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
163(1)《杂阿含》卷10(262经)(大正2,67a):...我今从尊者阿难所,闻如是法,于一切行皆空,皆悉寂,不可得,爱尽,离欲,灭尽,涅槃,心乐正住解脱,不复转还;不复见我,唯见正法…。
(2)印顺导师《以佛法研究佛法》p.311-p.312:印度宗教以为见(真)我才得解脱,而佛法却以见如或法性得解脱,经中说佛弟子证悟时,「但见于法,不见于我」。这说明佛弟子所证悟的是如如法性,而不是如如的神我。这如法性,即是诸法实相,也就是宇宙的绝对真理。这绝待法性,是常恒的,真实的,清净的……但并不附有精神与意志的特性。而印度宗教所说的我,却是含有知觉(当然是真觉)性,意志性的。因此,在不说如来藏,但说真如或法性的经论,虽说佛弟子证悟如或法性时,如智不二,心境一如,而现觉的如如法性,是一切法的实性,超越一切戏论,而并不能指为是心是智的,也就无知觉性与意志性可说。
164 希微:微明;隐约不明。(《汉语大词典(三)》,p.694)
165 印顺导师《以佛法研究佛法》p.282:境是无分别法性,是无二无别的。智是无分别智,与法性也不可说有差别相。虽方便安立而称之为智,为如,而实如智不二(不要想象为一体)。所以《华严经》说:「无有如外智,能证于如;亦无智外如,为智所入」。
166 三性: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
167《解深密经》卷2(大正16,693a21-25):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于此真如,诸菩萨众勇猛精进为因缘故;如理作意无倒思惟,为因缘故,乃能通达。于此通达渐渐修集,乃至无上正等菩提,方证圆满。
168(1)基撰《大乘法苑义林章》卷1(大正45,249a-b):…令除所执我法成无,离执寄诠真俗称有,妄诠我法非无非不无。…。
(2)印顺导师《华雨集》(第五册),p.96:离执寄诠,胜义称有;寄诠离执,胜义必空。究论实相,心行处断,言语亦灭,空有之谈,何是何非?《解深密经》谓五事具足之人,闻一切皆空即悟实相;五事不具之人,或信而未解,或解而成倒,劳我世尊曲垂方便。
169(1)《解深密经》卷2(大正16,695b11-22):善男子!如来但依如是三种无自性性,由深密意,于所宣说不了义经,以隐密相说诸法要:谓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于是经中若诸有情,1.已种上品善根、2.已清净诸障、3.已成熟相续、4.已多修胜解、5.已能积集上品福德智慧资粮。彼若听闻如是法已,于我甚深密意言说如实解了,于如是法深生信解,于如是义以无倒慧如实通达,依此通达善修习故,速疾能证最极究竟。亦于我所深生净信,知是如来应正等觉,于一切法现正等觉。
(2)五事不具足:参见演培法师《解深密经语体释》p.218-p.220:
1、未种善根:…能生长世出世间的善法因性,叫善根。无贪等的三善根,除造五无间罪的阐提有情不具外,是一切有情所具有。此说未种善根,是未种出世解脱的因性,若以出世的动机,修习出世的善行,熏成所有的功能性,是为善根。…种善根是种菩提因,为求个人的解脱,修诸出世的善法,是种声闻菩提的善根;为求自他的解脱,修习六度与万行,是种无上菩提的善根。
2、未清净障:障有惑、业、苦的三障。此本为每一有情所具有的,现说为障,是约强有力的烦恼,五无间的罪业,三恶趣的苦报说的。有此就受限制,不能学佛修行,但主要的在罪业。…
3、未成熟相续:相续是有情的身心。没有把他调成出世解脱的,叫未成熟相续。…
4、未多修胜解:胜解,是对如来开显的因果事理,流转还灭的真义,获得坚强不拔的胜解,不为任何天魔梵的邪说所动摇、移转。有了这样的胜解,就可勇往直进的修学佛法,不中道而返了;不然,难免为邪见所动摇,而不能获得解脱了!
5、未能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智慧是通达诸法真理的,福德是诸功德的源泉,修行者所求,在此。福智二者,是入佛道的唯一资粮,没有他就不能到达佛果。
170 印顺导师《中观今论》p.223-p.224:龙树菩萨说:『诸佛说空法,为离诸见故』。离一切妄见,即是要学者泯绝一切,就是空相也不可耽着。若有空相现前,执有空相可取,这不是佛陀说『空』的本义。因为所执的空相,是落于相对的,碍于寂灭的。佛说空教的真义,是了义的,但在有空可见可取的根机前,不解空义,空于众生成为不了义了。所以龙树菩萨也有破空的地方,如说:『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龙树所弹斥的空,因一般人以为有空可空,而执空为实体的,或执空碍有而都无的,这即不是佛说空的本义了。所以青目说:『空亦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如落于相对的,执有空体可取,那空即与有无的无相同。所以龙树菩萨说:『毕竟空中,有无俱寂』,佛说空是离一切见而超越妄执戏论的。从离一切妄执而不落相对说:一切不可得,这即是了义空。
171(1)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1167-p.1168:经说「便依于空」的「依」,其他的译本,是「猗」、「着」、「执着」的意义。
(2)其他的同本异译:(请查《汉译诸本对照》第【64】段,p.34)
《佛说遗日摩尼宝经》:人有着空言有空。其过甚大。若有着痴者晓空得脱。着空者不得脱。
《佛说摩诃衍宝严经》:若有依空。倚此空者。我说是人远离此法。
172 兀兀腾腾:犹言昏昏沉沉。(《汉语大辞典(二)》,p.1569)
173《大宝积经论》卷3(大正26,219a17-28):言迦叶!宁起众生见,积如须弥;不以空见,起增上慢。所以者何?迦叶!一切诸见以空得脱,若起空见者,彼则不可治。此文显示彼义,宁起我见积如须弥者,以我见是可对治,可令得灭。不以空见起增上慢,以不见法无我故,起增上慢。应知我以空故,见诸行空,妄相(想)执性空亦是空,彼不可得。体空横执分别性空,横安颠倒处故。以横安执见故,成于空见。若起空见者,彼不得与对治,故不可持。应知以不可持故,不免生等诸苦,一切时不离烦恼热故,不能乐行,喻如不可治病人。
174《俱舍论》卷19(大正29,101a18-19):于未证得殊胜德中,谓已证得,名增上慢。
175 印顺导师《中观论颂讲记》p.236-p.237:大圣佛陀的所以说诸法性空,不是说宇宙万有的真实性是空,是为了要我们离却种种错误的执见的。像有、无,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的这些执见的生起,就因为见有诸法的自性。从根本的自性见中,执着实有的我法。佛知道执自性实有,是流转生死的根本,所以依缘起假名说一切法空。自性是出于倒见,本无所有的,所以说本性空寂。这用意所在,无非要我们远离诸见。假定不能理解佛说空的用意,又见有实在的普遍的空性,那就没有办法了,诸佛也不能教化了!众生本来执有,佛所以说空教化;空,就是离一切戏论而不着。你却要执空,这还能教化吗?再为说有吗,执有是众生的老毛病!可以对治,到底不能使众生解脱,所以也不能再为说有。这如火起用水救,如水中也有火,这还有什么办法呢?佛弟子容易执空,但性空者是不执空的。
176(1)《中论》卷4(大正30,33b):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2)印顺导师《中观论颂讲记》p.461-p.462:这是引证佛说,证成缘起性空的自宗。佛在《胜义空经》开示此义;《华首经》中也曾说过本颂。中国的佛教界,像天台、贤首诸大师,是常常重视应用本颂的。三论师也特别的重视。引此颂以成立一切法的无自性空,是论主的正义所在。一切「众」多「因缘」所「生」的「法」,「我」佛「说」他就「是空」的。虽说是空,但并不是否认一切法。这空无自性的空法,「亦」说「为是假名」的。因离戏论的空寂中,空相也是不可得的。佛所以说缘生法是空,如《智度论》说:『为可度众生说是毕竟空』,目的在使众生在缘起法中,离一切自性妄见;以无自性空的观门,体证诸法寂灭的实相。所以一切法空,而不能以为胜义实相中,有此空相的。这即缘起有的性空,「亦是中道义」。经中说:『为菩萨说不可得空』;不可得空,即空无空相的中道第一义空。缘起幻有,确实是空无自性的,是佛的如实说,龙树不过是详为开显而已。一切的一切,如不能以缘起假名,说明他是空,就不能寂灭有无诸相,也不能证悟诸法实相。假使不知空也是假名的安立,为离一切妄见的,以为实有空相或空理,这可以产生两种不同的倒见:一、以为有这真实的空性,为万有的实体;一转就会与梵我论合一。二、以为空是什么都没有,即成为谤法的邪见。明白了因缘生法是空的,此空也是假名的,才能证悟中道,不起种种边邪见。这样的解说,为本颂正义。以空为假名的,所以此空是不碍有的,不执此空为实在的;这样的空,才是合于中道的。此说明空不是邪见,是中道,目的正为外人的谤空而说。青目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空亦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空);离有无二边故,名(此空)为中道』。月称说:『即此空,离二边为中道』。──都重在显示空义的无过。
177 印顺导师《中观今论》p.12-p.13:即空的缘起,不落于断边;即缘起的性空,不落于常边。缘起与空,印度佛教确曾有过偏重的发展。到极端,如方广道人偏空,是堕于断灭边;萨婆多部偏于一切法有,即堕于常边。为了挽救这种偏病,所以龙树探《阿含》及《般若…
《《宝积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