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積經講記》講義▪P46

  ..續本文上一頁》的本意,特明此緣起即空的中道,以拯拔那「心有所著」的偏失者,使之返歸于釋迦的中道。學者不能巧得佛法的實義,多落于二邊,所以特稱此綜貫性相空有的爲中道。龍樹的中道論,不外乎不著名相與對待(宗歸一實),綜貫性相及空有(教申二谛)。中觀大乘的特色,實即是根本教義完滿的開展。

  178 印順導師《中觀論頌講記》p.442:外人所以這樣的責難論主,因爲他以爲空是一切都沒有。所以,凡認空是空無的,認爲不能建立一切的,即一定要批評性空,說性空者墮于惡見。就是大乘中的不空論者,還不也是說空是不了義嗎?所以,不但有所得的小乘學者,不能正確的解了性空,要破壞空法;有所得的大乘學者,不知即性空中能建立一切法,也就要以空爲不了義、不究竟的。無論他們怎樣的反對一切法性空,從他們破空的動機去研究,可以知道,他們是怖畏真空,怕空中不能建立一切,破壞世出世間的因果緣起。他們要建立一切,所以就不得不反對空性,而主張自相有、自性有、真實有、微妙有。他們也許自以爲比空高一級,實際是不夠了解真空的。能了解空,決不說空是不了義的。還有同情性空,又說真空不空,這是思想上的混亂!是性空者,又說空爲不了義,真實是不空,這是自己否定自己。中觀的性空者,如能確切的握住性空心要,一定會肯定的承認空是究竟了義的;認爲空中能建立如幻因果緣起的;決不從空中掉出一個不空的尾巴來!

  179(1)《大智度論》卷63,大正25,503c1-5:是聲聞人,著聲聞法、佛法,過五百歲後,各各分別有五部(宋元明叁本、宮本:「五百部」)。從是已來,以求諸法決定相故,自執其法,不知佛爲解脫故說法,而堅著語言故,聞說般若諸法畢竟空,如刀傷心。

  (2)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注本),p.376。

  180 印順導師《中觀今論》p.65-p.68:薩婆多部以爲一切法不外兩種:一、假有,二、實有。假有的,如《順正理論》卷一叁說:「是假有法,甯求自性」?假有法即不能追求其自性的。依他們說:假有的必依于真實的。依于實有,構成前後的相續相,同時的和合相。此和合及相續,即假有的,可以說沒有自性。而在相續與和合的現象中,分析到內在不可再分析的點,即是自性實有的。如在色法的和集中,分析至極微,以極微的物質點,爲集成粗顯色相的實質。對于精神作用,也分析到心心所的單元。此分析出的單元,是自性,也稱爲我──我即自在義。……薩婆多主張有自性的,于是佛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照他們的意見,追究諸法的實在,相續與和合假所依的自性法,即是叁世常如其性的、不變的,有不能無、無不能有的,甚至可以稱爲法我了。……經部與瑜伽論者,禀承那「假必依實」的天經地義,所以不能說一切無自性空而必須說「自性有」的,假有的可空而自性有的不可空。《解深密經》也這樣說:「雲何諸法遍計所執相?謂一切名假安立(假名),自性差別乃至爲令隨起言說。雲何諸法依他起相?謂一切法緣生自性」。在論到有自性與無自性時,即說:「此由假名安立爲相,非由自相安立爲相,是故說名相無自性性」。這分爲假名安立與自相──即自性安立:假名安立的,無自性、空;自相安立的,即是有自性了。追求事物中的根元,看作實在的,依此而成立世出世一切,都是「自性」論者。又如《楞嚴經》說:「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诘其根元,鹹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這是自性論者的另一面目。在萬化中,終必有一個真實自性而不是假的,這即是「自性」的意義。一般的宗教與哲學,無不從此自性的老路而來!

  181 信忍:或稱「信可」,淨信佛法(信解位)。詳參印順導師《學佛叁要》,p.89-90。

  182A、實相般若:

  (1)《大般若經》卷3〈初分.學觀品第二之一〉,大正5,11c15-29:佛告具壽舍利子言:舍利子!諸菩薩摩诃薩,應以無住而爲方便,安住般若波羅蜜多,所住能住不可得故。諸菩薩摩诃薩應以無舍而爲方便,圓滿布施波羅蜜多,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故。諸菩薩摩诃薩,應以無護而爲方便,圓滿淨戒波羅蜜多,犯無犯相不可得故。諸菩薩摩诃薩,應以無取而爲方便,圓滿安忍波羅蜜多,動不動相不可得故。諸菩薩摩诃薩,應以無勤而爲方便,圓滿精進波羅蜜多,身心勤怠不可得故。諸菩薩摩诃薩,應以無思而爲方便,圓滿靜慮波羅蜜多,有味無味不可得故。諸菩薩摩诃薩,應以無著而爲方便,圓滿般若波羅蜜多,諸法性相不可得故。

  (2)《大智度論》卷43(大正25,370a21-22):般若波羅蜜者,是一切諸法實相,不可破,不可壞。

  B、觀照般若:

  (1)《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8,大正8,278b1-8:爾時釋提桓因語舍利弗:菩薩摩诃薩般若波羅蜜當于何處求?舍利弗言:菩薩摩诃薩般若波羅蜜,當于須菩提品中求。釋提桓因語須菩提:是汝神力使舍利弗言:菩薩摩诃薩般若波羅蜜,當于須菩提品中求。須菩提語釋提桓因:非我神力。釋提桓因語須菩提:是誰神力?須菩提言:是佛神力。

  (2)《大智度論》卷18,大正25,190a: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于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

  (3)《大智度論》卷55,大正25,454a19-26:問曰:佛、舍利弗、須菩提,從上來種種因緣,明般若波羅蜜相,今釋提桓因,何以故問:當何處求般若波羅蜜?答曰:此不問般若體,但問般若言說名字可讀誦事。是故舍利弗言:當于須菩提所說品中求。須菩提樂說空,常善修習空故。舍利弗雖智慧第一,以無吾我嫉妒心;又斷法愛故,而言:當于須菩提所說品中求。

  C、文字般若:《大智度論》卷18,大正25,190a:般若當于何求?當于須菩提所說中求。

  183 印順導師《寶積經講記》p.13-p.14:能于一切法性空,不增不減的如實觀察,是引發真實聖智的方便。一切法本性空:以如幻性空的觀心,觀如幻性空的觀境;心境並冥。經說如幻食幻的比喻,極爲明白。觀心是分別伺察,聖智是無分別智,依分別觀怎麼能引生無分別智呢?這如經上說:「真實觀故,生聖智慧;聖智生已,還燒實觀」。要知道,如實觀慧,是觀一切法無自性空的。這雖是世俗的分別觀察,但是順于勝義的,觀自性不可得的。所以這樣的觀慧,能引發無分別聖智。等到聖智現前,那如實空觀也就不起了。唯有理解這個道理,才知觀慧的必要,不致于落入一味息除分別的定窟。

  184(1)《瑜伽師地論》卷26(大正30,427a-b):雲何有分別影像?謂如有一,或聽聞正法,或教授教誡爲所依止,或見、或聞、或分別故,于所知事同分影像,由叁摩呬多地毗缽舍那行觀察、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雲何無分別影像?謂修觀行者,受取如是影像相已,不複觀察、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然即于此所緣影像,以奢摩他行寂靜其心,即是九種行相令心安住。謂令心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一趣、等持。彼于爾時成無分別影像所緣,即于如是所緣影像,一向一趣安住其念,不複觀察、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是名無分別影像。

  (2)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注本)》p.367-p.368:想修學般若,契悟真實,先要對于一切是世俗假名有,自性不可得,深細抉擇,而得空有無礙的堅固正見。假名有與無性空,是相成不相礙的。所以說:『宛然有而畢竟空,畢竟空而宛然有』。有極無自性的正見,而不壞世俗緣起有的一切,這就是聞、思慧的學習。如定心沒有修成,那還只是散心分別的觀察。如修止而已得到輕安,已經成就正定,就可以不礙假有的空性正見,依定修觀,入于修慧階段。那時,以無性空爲所緣而修觀察,名『有分別影像』。觀察久了,就以無性空爲所緣而修安住──定,名爲『無分別影像』(這是不加觀察的無分別)。如安住了,再修觀察;這樣的止觀雜修,都是以無性空爲所緣的。觀心純熟時,安住、明顯、澄淨,如淨虛空的離一切雲翳一樣。那時,『一切法趣空』,觀一切法相,無一法可當情而住的,都如輕煙一樣。修觀將成就時,應緩功力,等到由觀力而重發輕安,才名修觀成就。以後,就止觀互相應,名爲止觀雙運。以無分別觀慧,能起無分別住心;無分別住心,能起無分別觀慧。止觀均等,觀力深徹;末了,空相也脫落不現,就善入于無生的寂滅法性。到此,般若──無分別智現前,如說:『般若波羅蜜,能滅諸邪見煩惱戲論,將至畢竟空中』。又說:『慧眼都無所見』。唯識學也說:無分別的真見道,是離一切相的,從凡入聖的畢竟空慧,爲印度大乘學者所公認。這與末世的擬議圓融,不知重點突破的方便,不可並論!

  185《大智度論》卷6(大正25,105c10-18):如執事比丘高聲舉手唱言:衆皆寂靜!是爲以聲遮聲,非求聲也。以是故,雖說諸法空、不生不滅,愍念衆生故,雖說非有也。

  186(1)《大智度論》卷24(大正25,239b):複次,佛知是人多欲、多瞋、多癡。問曰:何等是多欲、多瞋、多癡相?答曰:如《禅經》中說叁毒相,是中應廣說。知如是相已,多淫欲人不淨法門治,多瞋人慈心法門治,多愚癡人因緣法門治。如是隨所欲說法,所謂善欲隨心爲說,如船順流;惡欲以苦切語教,如以榍出榍。是欲智中,佛悉遍知,無能壞,無能勝,是名第五力。

  (2)《攝大乘論釋》卷11(大正31,235b6-8):「論曰:如以楔出楔方便故。釋曰:如世間欲破木,先用細楔,後用麁楔;觀行人破煩惱亦爾,先用劣道,次用中道,後用勝道。」(另參《攝大乘論》卷下,大正31,127a29)。

  (3…

《《寶積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