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积经讲记》讲义
释开仁编2007/3~2008/6
甲一 序分
(p.15)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万六千人,皆是阿惟越致,从诸佛土而来集会,悉皆一生当成无上正真大道。
一、经分序、正分、流通三分:
1、序分:
(1)通序:
本经叙事简要,如《佛说阿弥陀经》一样,仅有通序,即如是我闻等;这是一切经典所共有的。
约文体来说,这是佛经的特有体裁。是佛将涅槃时,告诉阿难,将来结集的佛经,应该说如是我闻等。
约意义来说,『说时方人,为令人生信故』(智度论)。1
这部经,有时间、地点、说者与听法的大众,足见得信而有征,所以通序也叫做证信序。
通序或分为六种成就,现在约五事来说。2
(2)别序
2、正宗分
3、流通分
二、通序或分为六种成就,现在约五事来说:
1、如是我闻
(1)「如是我闻」:指出所听闻的法门。
(2)我:是结集经典者──阿难的自称。
(3)闻:是从佛陀亲闻,或是从佛弟子展转传闻。3
阿难说我闻,表明了禀承佛说,而不是结集者的杜撰。
古德解说为『文如义是』。下面的文句,与佛说一样的(如),不增不减。其中的意义,正确恰当(是),不偏不倒。
2、一时:是说法与听法的时间。(泛说一时──法会始终那一段时间)
3、佛:是宣说法门的法主。觉者。圣者的证入,都是以正觉为本的(有三乘的正觉)。『佛为法本,佛为法根』4,法门的宣扬流通,都由佛而来。
4、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5
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印度摩竭陀国的首都。是佛说法,也是大众听法的地点。
王舍城:是印度文化、经济、政治的中心,所以佛也常在这里教化。
王舍城有五山环绕;耆阇崛山即五山之一。6梵语耆阇崛,意义是鹫峰,从形势得名。
5、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
(1)大众:小乘:声闻众
A、在家众
B、出家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
(2)大比丘:阿罗汉
A、乞士(男性)
外:外乞食以资身
内:内乞法以资心
B、因佛现比丘身,所以住持佛法,以比丘为主。
C、众:僧伽的义译。
(3)八千人俱:
听法的声闻众中,有凡有圣;圣众也有四果的差别;第四阿罗汉果有九种,7其中得三明8六通9的俱解脱阿罗汉,为比丘中的大比丘。
(4)俱:
A、比丘众同住在一起,叫俱。
B、和合僧--众的形成,论「事」要具备六和合10,论「理」要同得一解脱,这才称为俱。
三、大乘:菩萨众:菩萨摩诃萨万六千人
1、菩萨:菩提萨埵,觉有情。
菩提:是佛的大菩提──无上正等觉。
萨埵:勇心,是强毅勇猛的愿欲。
菩萨:凡发坚固的大菩提心,依菩萨道而勤勇进修的人。
2、摩诃萨埵:摩诃萨,大有情(大士)。
3、菩萨摩诃萨:
从初发心到成佛,菩萨的阶位是不等的。
高位的菩萨,如文殊、弥勒等,为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以叫菩萨摩诃萨。
在这宝积大法会中,单是大乘众的领导者──菩萨摩诃萨,就有一万六千人。
四、皆是阿惟越致
1、指出了菩萨众的行位。
2、阿惟越致,是阿毗跋致的旧译、不退,就是『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不退有四类:
(1)信不退,在十信11的第六心,对于大菩提的深信不疑,不会再退失了。
(2)位不退,在十住12的第六住,不再会退证小乘的果证了。
(3)证不退,在十地13的初地,证得甚深法性,一得永得,不会退失。
(4)行不退,在八地以上,清净心的德行进修,念念不断的向上,不再会退起染心。
五、从诸佛土而来集会
1、在家菩萨是少数的;出家菩萨更只是弥勒菩萨一人。
2、十方的世界(佛土)无量,菩萨也无量;有些清净佛土,更是纯一的菩萨众。
3、佛是平等而不分彼此的。菩萨们的来会,除了供佛听法以外,还起着庄严法会,赞扬大乘,及示范的教化作用。
六、悉皆一生当成无上正真大道
1、无上正真大道(古来多译菩提为道),是无上正等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旧译。
2、正觉,是通于声闻的。正等(普遍)觉,是通于菩萨的。究竟圆满的大觉,称为无上正等觉,是佛所圆证的大菩提。
3、这些大菩萨,都再是一生,就要当来成佛,证得无上菩提。所以都是修证到邻近佛果,如弥勒一样的补处菩萨。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正说菩萨道
丙一 修广大正行
丁一 辨菩萨行相
戊一 正行差别
己一 得智慧
(p.21)尔时,世尊告大迦叶:
一、正宗分
1、本经的正宗分,分正说:菩萨道,兼说:声闻道二科。
2、以大乘为主,而大小兼畅的法门,代表正统的中期佛教。
3、菩萨正道:
有修广大正行
自利
习甚深中观
作教化事业───利他
二、修学阶位的偏重来说:
1、修资粮以向加行位,重于福智资粮的广大积集;
2、从加行以入见道,重于甚深中观的修证;
3、从见道以趋修道位,重在利他的教化事业。
资粮位 加行位 见道位 修道位(究竟位)
福智资粮 甚深中观 教化事业
三、修广大正行
1、辨菩萨行相:分三(正行分为差别、胜利、成就),先说正行差别。总有八事,都以邪行正行,一反一正的对辨,以显示菩萨应行的种种正行。
2、赞菩萨功德二科(标说;别赞)。
四、尔时:是佛在鹫峰,与大众共集,而要宣说宝积法门的时候。
五、世尊
1、是佛的又一尊称。
2、佛为究竟无上的大圣,是人间天上,一切世间所共尊仰的。
六、大迦叶(迦叶是姓,华语为饮光14)
1、本经的当机者(受佛称赞或被佛呵斥),是释尊门下了不起的大德。
释尊涅槃后,大迦叶主持了荼毗大典。又在王舍城的七叶窟,主持了佛典的第一结集。大迦叶是佛涅槃后的领导者,所以有释尊付嘱迦叶,传承正法的传说。
大迦叶头陀第一,生活精严,在崇尚苦行的东方印度(耆那教与提婆达多15的五法是道,都兴起于此),受到了大众的崇仰。
本经重于戒慧,所以操行精严的大迦叶,为本经的当机者。
在佛教的传弘中,大迦叶领导的学系,重戒的,重定的,带有严重隐遁倾向的佛教,被指为背弃释迦精神的小乘。
本经不但开示大乘正法,也针对重戒的,重定的比丘,而宣说声闻正法。以大迦叶为当机者,那是最适当不过的了!
2、别述导师对大迦叶结集的看法
当时就近参与荼毗典礼的,以及出席结集法会的,主要为王舍城、毗舍离一带的比丘,也就是大迦叶领导的一系。大迦叶不曾能邀集全佛教界,集思广益,而举行少数的结集;连多闻第一的阿难,也几乎被拒绝。16这所以结集圆满时,就有富楼那等提出异议,而种下了佛教学派分化的种子。17
(p.23)『菩萨有四法,退失智慧。何谓为四?不尊重法,不敬法师。所受深法,秘不说尽。有乐法者,为作留难,说诸因缘沮坏其心。憍慢自高,卑下他人。迦叶!是为菩萨四法,退失智慧。
一、大意
佛为大迦叶说菩萨的正行差别,先说失智慧与得智慧。智慧是佛法不共世间的特质,是解脱与成佛的根本。对于菩萨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首先提出来说。
二、菩萨退失智慧的根本原由
1、等流因果
无论是善的恶的,久而久之,习以成性,一天天的增强。
如常起贪心的,会贪心越来越大;起瞋心的,瞋心会越来越严重。
如读书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好静的,习惯了会爱静恶动,过不惯烦嚣的生活。
这不但今生,也影响到来生的性格、能力。这叫做等流因果。
2、增上因果
如布施的,使别人的生活获得充足,自己将来就能得富裕的果。伤害人,使人死(堕落恶道是异熟因果),来生为人时,会受到多病或夭寿的果。总之,使人苦恼,自己得苦恼,使人安乐,自己能安乐;障碍人的,自己也受人的障碍。这些,叫做增上因果(一般也叫做业报)。
三、那四种邪行能退失智慧呢?
1、不尊重法,不敬法师。
法,是真理(理法;理法的实现即证法),是达到真理的正行(行法),表达这真理与正行的圣教(教法)。自己学法而又以法教化的,称为法师。
法──真理、正行、圣教,从佛的大觉而宣扬出来。
法是智慧的源泉。如不尊重法,不会依法去信解修行。不进则退,也就会日渐愚痴了。不能尊重法,也就不会尊敬法师。
2、所受深法,秘不说尽。
深法,是大乘法,大乘的空义(经说:「深奥者,空是其义」18),深行密证的法门。
秘不说尽,秘而不传的作风,障碍人不能生长深智;因果必然,当然自己要退失智慧了。
3、有乐法者,为作留难,说诸因缘沮坏其心。
乐法,是爱好大法而深愿欲求的意思。遇到这样的人,应该随机说法,引他趣入佛法。而现在却故意的留难他,说一些不成理由的理由......。有的,受了外道的诱惑,动摇了对三宝的信心。犯了这样障人智慧的罪过,当然要退失智慧了。
4、憍慢自高,卑下他人。
(1)修学佛法的,容易犯一种过失,就是义理愈了解,或多少有些行持功德,憍慢心就起来了。
(2)觉得自己了不起,高人一等。看起他人来,论教理、论修行,都卑下低劣,不及自己。于是觉得没有值得尊敬的法师,没有可以造就的学者。
(3)憍慢狂妄,结果是『满招损』19,智慧日渐退失了。
世尊总结的说:上面所说的,「是为菩萨四法」,会「退失智慧」的。求大智慧的大乘行者,应切戒才好!
(p.27)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法,得大智慧,何谓为四?常尊重法,恭敬法师。随所闻法,以清净心广为人说,不求一切名闻利养。知从多闻生于智慧,勤求不懈,如救头然。闻经诵持,乐如说行,不随言说。迦叶!是为菩萨四法,得大智慧。
得大智慧的四法:
一、常尊重法,恭敬法师。…
《《宝积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