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悲願,修集廣大福智資糧。等到「成就」真實「菩薩」,那就從菩薩的教化中,「能出」生「百千無量」數的「聲聞、辟支佛寶」。228二乘聖果,雖不及菩薩,但也是世所希有的珍寶,故比喻爲各種寶物。
從菩薩的不斷結使,到這出生二乘,爲二乘所依止,種種比喻贊歎,顯出菩薩道的
善巧,崇高。
丙叁 作教化事業
丁一 畢竟智藥治
戊一 總說
(p.155)爾時,世尊複告大迦葉:『菩薩常應求利衆生。又正修習一切所有福德善根,等心施與一切衆生。所得智藥,遍到十方療治衆生,皆令畢竟。雲何名爲畢竟智藥?
一、承先啓後
1、正明菩薩道中,已說了「修廣大正行」229,「習甚深中觀」230,現在要說起方便大用,「作教化事業」231。前二是自利,這裏要說利他。232
2、菩薩雖以利他爲重,而實是自利利他相成的。如修廣大正行,都是與衆生有利益的。而現在要說的方便教化,又都是從自己的修集得來。怎樣自利,就怎樣利他,所以菩薩是在「利他爲先」的原則下,去從事自利利他,上求下化的工作。233
二、「作教化事業」分二科
在菩薩的方便化導中,分「畢竟智藥」與「出世智藥」二科。234
菩薩能治衆生的生死苦惱病,主要是智慧,所以叫智藥。
1、菩薩以般若──智慧而修集的一切法藥,是能根治衆生生死重病的,所以叫畢竟智藥,畢竟就是究竟徹底的意思。
2、這些智藥,雖能達到菩提、涅槃,但或是遠方便,或是近方便;或是助成的,或是主要的。235那切近而主要的智藥,名爲出世智藥。
菩薩修集得來的佛法,不外這二類。
叁、爾時,世尊複告大迦葉:『菩薩常應求利衆生。又正修習一切所有福德善根,等心施與一切衆生。所得智藥,遍到十方療治衆生,皆令畢竟。雲何名爲畢竟智藥?
說明畢竟智藥,先總說。
這是另起一大段,所以經上說:「爾時,世尊」又「告大迦葉」說:修廣大正行,與甚深中觀的「菩薩」,是出發于大菩提心的,利他心重,所以「常應」尋「求」方便,怎樣去「利衆生」。要利益衆生,就知道要切實修學。
1、約修集福德說,
「又正修習一切所有」的「福德善根」,不是爲自己,而願以平「等心」236,普遍的回向,「施與一切衆生」,同得解脫,同成佛道。
2、約修習智德說,
凡菩薩修習「所得智藥」,也願與衆生共有,所以「遍到十方」世界,去「療治衆生」的身心重病。237不但去療治,而且「皆令畢竟」全愈,這正如《金剛經》所說:『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238。
那幺,那些藥「名爲畢竟智藥」呢?
戊二 別說
己一 諸對治行
(p.157)謂不淨觀治于貪淫,以慈心觀治于瞋恚,以因緣觀治于愚癡。以行空觀治諸妄見,以無相觀治諸憶想分別緣念,以無願觀治于一切出叁界願。以四非倒治一切倒:以諸有爲皆悉無常治無常中計常顛倒,以有爲苦治諸苦中計樂顛倒,以無我治無我中計我顛倒,以涅槃寂靜治不淨中計淨顛倒。
一、畢竟智藥有二類
畢竟智藥,是些什幺法門呢?分對治行與菩提行二類。
1、菩提行是近方便,是引發證悟的法門。(*下一科會解釋)
2、對治行是遠方便,在初學時,先要調治煩惱,安定自心,才能進一步的趨向出世解脫。這在古譯中,稱爲『停心』觀;奘譯作『淨行所緣』239。停心觀,舊有不淨、慈悲、因緣(很多經論,只說此叁法門240)、界、數息──五門。241
本經以前叁爲一類,以界觀的達無我我所,分爲叁空觀及四正觀二類。
二、不淨、慈悲、因緣叁觀爲一類
1、不淨觀
「不淨觀治于貪淫」
「不淨觀」,這是于死屍取青瘀等相,然後攝心成觀。如經中所說的九想242──脹想、青瘀想、壞想、血塗想、膿爛想、啖想、散想、骨想、燒想,就是不淨觀。如修習不淨觀,爲對「治」「貪淫」的特效法藥。貪淫是障道法,而凡人都爲他惑亂。或貪姿色;或貪音聲;或貪體臭;或貪體態,如曲線等;或貪他的溫柔供事……。修九想觀成就,這一切淫念,就都不起了。243
2、慈心觀
「以慈心觀治于瞋恚」
「以慈心觀」來對「治」「瞋恚」病。瞋恚病極其粗重,俗說:『一念瞋心起,八萬障門開』,這是大乘行者所特重的。因爲瞋心一起,對于利益衆生,就成爲障礙了。這應觀一切衆生,如父如母,如兒如女,修習願一切衆生得安樂,同情衆生的慈心;慈心增長,瞋恚也就不起了。慈心遍于一切衆生,所以素食、放生,也能培養慈心。當來下生的彌勒佛,初發心就不食衆生肉,特以慈心(所以姓彌勒,彌勒就是慈)來表彰他的特德。244
3、因緣觀
「以因緣觀治于愚癡」
「以因緣觀」來對「治」「愚癡」病。這裏的愚癡,不是別的,而是不明善惡,不明業果,不明流轉生死,不明我我所空等愚癡。這唯有以如來十二因緣的觀察智藥,才能對治他。因爲『空相應緣起』245,即開示業果流轉等道理。246
──以上叁觀爲一類。
叁、界觀之叁空觀 247
1、空觀
「以行空觀治諸妄見」
「以」諸「行」生滅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所的「空觀」,修習成就,悟解得有爲諸行,沒有實我可得。我見爲一切妄執根本;能降伏我見,自然就能「治諸妄見」。248這裏的妄見,可攝得常、無常見,249邊、無邊見,一見、異見等。
2、無相觀
「以無相觀治諸憶想分別緣念」
「無相觀」:衆生著有,就于一切法取相分別;妄想無邊,最爲解脫的重障。所以修無相觀,觀一切法虛妄,不取一切相,就能對「治」顧戀過去的「憶想」,取著現在的「分別」,欣求未來的「緣念」──離一切取相。250
3、無願觀
「以無願觀治于一切出叁界願」
「無願觀」:無願,或譯無作。衆生于生死中,愛著不舍,所以起『後有愛,貪喜俱行愛,彼彼喜樂愛』251;起心(思願相應心)作業,願求生死的相續,名爲凡夫。或者把生死看成怨家,叁界看做牢獄,于是願求出此叁界生死,名爲小乘。現在菩薩的無願觀,能治叁界生死的思願,更能對「治」小乘「一切出叁界」生死的「願」欲。能觀生死本空,即沒有生死可出,涅槃可求,爲菩薩的無願觀。
──以上叁觀爲一類。252
四、界觀之四正觀
「以四非倒治一切倒」
此下四觀,名「四非倒」,能對治四顛倒──常顛倒、樂顛倒、我顛倒、淨顛倒。治四顛倒,即「治一切倒」。如分別來解說,
1、無常治常顛倒
「以諸有爲皆悉無常治無常中計常顛倒」
無常觀:「以諸有爲皆悉無常」的正觀,對「治」于生滅「無常中,計常」住的「顛倒」。
2、苦治樂顛倒
「以有爲苦治諸苦中計樂顛倒」
苦觀:以「有爲」生滅法,無常故「苦」的正觀,對「治諸苦中,計樂」的「顛倒」。什幺叫諸苦?在對境而起領受時,分苦受、樂受、舍受──叁受。但深一層觀察,老病死等苦受,不消說是苦的──苦苦。樂受,如一旦失壞了,就會憂苦不了,叫壞苦。就使是不苦不樂的舍受,在諸行流變中,到底不能究竟,所以叫行苦。這些,都離不了苦,而凡夫著爲快樂,所以經說如貪刀頭上的蜜一樣。253
3、無我治我顛倒
「以無我治無我中計我顛倒」
無我觀:「以」諸法「無我」的正觀,對「治」于本來空「無我中,計我」的「顛倒」。這更是衆生的顛倒根本!一切衆生,都不自覺的起自我見,其實不過爲迷于色、受、想、行、識而起的妄執。所以薩迦耶見──有身見(俗稱我見),是以五蘊爲所緣,而並沒有自我可得的。
4、涅槃治淨顛倒
「以涅槃寂靜治不淨中計淨顛倒」
涅槃寂靜觀:「以涅槃寂靜」觀,對「治」于「不淨中計淨」的「顛倒」。淨是清淨、不染汙。淺一些說:如把自己的身體,看得非常清淨美麗,所以去修飾莊嚴他。或把世間看得非常美好,而迷戀他。
單是這些淨顛倒,佛法常以『不淨觀』來對治他。
但深一些的,或因自己的修養,節製;或幻想一聖神的崇高德性,唯一真神,而想象爲怎樣的聖潔。這些淨顛倒,就不是不淨觀所能對治得了。
所以本經從大乘法來說,內而身心,外而世界,叁界六道(神也在其內),一切是不淨的,所以可因之而起貪戀,因之而起煩惱。叁界的生死雜染法,那裏有淨呢?特別是自己的色身,佛說是畫瓶一樣。外面看來美觀,加上莊嚴,真使人顧影生憐。但裏面盡是些臭穢便利,怎幺莊嚴修飾,也無法掩飾得了。但衆生于不淨計淨,志求清淨,才幻想有聖潔的神等。不知唯有不生滅,離衆相,無煩惱的涅槃,才是寂靜的,究竟清淨。所以觀涅槃,能治一切淨顛倒。
以四正治四倒,如執著四非倒,還是顛倒,所以大乘法說『非常、非無常』等。
──這又是一類。
五、結
這叁類十法,是對治行,都是觀──智慧。菩薩用這些智藥,來對治衆生的煩惱重病。
叁對治觀
叁空觀
四正觀
不淨觀:治貪淫
空 觀:治妄見
無常:治常顛倒
慈心觀:治瞋恚
無相觀:治憶想分別緣念
苦:治樂顛倒
因緣觀:治愚癡
無願觀:治一切出叁界願
無我:治我顛倒
涅槃:治淨顛倒
己二 七菩提行
(p.162)以四念處,治諸依倚身、受、心、法:行者觀身,順身相觀,不墮我見。順受相觀,不墮我見。順心相觀,不墮我見。順法相觀,不墮我見。是四念處,能厭一切身、受、心、法,開涅槃門。
以四正勤,能斷已生諸不善法,及不起未生諸不善法;未生善法悉能令生,已生善法能令增長。取要言之,能斷一切諸不善法,成就一切諸善之法。
以四如意足,治身心重。壞身一相,令得如意自在神通。
以五根,治無信、懈怠、失念、亂心、無慧衆生。
以五力,治諸煩惱力。
以七覺分,治諸法中疑悔錯謬。
以八正道,治墮邪道一切衆生。
再來說…
《《寶積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