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積經講記》講義▪P2

  ..續本文上一頁

  能常常的尊師重道,就會常常的訪師求法,智慧也就自然增長廣大起來。

  二、隨所聞法,以清淨心廣爲人說,不求一切名聞利養。

  菩薩隨自己聽聞受持的深法,不會『秘不說盡』,而是樂意的廣爲人說。

  菩薩說法的心態:

  弘法心

  清淨心說法 慈悲心

  報恩心

  名聞

  不清淨心說法存有 利養

  徒衆

  有不清淨心來說法,就會或多或少的保留。不是嫌說法的報酬太少,就怕別人與自己一樣,名聞利養被人奪去了。

  叁、知從多聞生于智慧,勤求不懈,如救頭然

  對于樂法的人,故意留難,不願爲他說法,主要是由于不知聞法的利益。要知道,現證的智慧,雖由于修習;而修慧要由于思惟,思慧要由于多聞。知道智慧是從多聞而引生的,就會尊重聞法的功德了。對他人,就不爲留難,樂意去爲人說法。對自己,一定是精勤的求聞正法,不懈不怠。

  如頭發須眉著了火一樣,一定急不容緩去救息他;知道多聞的功德,一定會不懈不怠的去多聞正法。當然,精勤的多聞,也要注意到身心的調適。必須『行之以漸,持之以恒』,從容不迫而又锲而不舍,才是中道的勤行。

  四、聞經誦持,樂如說行,不隨言說。

  凡人聽聞經法,背誦、受持,大抵會因此而憍慢起來。但聞思經法,還是爲了實行。如學者的志願,在乎如經所說的去實行,而不是隨著語言文字團團轉,專在名相上作工夫,那就會感覺自己的實行不足,還不能完滿的實踐佛說。能深切感覺到自己的不足,自然謙和寬容,不再憍慢自高了。能這樣依解而起行,智慧當然能生長廣大了。

  佛總結的說:這就是「菩薩四法,得大智慧」。

  己二 不失菩提心

  (p.29)複次,迦葉!菩薩有四法,失菩提心。何謂爲四?欺诳師長,已受經法而不恭敬。無疑悔處,令他疑悔。求大乘者,诃罵誹謗,廣其惡名。以谄曲心,與人從事。迦葉!是爲菩薩四法,失菩提心。

  菩提心是大乘道的心要;是不是菩薩,以有沒有菩提心來分別的。什幺是菩提心?初學者約願心說,菩薩以慈悲利他爲本;但要利濟衆生,非佛那樣不能圓滿成就度衆生的願望。這樣,就誓願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深信大願,做到『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20,名爲菩提心成就。21高位的菩薩,常念菩提心,念念不離菩提心(所以也叫正念)。初學者,就得修學正行來保持菩提心。否則,不但間雜不淨,而且要退失了。

  四種退失菩提心:

  一、欺诳師長,已受經法而不恭敬。

  經法是經典,戒經。從師長受學經法,應該尊師重法,依法修行才對。如所行的違犯了經法,被師長發現了,還不知真實忏悔,說些不盡不實的話來欺诳師長。或者狡賴。這樣的沒有慈心,沒有智慧,惱亂師長,目無法紀,怎能保持菩提心而進修菩薩行呢?

  二、無疑悔處,令他疑悔。

  指對于同參道友、同學,故意的惱亂。他人的言行,本來沒有什幺,卻故甚其辭,說他違犯了。好心的佛弟子,如對經法沒有明確的認識,就會懷疑自己的行爲。疑心一起,憂愁懊悔就來了。憂悔一來,身心就不得安定,障害了正法的修行。像這樣的惱亂同學,以別人的憂苦爲自己的快樂,真是斷慈悲種子!菩提心當然就退失了。

  叁、求大乘者,诃罵誹謗,廣其惡名。

  上二是不重戒法而欺師害友,下二是不重大法而誹謗菩薩。自己發菩提心,修大乘行,應對于同願同行,求大乘法的菩薩,應該隨喜、尊敬、策勵才對。卻由于內心的憍慢、嫉妒、瞋恨,當面诃罵菩薩,背後誹謗菩薩,盡量的傳布他的惡名聲。這樣的诃毀菩薩,等于破壞大乘,菩提心當然消失到不知那裏去了。

  四、以谄曲心,與人從事。

  谄曲,是虛僞不直的。雖與人往來,作朋友;與他談話,合作,或者幫助他。卻不懷好意,想在與人的經常接觸中,發現他隱藏而沒有顯露的錯誤。找到了話柄,就揭發陰私,大肆攻讦。

  這與上文的诃罵菩薩一樣,上文是站在敵對的立場,這是裝成友善的姿態,而同以達成誹毀菩薩爲目的。

  (p.35)複次,迦葉!菩薩有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場,自然現前。何謂爲四?失命因緣,不以妄語,何況戲笑?常以直心,與人從事,離諸谄曲。于諸菩薩生世尊想,能于四方稱揚其名。自不愛樂諸小乘法,所化衆生,皆悉令住無上菩提。迦葉!是爲菩薩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場,自然現前。

  如有四種正行,不但生生世世不失菩提心;一直到最後身菩薩,坐道場成佛時,都會任運的自然現前。初學者是願菩提心;到了證得法性,名爲勝義菩提心,如寶珠一樣。經洗、治、摩(十地菩薩的進修),越來越清淨光明。到了究竟圓滿,就是無上菩提了。能不失菩提心的,到底是那四種正行呢?

  一、失命因緣,不以妄語,何況戲笑。

  這是針對不重經法,欺诳師長的正行。有了違犯的行爲,經師長的舉發,不論依律應受怎樣的治罰,都應老實承認。就是因此會喪失生命,如犯了波羅夷重罪,于佛法爲死人,要受逐出僧團的處分,也願受重罰,決不以妄語來欺蒙師長。重罪都不敢妄語,那何況不必要的,或戲笑時,還會欺诳妄語呢!22

  二、常以直心23,與人從事,離諸谄曲。

  這好象是針對上文的第四邪行,而其實是與第二邪行相反的正行。本來,如法的舉發他人的過失,使他能忏悔清淨,是悲心、善意,應該這樣做的。24但是虛僞的善意,就會因此而惱亂同學了。菩薩的正行,與此相反。對于同參道友,經常以正直的善意,往來從事,離去種種的谄曲心,所以決不故存惡意,使人引起不必要的疑悔。

  叁、于諸菩薩生世尊想25,能于四方稱揚其名。

  大乘行者,應對菩薩生起佛一樣的尊敬心,如敬重王子與國王一樣。菩薩是未來佛,佛是菩薩行的究竟圓滿。想菩薩爲佛一樣的可尊可敬,就不會呵毀誹謗了。真正的學佛者,怎幺也不會謗佛的。不但不呵毀菩薩,還能在一切處稱揚贊歎菩薩的功德,使菩薩的美名善譽,遍于四方。

  四、自不愛樂諸小乘法;所化衆生,皆悉令住無上菩提。

  邪行者的與人從事,目的在舉發陰私,破壞菩薩。菩薩的正行,就不同了。由于自己的志在大乘,于小乘沒有愛好心,所以希望別人都與自己一樣。在與人往來親善時,就教化衆生,使往昔所集的大乘善根,潛而未發的清淨德性,充分的顯發出來;26堅固成就,安住于大乘的無上菩提。住,是安立、決定的意思。

  菩薩這樣的修四正行,尊重正法,愛護同行,贊歎大乘,始終以菩提道爲念,當然不會退失菩提了。

  己叁 增長善法

  (p.35)複次,迦葉!菩薩有四法,所生善法滅不增長。何謂爲四?以憍慢心,讀誦修學路伽耶經。貪利養心,詣諸檀越。憎毀菩薩。所未聞經,違逆不信。迦葉!是爲菩薩四法,所生善法滅不增長。

  菩薩的智慧增長,菩提心就不會退失;不退菩提心,一切善法就滋長了。所以,接著說損滅善法的邪行,與增長善法的正行。佛告「迦葉:菩薩有四法,所生善法滅不增長」。已生的善法,受到了邪行的損害,或是不再增長了,或是損滅而消失了。是那四種邪行呢?

  一、以憍慢心,讀誦修學路伽耶經27。

  1、路伽耶經,是世俗的典籍。(科學、哲學、政治、經濟……知識)

  2、世俗的學術,雖有有益于人生的部分,但大多重于向外的爭取,是雜染而不是純淨的。常在這些駁雜不純的俗學上用功,正沾沾自喜地以爲進步,而不知俗念熏染,道念漸薄,善法也漸滅了。這在菩薩的修學來說,真是棄明珠而取瓦礫,實在不值得!28

  二、貪利養心,詣諸檀越。

  1、人要有精神的食糧來資長慧命,也要有物質的資糧來維持色身。如追求世俗知識,思想會流入歧途;以貪染心去求利養,生活會流入邪命。依經文說,爲了貪著物質的財利供養,以貪求物欲心,到檀越家去。

  2、梵語檀越,華語爲施主。出家人依檀越而生活,也就不能不去檀越家。但爲了生活的必要外,應以化導的,安慰的慈心,進檀越家,使檀越能生長信心,增益福慧。如一心一意的爲了物欲,那就有說不完的弊害了。專心在物欲上著想,善法怎能不損滅呢!

  叁、憎毀菩薩

  大乘菩薩,應該是尊敬贊歎的對象。但如從自己的名聞、利養著想,對于超勝自己的菩薩,就會引起憎怨嫉恨的心,甚至惡意的毀謗他。不能崇重賢善,反而憎怨他,那就穢念滋生,善法就滅不增長了。

   四、所未聞經,違逆不信。

  1、總之,是憍慢好勝心在作怪!這才對超勝自己的菩薩,憎厭誹謗;對超勝自己所學的法門,不肯信受了。自己所學的有限有量,就以爲佛法不過如此,就憍慢高傲起來。一旦發現了,自己所沒有聽聞修學過的經典,爲了不承認自己的不知,就不惜反對,不肯隨順信受。

  2、憍慢的人,不但毀謗菩薩,連佛說的深法也敢反對。憍慢,是多幺可怕的煩惱!

  (p.37)複次,迦葉!菩薩有四法,所生善法增長不失。何謂爲四?舍離邪法,求正經典──六波羅蜜菩薩法藏;心無憍慢,于諸衆生謙卑下下。如法得施,知量知足,離諸邪命,安住聖種。不出他人罪過虛實,不求人短。若于諸法心不通達,作如是念:佛法無量,隨衆所樂而爲演說,唯佛所知,非我所解。以佛爲證,不生違逆。迦葉!是爲菩薩四法,所生善法增長不失。

  「所生善法增長不失」的四種正行:

  一、舍離邪法,求正經典──六波羅蜜菩薩法藏;心無憍慢,于諸衆生謙卑下下。

  修學菩薩行的,舍離邪法。

  1、邪法:不與真理相應,不順解脫的世俗學術。尤其是唯物的,功利的路伽耶經。

  2、正法:菩薩不學邪法,而專心志求正經。雖一切佛說,都是正經,而大乘法最爲真正。大乘法藏(經典的總彙叫藏),內容以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爲總綱。波羅蜜,華語到彼岸,是從生死而到達佛果的法門。專求大乘的六波羅蜜,沒有一點的憍慢心;對一切衆,都非常的…

《《寶積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