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悲愿,修集广大福智资粮。等到「成就」真实「菩萨」,那就从菩萨的教化中,「能出」生「百千无量」数的「声闻、辟支佛宝」。228二乘圣果,虽不及菩萨,但也是世所希有的珍宝,故比喻为各种宝物。
从菩萨的不断结使,到这出生二乘,为二乘所依止,种种比喻赞叹,显出菩萨道的
善巧,崇高。
丙三 作教化事业
丁一 毕竟智药治
戊一 总说
(p.155)尔时,世尊复告大迦叶:『菩萨常应求利众生。又正修习一切所有福德善根,等心施与一切众生。所得智药,遍到十方疗治众生,皆令毕竟。云何名为毕竟智药?
一、承先启后
1、正明菩萨道中,已说了「修广大正行」229,「习甚深中观」230,现在要说起方便大用,「作教化事业」231。前二是自利,这里要说利他。232
2、菩萨虽以利他为重,而实是自利利他相成的。如修广大正行,都是与众生有利益的。而现在要说的方便教化,又都是从自己的修集得来。怎样自利,就怎样利他,所以菩萨是在「利他为先」的原则下,去从事自利利他,上求下化的工作。233
二、「作教化事业」分二科
在菩萨的方便化导中,分「毕竟智药」与「出世智药」二科。234
菩萨能治众生的生死苦恼病,主要是智慧,所以叫智药。
1、菩萨以般若──智慧而修集的一切法药,是能根治众生生死重病的,所以叫毕竟智药,毕竟就是究竟彻底的意思。
2、这些智药,虽能达到菩提、涅槃,但或是远方便,或是近方便;或是助成的,或是主要的。235那切近而主要的智药,名为出世智药。
菩萨修集得来的佛法,不外这二类。
三、尔时,世尊复告大迦叶:『菩萨常应求利众生。又正修习一切所有福德善根,等心施与一切众生。所得智药,遍到十方疗治众生,皆令毕竟。云何名为毕竟智药?
说明毕竟智药,先总说。
这是另起一大段,所以经上说:「尔时,世尊」又「告大迦叶」说:修广大正行,与甚深中观的「菩萨」,是出发于大菩提心的,利他心重,所以「常应」寻「求」方便,怎样去「利众生」。要利益众生,就知道要切实修学。
1、约修集福德说,
「又正修习一切所有」的「福德善根」,不是为自己,而愿以平「等心」236,普遍的回向,「施与一切众生」,同得解脱,同成佛道。
2、约修习智德说,
凡菩萨修习「所得智药」,也愿与众生共有,所以「遍到十方」世界,去「疗治众生」的身心重病。237不但去疗治,而且「皆令毕竟」全愈,这正如《金刚经》所说:『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238。
那幺,那些药「名为毕竟智药」呢?
戊二 别说
己一 诸对治行
(p.157)谓不净观治于贪淫,以慈心观治于瞋恚,以因缘观治于愚痴。以行空观治诸妄见,以无相观治诸忆想分别缘念,以无愿观治于一切出三界愿。以四非倒治一切倒:以诸有为皆悉无常治无常中计常颠倒,以有为苦治诸苦中计乐颠倒,以无我治无我中计我颠倒,以涅槃寂静治不净中计净颠倒。
一、毕竟智药有二类
毕竟智药,是些什幺法门呢?分对治行与菩提行二类。
1、菩提行是近方便,是引发证悟的法门。(*下一科会解释)
2、对治行是远方便,在初学时,先要调治烦恼,安定自心,才能进一步的趋向出世解脱。这在古译中,称为『停心』观;奘译作『净行所缘』239。停心观,旧有不净、慈悲、因缘(很多经论,只说此三法门240)、界、数息──五门。241
本经以前三为一类,以界观的达无我我所,分为三空观及四正观二类。
二、不净、慈悲、因缘三观为一类
1、不净观
「不净观治于贪淫」
「不净观」,这是于死尸取青瘀等相,然后摄心成观。如经中所说的九想242──胀想、青瘀想、坏想、血涂想、脓烂想、啖想、散想、骨想、烧想,就是不净观。如修习不净观,为对「治」「贪淫」的特效法药。贪淫是障道法,而凡人都为他惑乱。或贪姿色;或贪音声;或贪体臭;或贪体态,如曲线等;或贪他的温柔供事……。修九想观成就,这一切淫念,就都不起了。243
2、慈心观
「以慈心观治于瞋恚」
「以慈心观」来对「治」「瞋恚」病。瞋恚病极其粗重,俗说:『一念瞋心起,八万障门开』,这是大乘行者所特重的。因为瞋心一起,对于利益众生,就成为障碍了。这应观一切众生,如父如母,如儿如女,修习愿一切众生得安乐,同情众生的慈心;慈心增长,瞋恚也就不起了。慈心遍于一切众生,所以素食、放生,也能培养慈心。当来下生的弥勒佛,初发心就不食众生肉,特以慈心(所以姓弥勒,弥勒就是慈)来表彰他的特德。244
3、因缘观
「以因缘观治于愚痴」
「以因缘观」来对「治」「愚痴」病。这里的愚痴,不是别的,而是不明善恶,不明业果,不明流转生死,不明我我所空等愚痴。这唯有以如来十二因缘的观察智药,才能对治他。因为『空相应缘起』245,即开示业果流转等道理。246
──以上三观为一类。
三、界观之三空观 247
1、空观
「以行空观治诸妄见」
「以」诸「行」生灭无常,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所的「空观」,修习成就,悟解得有为诸行,没有实我可得。我见为一切妄执根本;能降伏我见,自然就能「治诸妄见」。248这里的妄见,可摄得常、无常见,249边、无边见,一见、异见等。
2、无相观
「以无相观治诸忆想分别缘念」
「无相观」:众生着有,就于一切法取相分别;妄想无边,最为解脱的重障。所以修无相观,观一切法虚妄,不取一切相,就能对「治」顾恋过去的「忆想」,取着现在的「分别」,欣求未来的「缘念」──离一切取相。250
3、无愿观
「以无愿观治于一切出三界愿」
「无愿观」:无愿,或译无作。众生于生死中,爱着不舍,所以起『后有爱,贪喜俱行爱,彼彼喜乐爱』251;起心(思愿相应心)作业,愿求生死的相续,名为凡夫。或者把生死看成怨家,三界看做牢狱,于是愿求出此三界生死,名为小乘。现在菩萨的无愿观,能治三界生死的思愿,更能对「治」小乘「一切出三界」生死的「愿」欲。能观生死本空,即没有生死可出,涅槃可求,为菩萨的无愿观。
──以上三观为一类。252
四、界观之四正观
「以四非倒治一切倒」
此下四观,名「四非倒」,能对治四颠倒──常颠倒、乐颠倒、我颠倒、净颠倒。治四颠倒,即「治一切倒」。如分别来解说,
1、无常治常颠倒
「以诸有为皆悉无常治无常中计常颠倒」
无常观:「以诸有为皆悉无常」的正观,对「治」于生灭「无常中,计常」住的「颠倒」。
2、苦治乐颠倒
「以有为苦治诸苦中计乐颠倒」
苦观:以「有为」生灭法,无常故「苦」的正观,对「治诸苦中,计乐」的「颠倒」。什幺叫诸苦?在对境而起领受时,分苦受、乐受、舍受──三受。但深一层观察,老病死等苦受,不消说是苦的──苦苦。乐受,如一旦失坏了,就会忧苦不了,叫坏苦。就使是不苦不乐的舍受,在诸行流变中,到底不能究竟,所以叫行苦。这些,都离不了苦,而凡夫着为快乐,所以经说如贪刀头上的蜜一样。253
3、无我治我颠倒
「以无我治无我中计我颠倒」
无我观:「以」诸法「无我」的正观,对「治」于本来空「无我中,计我」的「颠倒」。这更是众生的颠倒根本!一切众生,都不自觉的起自我见,其实不过为迷于色、受、想、行、识而起的妄执。所以萨迦耶见──有身见(俗称我见),是以五蕴为所缘,而并没有自我可得的。
4、涅槃治净颠倒
「以涅槃寂静治不净中计净颠倒」
涅槃寂静观:「以涅槃寂静」观,对「治」于「不净中计净」的「颠倒」。净是清净、不染污。浅一些说:如把自己的身体,看得非常清净美丽,所以去修饰庄严他。或把世间看得非常美好,而迷恋他。
单是这些净颠倒,佛法常以『不净观』来对治他。
但深一些的,或因自己的修养,节制;或幻想一圣神的崇高德性,唯一真神,而想象为怎样的圣洁。这些净颠倒,就不是不净观所能对治得了。
所以本经从大乘法来说,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三界六道(神也在其内),一切是不净的,所以可因之而起贪恋,因之而起烦恼。三界的生死杂染法,那里有净呢?特别是自己的色身,佛说是画瓶一样。外面看来美观,加上庄严,真使人顾影生怜。但里面尽是些臭秽便利,怎幺庄严修饰,也无法掩饰得了。但众生于不净计净,志求清净,才幻想有圣洁的神等。不知唯有不生灭,离众相,无烦恼的涅槃,才是寂静的,究竟清净。所以观涅槃,能治一切净颠倒。
以四正治四倒,如执着四非倒,还是颠倒,所以大乘法说『非常、非无常』等。
──这又是一类。
五、结
这三类十法,是对治行,都是观──智慧。菩萨用这些智药,来对治众生的烦恼重病。
三对治观
三空观
四正观
不净观:治贪淫
空 观:治妄见
无常:治常颠倒
慈心观:治瞋恚
无相观:治忆想分别缘念
苦:治乐颠倒
因缘观:治愚痴
无愿观:治一切出三界愿
无我:治我颠倒
涅槃:治净颠倒
己二 七菩提行
(p.162)以四念处,治诸依倚身、受、心、法:行者观身,顺身相观,不堕我见。顺受相观,不堕我见。顺心相观,不堕我见。顺法相观,不堕我见。是四念处,能厌一切身、受、心、法,开涅槃门。
以四正勤,能断已生诸不善法,及不起未生诸不善法;未生善法悉能令生,已生善法能令增长。取要言之,能断一切诸不善法,成就一切诸善之法。
以四如意足,治身心重。坏身一相,令得如意自在神通。
以五根,治无信、懈怠、失念、乱心、无慧众生。
以五力,治诸烦恼力。
以七觉分,治诸法中疑悔错谬。
以八正道,治堕邪道一切众生。
再来说…
《《宝积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