无信」:修信根,能对「治」不信三宝四谛的「无信」。

  2、「治懈怠」:修精进根,如四正勤,能对治懒于为善,勇于作恶的「懈怠」。

  3、「治失念」:修念根,如四念处,能系心念处,对治「失念」──正念的忘失。

  4、「治乱心」:修定根,如四禅,能对治散「乱心」。

  5、「治无慧众生」:修慧根,如四谛、二谛、一实谛的正知,能对治「无慧」的「众生」。众生二字,应通前四根。

  五法具足,善法才坚固,所以叫五根。264

  五、「五力」:

  1、五力的内容,还是上面说的信、勤、念、定、慧。

  2、「治诸烦恼力」

  但由于五根的善力增强,进而有破「治」不信等「诸烦恼」的「力」量,所以又名为五力。

  六、「七觉分」:

  也名七菩提分。

  1、择法觉支(支就是分):择是简择、抉择,为观慧的别名;法是智慧简择的正法。这是七觉分中的主体,余六是助成。

  2、喜觉支:喜是喜受,因为深尝法味,远离忧苦而得悦乐。

  3、精进觉支,即依择法而向寂灭的精进。

  4、念觉支,即正念相续。

  5、轻安觉支,是因得定而起的身心轻安。

  6、定觉支,即与慧相应的正定。

  7、舍觉支,这不是舍受,而是行蕴中的舍心所,住心平等而不取不着。

  「治诸法中疑悔错谬」

  以择法为中心的七觉分,能达成正法的觉证。如能现觉正法,知法入法,就能对「治」于「诸法中」所有的「疑悔错谬」。

  在迷不觉的众生,在人生旅程中,不是面临歧途,踌躇不决──疑;就是走上错路,盲目前进而死路一条──错谬。错误与疑惑,到头来是仿徨、空虚、忧悔。

  正觉的圣者,主要为断除三结──我见、戒禁取、疑。

  我见是理的迷谬;戒禁取是行为的错谬;而疑是对三宝四谛──真理与道德的怀疑。如真正的觉悟了,这一切烦恼都不再存在,因而是真知灼见,心安理得,充满了正法的喜乐,而没有忧悔(这名为『于法无畏』265)。在一切菩提分中,这是极重要的一项。

  七、「八正道」:

  这是如来说法,最先揭示的道品,为离邪向正,转迷启悟的修持轨范。

  1、正见:于四谛、二谛、一实谛的深彻知见,为八正道的主导者。

  2、正思惟:对于正见的内容,深思而求其实现。

  这二者,属于慧学。

  3、正业:为远离杀、盗、淫的身恶行,而有身正业。

  4、正语:为远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而有正语。

  5、正命:是如法得财,如法使用,所有的正常经济生活。

  这三者属于戒学。

  6、正精进:即断恶修善,为助成一切道品(三学)的精勤。

  7、正念:于正见、正思所得的正法,系念现前,不忘不失。

  8、正定:因系心一处,到达禅定的成就。

  这二者是定学。

  「治堕邪道一切众生」

  八正道,以无漏的戒、定、慧为体。这不但是圣者的,『八正道行入涅槃』,也是凡夫邪道的彻底对治者,所以说能对「治堕邪道」的「一切众生」。堕邪道,即邪定聚众生。邪道,是八邪道──邪见、邪思惟、邪业、邪语、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有了八邪,一定堕落恶趣。修八正道,才能回邪向正而使他解脱。

  戊三 结说

  (p.170)迦叶!是为菩萨毕竟智药,菩萨常应勤修习行。

  一、菩萨善修智药以达自利和利他

  上面所说的,三类十项的对治行,266七类三十七品的菩提行,267都是菩萨修集所成的,以智为主的法药。菩萨以此自利,也就以这样的智药,遍十方界去化导群迷,救治众生的生死重病。

  二、转声闻的法药为菩萨的智药

  这些智药,本来都是声闻所常用的法药,为什幺称为菩萨的智药呢?这因为,

  1、大乘能容受一切,所以名大。这些声闻…

《《宝积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