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本意,特明此缘起即空的中道,以拯拔那「心有所着」的偏失者,使之返归于释迦的中道。学者不能巧得佛法的实义,多落于二边,所以特称此综贯性相空有的为中道。龙树的中道论,不外乎不著名相与对待(宗归一实),综贯性相及空有(教申二谛)。中观大乘的特色,实即是根本教义完满的开展。
178 印顺导师《中观论颂讲记》p.442:外人所以这样的责难论主,因为他以为空是一切都没有。所以,凡认空是空无的,认为不能建立一切的,即一定要批评性空,说性空者堕于恶见。就是大乘中的不空论者,还不也是说空是不了义吗?所以,不但有所得的小乘学者,不能正确的解了性空,要破坏空法;有所得的大乘学者,不知即性空中能建立一切法,也就要以空为不了义、不究竟的。无论他们怎样的反对一切法性空,从他们破空的动机去研究,可以知道,他们是怖畏真空,怕空中不能建立一切,破坏世出世间的因果缘起。他们要建立一切,所以就不得不反对空性,而主张自相有、自性有、真实有、微妙有。他们也许自以为比空高一级,实际是不够了解真空的。能了解空,决不说空是不了义的。还有同情性空,又说真空不空,这是思想上的混乱!是性空者,又说空为不了义,真实是不空,这是自己否定自己。中观的性空者,如能确切的握住性空心要,一定会肯定的承认空是究竟了义的;认为空中能建立如幻因果缘起的;决不从空中掉出一个不空的尾巴来!
179(1)《大智度论》卷63,大正25,503c1-5:是声闻人,着声闻法、佛法,过五百岁后,各各分别有五部(宋元明三本、宫本:「五百部」)。从是已来,以求诸法决定相故,自执其法,不知佛为解脱故说法,而坚着语言故,闻说般若诸法毕竟空,如刀伤心。
(2)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p.376。
180 印顺导师《中观今论》p.65-p.68:萨婆多部以为一切法不外两种:一、假有,二、实有。假有的,如《顺正理论》卷一三说:「是假有法,宁求自性」?假有法即不能追求其自性的。依他们说:假有的必依于真实的。依于实有,构成前后的相续相,同时的和合相。此和合及相续,即假有的,可以说没有自性。而在相续与和合的现象中,分析到内在不可再分析的点,即是自性实有的。如在色法的和集中,分析至极微,以极微的物质点,为集成粗显色相的实质。对于精神作用,也分析到心心所的单元。此分析出的单元,是自性,也称为我──我即自在义。……萨婆多主张有自性的,于是佛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照他们的意见,追究诸法的实在,相续与和合假所依的自性法,即是三世常如其性的、不变的,有不能无、无不能有的,甚至可以称为法我了。……经部与瑜伽论者,禀承那「假必依实」的天经地义,所以不能说一切无自性空而必须说「自性有」的,假有的可空而自性有的不可空。《解深密经》也这样说:「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名假安立(假名),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在论到有自性与无自性时,即说:「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名相无自性性」。这分为假名安立与自相──即自性安立:假名安立的,无自性、空;自相安立的,即是有自性了。追求事物中的根元,看作实在的,依此而成立世出世一切,都是「自性」论者。又如《楞严经》说:「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这是自性论者的另一面目。在万化中,终必有一个真实自性而不是假的,这即是「自性」的意义。一般的宗教与哲学,无不从此自性的老路而来!
181 信忍:或称「信可」,净信佛法(信解位)。详参印顺导师《学佛三要》,p.89-90。
182A、实相般若:
(1)《大般若经》卷3〈初分.学观品第二之一〉,大正5,11c15-29:佛告具寿舍利子言: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住而为方便,安住般若波罗蜜多,所住能住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舍而为方便,圆满布施波罗蜜多,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护而为方便,圆满净戒波罗蜜多,犯无犯相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取而为方便,圆满安忍波罗蜜多,动不动相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勤而为方便,圆满精进波罗蜜多,身心勤怠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思而为方便,圆满静虑波罗蜜多,有味无味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着而为方便,圆满般若波罗蜜多,诸法性相不可得故。
(2)《大智度论》卷43(大正25,370a21-22):般若波罗蜜者,是一切诸法实相,不可破,不可坏。
B、观照般若: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8,大正8,278b1-8:尔时释提桓因语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当于何处求?舍利弗言: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当于须菩提品中求。释提桓因语须菩提:是汝神力使舍利弗言: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当于须菩提品中求。须菩提语释提桓因:非我神力。释提桓因语须菩提:是谁神力?须菩提言:是佛神力。
(2)《大智度论》卷18,大正25,190a: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
(3)《大智度论》卷55,大正25,454a19-26:问曰:佛、舍利弗、须菩提,从上来种种因缘,明般若波罗蜜相,今释提桓因,何以故问:当何处求般若波罗蜜?答曰:此不问般若体,但问般若言说名字可读诵事。是故舍利弗言:当于须菩提所说品中求。须菩提乐说空,常善修习空故。舍利弗虽智慧第一,以无吾我嫉妒心;又断法爱故,而言:当于须菩提所说品中求。
C、文字般若:《大智度论》卷18,大正25,190a:般若当于何求?当于须菩提所说中求。
183 印顺导师《宝积经讲记》p.13-p.14:能于一切法性空,不增不减的如实观察,是引发真实圣智的方便。一切法本性空:以如幻性空的观心,观如幻性空的观境;心境并冥。经说如幻食幻的比喻,极为明白。观心是分别伺察,圣智是无分别智,依分别观怎么能引生无分别智呢?这如经上说:「真实观故,生圣智慧;圣智生已,还烧实观」。要知道,如实观慧,是观一切法无自性空的。这虽是世俗的分别观察,但是顺于胜义的,观自性不可得的。所以这样的观慧,能引发无分别圣智。等到圣智现前,那如实空观也就不起了。唯有理解这个道理,才知观慧的必要,不致于落入一味息除分别的定窟。
184(1)《瑜伽师地论》卷26(大正30,427a-b):云何有分别影像?谓如有一,或听闻正法,或教授教诫为所依止,或见、或闻、或分别故,于所知事同分影像,由三摩呬多地毗钵舍那行观察、简择、极简择、遍寻思、遍伺察。云何无分别影像?谓修观行者,受取如是影像相已,不复观察、简择、极简择、遍寻思、遍伺察,然即于此所缘影像,以奢摩他行寂静其心,即是九种行相令心安住。谓令心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伏、寂静、最极寂静、一趣、等持。彼于尔时成无分别影像所缘,即于如是所缘影像,一向一趣安住其念,不复观察、简择、极简择、遍寻思、遍伺察。是名无分别影像。
(2)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p.367-p.368:想修学般若,契悟真实,先要对于一切是世俗假名有,自性不可得,深细抉择,而得空有无碍的坚固正见。假名有与无性空,是相成不相碍的。所以说:『宛然有而毕竟空,毕竟空而宛然有』。有极无自性的正见,而不坏世俗缘起有的一切,这就是闻、思慧的学习。如定心没有修成,那还只是散心分别的观察。如修止而已得到轻安,已经成就正定,就可以不碍假有的空性正见,依定修观,入于修慧阶段。那时,以无性空为所缘而修观察,名『有分别影像』。观察久了,就以无性空为所缘而修安住──定,名为『无分别影像』(这是不加观察的无分别)。如安住了,再修观察;这样的止观杂修,都是以无性空为所缘的。观心纯熟时,安住、明显、澄净,如净虚空的离一切云翳一样。那时,『一切法趣空』,观一切法相,无一法可当情而住的,都如轻烟一样。修观将成就时,应缓功力,等到由观力而重发轻安,才名修观成就。以后,就止观互相应,名为止观双运。以无分别观慧,能起无分别住心;无分别住心,能起无分别观慧。止观均等,观力深彻;末了,空相也脱落不现,就善入于无生的寂灭法性。到此,般若──无分别智现前,如说:『般若波罗蜜,能灭诸邪见烦恼戏论,将至毕竟空中』。又说:『慧眼都无所见』。唯识学也说:无分别的真见道,是离一切相的,从凡入圣的毕竟空慧,为印度大乘学者所公认。这与末世的拟议圆融,不知重点突破的方便,不可并论!
185《大智度论》卷6(大正25,105c10-18):如执事比丘高声举手唱言:众皆寂静!是为以声遮声,非求声也。以是故,虽说诸法空、不生不灭,愍念众生故,虽说非有也。
186(1)《大智度论》卷24(大正25,239b):复次,佛知是人多欲、多瞋、多痴。问曰:何等是多欲、多瞋、多痴相?答曰:如《禅经》中说三毒相,是中应广说。知如是相已,多淫欲人不净法门治,多瞋人慈心法门治,多愚痴人因缘法门治。如是随所欲说法,所谓善欲随心为说,如船顺流;恶欲以苦切语教,如以榍出榍。是欲智中,佛悉遍知,无能坏,无能胜,是名第五力。
(2)《摄大乘论释》卷11(大正31,235b6-8):「论曰:如以楔出楔方便故。释曰:如世间欲破木,先用细楔,后用麁楔;观行人破烦恼亦尔,先用劣道,次用中道,后用胜道。」(另参《摄大乘论》卷下,大正31,127a29)。
(3…
《《宝积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