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積經講記》講義▪P17

  ..續本文上一頁切近的法藥──七菩提行。

  菩提(bodhi),義譯爲覺。

  達成正覺的條件,因素,名爲菩提分,或菩提支,菩提品。

  總括佛說的菩提分,主要的有叁十七類,名爲叁十七菩提分。這是可以分爲七大類: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這七大類,就是現在所要說的七菩提行。以下分別來解說。254

  一、「四念處」:

  這是被稱爲『一乘道』255,能滅憂苦的重要法門,菩薩就以此來救治衆生。

  四念處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菩薩以身、受、心、法爲系念處,心住于此而正觀察,所以名身念處(或譯念住)……法念處。

  以念得名,而實體是念相應的智慧。256

  四念處有二:257

  A、別相念處: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B、總相念處:

  觀身爲不淨、苦、無常、無我;……觀法也是不淨、苦、無常、無我。

  1、「治諸依倚身、受、心、法」

  本經所說的,也是總相念處,但歸結于無我。因無常、苦、不淨等正觀,最後都是爲了引發無我正見,這才是四念處法門的宗要。衆生對于身、受、心、法,總是有所取著,起常、樂、我、淨四倒。所以佛說四念處,對治顛倒,不再取著,所以說:「治諸依倚身、受、心、法」;依倚,就是依之而生取著的意思。

  2、釋四念處

  (1)身念處:「行者觀身,順身相觀,不墮我見」

  修「行者,觀身」──自身、他身、自他的色身,隨「順身相觀」察。如觀身是種種不淨,叁十六物所成等,258就可以治滅執淨的顛倒。如隨順這身的實相──空無我性來觀察,就不再依著身而起我執,就能「不墮我見」了。身體,確是最容易引起我執的,所以如來說法,每每是先說身念處。

  (2)受念處:「順受相觀,不墮我見」

  修行者,隨「順受」──苦受、樂受、舍受的實「相」來觀察。受,一切都離不了苦,所以觀受是苦,能不著受而治樂顛倒。如觀受的實相,從因緣所起,了無自性可得,那就不會計著受而「不墮我見」了。

  (3)心念處:「順心相觀,不墮我見」

  衆生的顛倒,莫過于執著心識爲常住不變的。這雖是婆羅門教以來的老執著,也實是衆生的通病。所以修行者,隨「順心相」,觀心識如流水、燈焰,剎那生滅無常。『無常是空初門』,259從生滅無常中,得空無我正見,就能除常倒而「不墮我見」了。

  (4)法念處:「順法相觀,不墮我見」

  一切法中,除了色(身)法,及心法中的受與識,其他如想、思等一切心相應行,心不相應行──有爲法;還有無爲法。這些,就是法念處觀察的對象。修行者,隨「順法相」而起正觀,沒有一法是可取可著的;也就是沒有一法是可以安立爲我的(如著法是有,這就是執我的所在),因而能「不墮我見」。

  3、結:「是四念處,能厭一切身、受、心、法,開涅槃門」

  「是四念處」,如能修習觀察,都能不起我見,就「能厭一切──身、受、心、法」,也就是能厭離生死流轉,心向涅槃。所以說能「開涅槃門」,而有了進入涅槃的可能!

  二、「四正勤」:

  這是四種能斷除懈怠、放逸,勇于爲善的精進,所以也名四正斷。260勤與精進,佛法中都是指向上向善的努力來說。那四種呢?

  1、「能斷已生諸不善法」

  由于精進,「能斷」過去「已生諸不善法」──煩惱。已生的已經過去了,但過去了的煩惱,還能影響自己身心,束縛自己,這要以精進來斷除他。如曾經加入了社會的不良組織,雖然好久沒有活動了,但還受他的控製。必須以最大的勇氣,割斷過去的關系,才能重新做人。

  2、「不起未生諸不善法」

  以精進來達成「不」再生「起未生諸不善法」。未生的煩惱,還沒有生起,那不是沒有嗎?不能說沒有,只是潛在而沒有發現出來罷了。這必須精進對治,使善法增長,智慧增長,才能使未生的煩惱,再沒有生起的機會。

  3、「未生善法悉能令生」

  「未生」起的「善法」,要以精進力,「能令生」起。這如潛在的財富,生得的智力,要努力使他充分發揮出來一樣。

  4、「已生善法能令增長」

  對「已生」起的「善法」,要常生歡喜心;加以不斷的熏修,「能令」他一天天「增長」廣大起來。

  「取要言之,能斷一切諸不善法,成就一切諸善之法」

  這四種正勤,扼「要」的說一句,這是「能斷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諸善」「法」的精進。沒有精進,是不能達成這一目標。依大乘法說:『修空名爲不放逸』261。了達一切法性空,才能痛惜衆生,于沒有生死中造成生死,沒有苦痛中自招苦痛;才能勇于自利利他,不著一切法,而努力于斷一切惡,集一切善的進修。

  叁、「四如意足」:

  1、如意,是神通自在。神通自在,依禅定而引發。禅定有欲(希願)增上,勤增上,心(止的別名)增上,觀增上,依這四法而修成定,爲神通所依止(如足一樣)。所以欲、勤、心、觀所成定,名爲四如意足,也叫四神足,這是得定發通的重要行門。262

  2、但爲什幺會發神通呢?如他心通能知他人的心念;神境通能入地、履水、升空,那怕千裏萬裏,一念間就能到達,這怎幺會可能呢?要知身心、世界,都是因緣和合的幻相,沒有自性可得。而衆生無始妄執,卻取著『一合相』,想象爲一一個體的實在。由于實執的熏習,身心世界,一一固體化,粗重化,自成障礙,如因誤會而弄到情意不通一樣。這才自他不能相通,大小不能相容,遠近不能無礙。修發神通,不過部分或徹底的,恢複虛通無礙的諸法本相而已。

  3、如修世間禅定,那是修得離去我們這個欲界系的身心世界,也就是最實體化,粗重化的身心世界。從根本禅──色界系法中,修發得神通自在。但這只是心色比較微妙輕靈,還只是有限度的虛通無礙。

  「治身心重。壞身一相,令得如意自在神通」

  如修大乘出世禅定,那是觀一切法如幻性空,也就得一切法無礙(論說:『以無所得,得無所礙』)。所以能對「治身心」的個體化,粗「重」化,破「壞身」心的「一」合「相」,而得心意相通,法法無礙,「得如意自在神通」。263

  四、「五根」:

  根是根基深固的意思。

  1、「治無信」:修信根,能對「治」不信叁寶四谛的「無信」。

  2、「治懈怠」:修精進根,如四正勤,能對治懶于爲善,勇于作惡的「懈怠」。

  3、「治失念」:修念根,如四念處,能系心念處,對治「失念」──正念的忘失。

  4、「治亂心」:修定根,如四禅,能對治散「亂心」。

  5、「治無慧衆生」:修慧根,如四谛、二谛、一實谛的正知,能對治「無慧」的「衆生」。衆生二字,應通前四根。

  五法具足,善法才堅固,所以叫五根。264

  五、「五力」:

  1、五力的內容,還是上面說的信、勤、念、定、慧。

  2、「治諸煩惱力」

  但由于五根的善力增強,進而有破「治」不信等「諸煩惱」的「力」量,所以又名爲五力。

  六、「七覺分」:

  也名七菩提分。

  1、擇法覺支(支就是分):擇是簡擇、抉擇,爲觀慧的別名;法是智慧簡擇的正法。這是七覺分中的主體,余六是助成。

  2、喜覺支:喜是喜受,因爲深嘗法味,遠離憂苦而得悅樂。

  3、精進覺支,即依擇法而向寂滅的精進。

  4、念覺支,即正念相續。

  5、輕安覺支,是因得定而起的身心輕安。

  6、定覺支,即與慧相應的正定。

  7、舍覺支,這不是舍受,而是行蘊中的舍心所,住心平等而不取不著。

  「治諸法中疑悔錯謬」

  以擇法爲中心的七覺分,能達成正法的覺證。如能現覺正法,知法入法,就能對「治」于「諸法中」所有的「疑悔錯謬」。

  在迷不覺的衆生,在人生旅程中,不是面臨歧途,躊躇不決──疑;就是走上錯路,盲目前進而死路一條──錯謬。錯誤與疑惑,到頭來是仿徨、空虛、憂悔。

  正覺的聖者,主要爲斷除叁結──我見、戒禁取、疑。

  我見是理的迷謬;戒禁取是行爲的錯謬;而疑是對叁寶四谛──真理與道德的懷疑。如真正的覺悟了,這一切煩惱都不再存在,因而是真知灼見,心安理得,充滿了正法的喜樂,而沒有憂悔(這名爲『于法無畏』265)。在一切菩提分中,這是極重要的一項。

  七、「八正道」:

  這是如來說法,最先揭示的道品,爲離邪向正,轉迷啓悟的修持軌範。

  1、正見:于四谛、二谛、一實谛的深徹知見,爲八正道的主導者。

  2、正思惟:對于正見的內容,深思而求其實現。

  這二者,屬于慧學。

  3、正業:爲遠離殺、盜、淫的身惡行,而有身正業。

  4、正語:爲遠離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而有正語。

  5、正命:是如法得財,如法使用,所有的正常經濟生活。

  這叁者屬于戒學。

  6、正精進:即斷惡修善,爲助成一切道品(叁學)的精勤。

  7、正念:于正見、正思所得的正法,系念現前,不忘不失。

  8、正定:因系心一處,到達禅定的成就。

  這二者是定學。

  「治墮邪道一切衆生」

  八正道,以無漏的戒、定、慧爲體。這不但是聖者的,『八正道行入涅槃』,也是凡夫邪道的徹底對治者,所以說能對「治墮邪道」的「一切衆生」。墮邪道,即邪定聚衆生。邪道,是八邪道──邪見、邪思惟、邪業、邪語、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有了八邪,一定墮落惡趣。修八正道,才能回邪向正而使他解脫。

  戊叁 結說

  (p.170)迦葉!是爲菩薩畢竟智藥,菩薩常應勤修習行。

  一、菩薩善修智藥以達自利和利他

  上面所說的,叁類十項的對治行,266七類叁十七品的菩提行,267都是菩薩修集所成的,以智爲主的法藥。菩薩以此自利,也就以這樣的智藥,遍十方界去化導群迷,救治衆生的生死重病。

  二、轉聲聞的法藥爲菩薩的智藥

  這些智藥,本來都是聲聞所常用的法藥,爲什幺稱爲菩薩的智藥呢?這因爲,

  1、大乘能容受一切,所以名大。這些聲聞…

《《寶積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