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積經講記》講義▪P45

  ..續本文上一頁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

  163(1)《雜阿含》卷10(262經)(大正2,67a):...我今從尊者阿難所,聞如是法,于一切行皆空,皆悉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心樂正住解脫,不複轉還;不複見我,唯見正法…。

  (2)印順導師《以佛法研究佛法》p.311-p.312:印度宗教以爲見(真)我才得解脫,而佛法卻以見如或法性得解脫,經中說佛弟子證悟時,「但見于法,不見于我」。這說明佛弟子所證悟的是如如法性,而不是如如的神我。這如法性,即是諸法實相,也就是宇宙的絕對真理。這絕待法性,是常恒的,真實的,清淨的……但並不附有精神與意志的特性。而印度宗教所說的我,卻是含有知覺(當然是真覺)性,意志性的。因此,在不說如來藏,但說真如或法性的經論,雖說佛弟子證悟如或法性時,如智不二,心境一如,而現覺的如如法性,是一切法的實性,超越一切戲論,而並不能指爲是心是智的,也就無知覺性與意志性可說。

  164 希微:微明;隱約不明。(《漢語大詞典(叁)》,p.694)

  165 印順導師《以佛法研究佛法》p.282:境是無分別法性,是無二無別的。智是無分別智,與法性也不可說有差別相。雖方便安立而稱之爲智,爲如,而實如智不二(不要想象爲一體)。所以《華嚴經》說:「無有如外智,能證于如;亦無智外如,爲智所入」。

  166 叁性: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

  167《解深密經》卷2(大正16,693a21-25):雲何諸法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真如。于此真如,諸菩薩衆勇猛精進爲因緣故;如理作意無倒思惟,爲因緣故,乃能通達。于此通達漸漸修集,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方證圓滿。

  168(1)基撰《大乘法苑義林章》卷1(大正45,249a-b):…令除所執我法成無,離執寄诠真俗稱有,妄诠我法非無非不無。…。

  (2)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五冊),p.96:離執寄诠,勝義稱有;寄诠離執,勝義必空。究論實相,心行處斷,言語亦滅,空有之談,何是何非?《解深密經》謂五事具足之人,聞一切皆空即悟實相;五事不具之人,或信而未解,或解而成倒,勞我世尊曲垂方便。

  169(1)《解深密經》卷2(大正16,695b11-22):善男子!如來但依如是叁種無自性性,由深密意,于所宣說不了義經,以隱密相說諸法要:謂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于是經中若諸有情,1.已種上品善根、2.已清淨諸障、3.已成熟相續、4.已多修勝解、5.已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彼若聽聞如是法已,于我甚深密意言說如實解了,于如是法深生信解,于如是義以無倒慧如實通達,依此通達善修習故,速疾能證最極究竟。亦于我所深生淨信,知是如來應正等覺,于一切法現正等覺。

  (2)五事不具足:參見演培法師《解深密經語體釋》p.218-p.220:

  1、未種善根:…能生長世出世間的善法因性,叫善根。無貪等的叁善根,除造五無間罪的闡提有情不具外,是一切有情所具有。此說未種善根,是未種出世解脫的因性,若以出世的動機,修習出世的善行,熏成所有的功能性,是爲善根。…種善根是種菩提因,爲求個人的解脫,修諸出世的善法,是種聲聞菩提的善根;爲求自他的解脫,修習六度與萬行,是種無上菩提的善根。

  2、未清淨障:障有惑、業、苦的叁障。此本爲每一有情所具有的,現說爲障,是約強有力的煩惱,五無間的罪業,叁惡趣的苦報說的。有此就受限製,不能學佛修行,但主要的在罪業。…

  3、未成熟相續:相續是有情的身心。沒有把他調成出世解脫的,叫未成熟相續。…

  4、未多修勝解:勝解,是對如來開顯的因果事理,流轉還滅的真義,獲得堅強不拔的勝解,不爲任何天魔梵的邪說所動搖、移轉。有了這樣的勝解,就可勇往直進的修學佛法,不中道而返了;不然,難免爲邪見所動搖,而不能獲得解脫了!

  5、未能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智慧是通達諸法真理的,福德是諸功德的源泉,修行者所求,在此。福智二者,是入佛道的唯一資糧,沒有他就不能到達佛果。

  170 印順導師《中觀今論》p.223-p.224:龍樹菩薩說:『諸佛說空法,爲離諸見故』。離一切妄見,即是要學者泯絕一切,就是空相也不可耽著。若有空相現前,執有空相可取,這不是佛陀說『空』的本義。因爲所執的空相,是落于相對的,礙于寂滅的。佛說空教的真義,是了義的,但在有空可見可取的根機前,不解空義,空于衆生成爲不了義了。所以龍樹菩薩也有破空的地方,如說:『若複見有空,諸佛所不化』。龍樹所彈斥的空,因一般人以爲有空可空,而執空爲實體的,或執空礙有而都無的,這即不是佛說空的本義了。所以青目說:『空亦複空,但爲引導衆生,故以假名說』。如落于相對的,執有空體可取,那空即與有無的無相同。所以龍樹菩薩說:『畢竟空中,有無俱寂』,佛說空是離一切見而超越妄執戲論的。從離一切妄執而不落相對說:一切不可得,這即是了義空。

  171(1)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167-p.1168:經說「便依于空」的「依」,其他的譯本,是「猗」、「著」、「執著」的意義。

  (2)其他的同本異譯:(請查《漢譯諸本對照》第【64】段,p.34)

  《佛說遺日摩尼寶經》:人有著空言有空。其過甚大。若有著癡者曉空得脫。著空者不得脫。

  《佛說摩诃衍寶嚴經》:若有依空。倚此空者。我說是人遠離此法。

  172 兀兀騰騰:猶言昏昏沈沈。(《漢語大辭典(二)》,p.1569)

  173《大寶積經論》卷3(大正26,219a17-28):言迦葉!甯起衆生見,積如須彌;不以空見,起增上慢。所以者何?迦葉!一切諸見以空得脫,若起空見者,彼則不可治。此文顯示彼義,甯起我見積如須彌者,以我見是可對治,可令得滅。不以空見起增上慢,以不見法無我故,起增上慢。應知我以空故,見諸行空,妄相(想)執性空亦是空,彼不可得。體空橫執分別性空,橫安顛倒處故。以橫安執見故,成于空見。若起空見者,彼不得與對治,故不可持。應知以不可持故,不免生等諸苦,一切時不離煩惱熱故,不能樂行,喻如不可治病人。

  174《俱舍論》卷19(大正29,101a18-19):于未證得殊勝德中,謂已證得,名增上慢。

  175 印順導師《中觀論頌講記》p.236-p.237:大聖佛陀的所以說諸法性空,不是說宇宙萬有的真實性是空,是爲了要我們離卻種種錯誤的執見的。像有、無,生、滅,常、斷,一、異,來、去的這些執見的生起,就因爲見有諸法的自性。從根本的自性見中,執著實有的我法。佛知道執自性實有,是流轉生死的根本,所以依緣起假名說一切法空。自性是出于倒見,本無所有的,所以說本性空寂。這用意所在,無非要我們遠離諸見。假定不能理解佛說空的用意,又見有實在的普遍的空性,那就沒有辦法了,諸佛也不能教化了!衆生本來執有,佛所以說空教化;空,就是離一切戲論而不著。你卻要執空,這還能教化嗎?再爲說有嗎,執有是衆生的老毛病!可以對治,到底不能使衆生解脫,所以也不能再爲說有。這如火起用水救,如水中也有火,這還有什麼辦法呢?佛弟子容易執空,但性空者是不執空的。

  176(1)《中論》卷4(大正30,33b):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2)印順導師《中觀論頌講記》p.461-p.462:這是引證佛說,證成緣起性空的自宗。佛在《勝義空經》開示此義;《華首經》中也曾說過本頌。中國的佛教界,像天臺、賢首諸大師,是常常重視應用本頌的。叁論師也特別的重視。引此頌以成立一切法的無自性空,是論主的正義所在。一切「衆」多「因緣」所「生」的「法」,「我」佛「說」他就「是空」的。雖說是空,但並不是否認一切法。這空無自性的空法,「亦」說「爲是假名」的。因離戲論的空寂中,空相也是不可得的。佛所以說緣生法是空,如《智度論》說:『爲可度衆生說是畢竟空』,目的在使衆生在緣起法中,離一切自性妄見;以無自性空的觀門,體證諸法寂滅的實相。所以一切法空,而不能以爲勝義實相中,有此空相的。這即緣起有的性空,「亦是中道義」。經中說:『爲菩薩說不可得空』;不可得空,即空無空相的中道第一義空。緣起幻有,確實是空無自性的,是佛的如實說,龍樹不過是詳爲開顯而已。一切的一切,如不能以緣起假名,說明他是空,就不能寂滅有無諸相,也不能證悟諸法實相。假使不知空也是假名的安立,爲離一切妄見的,以爲實有空相或空理,這可以産生兩種不同的倒見:一、以爲有這真實的空性,爲萬有的實體;一轉就會與梵我論合一。二、以爲空是什麼都沒有,即成爲謗法的邪見。明白了因緣生法是空的,此空也是假名的,才能證悟中道,不起種種邊邪見。這樣的解說,爲本頌正義。以空爲假名的,所以此空是不礙有的,不執此空爲實在的;這樣的空,才是合于中道的。此說明空不是邪見,是中道,目的正爲外人的謗空而說。青目說:『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空亦複空,但爲引導衆生,故以假名說(空);離有無二邊故,名(此空)爲中道』。月稱說:『即此空,離二邊爲中道』。──都重在顯示空義的無過。

  177 印順導師《中觀今論》p.12-p.13:即空的緣起,不落于斷邊;即緣起的性空,不落于常邊。緣起與空,印度佛教確曾有過偏重的發展。到極端,如方廣道人偏空,是墮于斷滅邊;薩婆多部偏于一切法有,即墮于常邊。爲了挽救這種偏病,所以龍樹探《阿含》及《般若…

《《寶積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